前言
在马云的身上存在着一种“不安分”的因子。这一路“折腾”促成马云拥有了一位优秀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尤其是他善于发现常人察觉不到的机会。
一次偶然的美国之行为马云打开了互联网世界的大门。在美国期间,他误打误撞地接触到了互联网。第一次见到电脑的他心怀忐忑地输入了“beer”这个单词,搜索结果显示出了德国啤酒、日本啤酒、美国啤酒,却唯独没有中国啤酒。马云不服气地输入“China”,让他感到失望的是,搜索结果仅仅只有数十个单词和中国有关。他感到这兴许是一个机会。于是,他买下一台当时最高配置的笔记本电脑带回中国,开启了他的“中国黄页”之旅。
后来,马云搭建起了自己的团队,在杭州创业,创办了阿里巴巴。创业之初,马云召集齐18个人到湖畔花园的家中,给他们讲自己的创业前景。他的梦想和激情激励了最初的“十八罗汉”,使他不仅顺利创立了公司,而且使这个小组织快速运转起来。那时,一群人没日没夜地疯狂加班,困了就打地铺睡觉,睡醒了接着干活。当时,瑞典银瑞达集团(Investor AB)亚洲风投负责人蔡崇信慕名而来,作为“十八罗汉”之一的他看到这个150平方米大的房子里有20多人,地上到处铺着床单,环境非常嘈杂,但每个人都表露出打拼事业的快乐,这一幕让他铭记至今。而他也被马云的愿景和领导力所吸引,放弃高薪加入阿里巴巴,朝着打造一家世界级的伟大公司而奋斗。
可以看到,在这段时间,阿里巴巴的管理受到企业愿景的驱使,大家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为了同样的目标而奋斗。在组织内,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工,彼此之间的沟通充满“人情味”。
不过,这样的组织风格在2000年发生了改变。当时,阿里巴巴和全球互联网公司一样,陷入了互联网泡沫的寒冬。此时,马云外聘了在通用电气公司任职了16年的关明生,请他为阿里巴巴带来世界500强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在他加入之前,阿里巴巴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治”,然而在他的一系列专业化运作下,公司的组织管理开始从个人化、人情化转向制度化与规范化。一系列变革不仅改变了公司的管理风格,还使组织的运营有章可循。即便是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这样看似无形的东西,也被规定了下来,形成了体系。去掉了许多“人情味”之后,阿里巴巴这个上千人的企业,组织规范变得更加清晰了。
在此之后,制度和价值观成为阿里巴巴组织管理最重要的两条线。制度在外部塑造组织,而价值观在内部产生作用,保障了组织的规范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持续性。在外部机制管理方面,企业从制度入手,动态调整组织架构,完善激励奖惩制度、人才梯队建设、领导队伍培养和监管体系等,保障组织的健康运行;在内部文化管理方面,企业从价值观入手,激发每个员工的内驱力量,另辟蹊径地将价值观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促成价值观的统一和落地。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重点讲解了阿里巴巴的组织力,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究。第二章,讲述了阿里巴巴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正是这些机制保障了组织的正常运营。第三章,重点剖析了阿里巴巴的人才管理,从识人、用人、育人和留人四个方面阐述阿里巴巴的人才机制。第四章,分析了领导层管理,着重讲解了阿里巴巴的领导梯队培养、价值驱动领导力的形成等。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阿里巴巴的生态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协同共生。阿里巴巴以赋能为核心,对这个庞大的生态圈进行管理。第六章,主要讲述了阿里巴巴文化对组织管理的影响,梳理了企业从价值观的确立、演变再到落地践行的流程,展现出了阿里巴巴丰富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精神或驱动着阿里巴巴朝着102年伟大企业的目标前进,或将组织牢固地凝聚、团结在一起,将其塑造成一个强大而又有韧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