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规划三问
第一问 我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当看到这个问题时,父母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是:幸福、健康、快乐、独立、自信、坚强、事业有成、积极、努力、奋进、家庭幸福、财务自由、有竞争能力等,我相信,你脑海里瞬间也会涌现各种形容美好生活的词语。
这是一个梳理教育目标初心的游戏。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参加游戏的父母会写下许多词语,舐犊之情一览无余。接下来,我让父母们依次划去不是最重要的词语,随着划去的词语越来越多,氛围逐渐凝重起来,越到后面淘汰越难,当最后只能剩下三个关键词的时候,父母们非常犹豫,迟迟无法下笔,有的父母甚至在淘汰词语的过程中忍不住哭出来。
这是艰难的选择,从数十个美好愿望到只能剩下最后三个的选择过程,是做人生减法的过程,也是逐步寻找教育初心的过程,整个过程促使父母思考“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的问题。
最终,很多父母保留的核心关键词是“幸福”,简单词语的背后承载着家庭厚重的祝福。唯愿孩子一生幸福,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当你面临教育目标迷失时,需要不断审视当年的教育初心,帮你回归原点,保证教育行为始终在规划战略的方向上。
第二问 我该选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法千万条,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应列为第一条。
别用教火鸡的方法教猴子,世界上从来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适的。
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规律,每个成长周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该玩耍的时候玩耍,在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抢跑或者延迟都容易带来问题。
2018年度上海市初中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评价调查涵盖了上海645所公办和民办初中的62 591名九年级学生、1 140名校长(含分管教学的副校长)、12 152名教师及相关学生家长。调查显示:孩子们参加语、数、外三门学科的课外补习班,对学习成绩的提升作用分别只有0.6%、2.0%、2.2%。
在德国,政府在50年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比较试验,各选取了50个以游戏为主和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幼儿园。结果发现: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最多保持到四年级,从四年级开始,提前学习的孩子成绩会出现直线下滑,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会有明显的劣势,且在社交和情感方面不如同龄的孩子。这个大规模实验的结果让德国政府紧急叫停了学前教育改革计划。
在美国,心理学家研究了343个孩子后有同样发现:在四年级前,上过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四年级后就出现了严重的成绩滑坡,导致他们在社会以及情感方面的发展都比同龄人差。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格特跟踪了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地区68个高度贫困的孩子。孩子们被分配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幼儿园:
A.传统型:不提前授课,以游戏为主;
B.混合型:有一套成熟的教育理念,孩子会在课堂中做作业;
C.学科教授型:老师直接教学,有很多的作业,并且有考试。
结果显示:抢跑的影响与德国和美国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一致。C组孩子在四年级之前比A、B组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抢跑优势开始消失。在他们15岁和23岁时的调查发现,已经无法区分这三组孩子之间学业的成就。而在社交和情感能力上,15岁时,C组的孩子比其他两组孩子有更加明显的叛逆行为;在23岁的时候,C组孩子比其他两组孩子与同龄人有更多的摩擦,更容易受挫和受到情感的伤害。
以上实验显示,抢跑的优势只能保持到孩子四年级左右,但后期的伤害却会影响深远。
结合教育目标选择匹配的教育模式
“虎妈”不同寻常的教育方法,是基于她清楚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再结合她的家庭情况及能力,采用兼顾中西方理念的教育方式。
世界上有很多教育方法,共同的特征都是教育家在吸取他人经验后将教育方法改造成适合自己孩子的。
卡尔威特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智力开发同时开始,他创造的天才教育法把自己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天才。
斯特娜根据孩子自身的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通过对孩子进行科学、品德、性情等方面的教育,让孩子接触自然,爱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灵感,探索、发现、感受自然界的一切,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收获知识,也拥有健全的人格。
蒙台梭利认为要给孩子提供发展机会和环境,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人类成长的过程、规律和法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奠定智能的良好基础,挖掘儿童的潜能。
看了这么多,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呢?是天才教育还是普通人的教育;是严苛的还是和善的;是精英的还是应试的——回归你的教育初心,再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来选择匹配你家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或者去创造你独有的教育模式吧。
第三问 什么时候给孩子做规划?
阿武,一个28岁的“海归”,工科男,现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做质量经理。最近阿武很苦恼,他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可现在的工作枯燥乏味,循规蹈矩。他很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又期望做自己喜欢的教育领域的工作,可还没有为新领域做好准备。如果转换职业赛道,就要从头开始。
当年考大学的时候,父母认为工科好就业,劝说他放弃了喜欢的教育学专业。上班后他一直在制造业工作,让他心里矛盾的是,他喜欢和人打交道,却又害怕做销售工作,做培训他又不敢上台。慢慢过去了几年,如果放弃现在的行业资源和薪酬,他又觉得很可惜。总之,舍不得现在的工作,又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时间阿武陷入职业发展的维谷中,进退两难。
迷茫的青年,源于迷茫的青少年
阿武面临着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带来的苦恼。他当年选择工科而放弃教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就是被放弃的最大机会成本;上学的时间和几年的工作经验又是桎梏他的沉没成本。
阿武,只是诸多处于职业发展迷茫中的青年一员,这个社会还有很多“阿武”。
多少年轻人都是在迷茫中前行,被现实拖着往前走,在近20年的寒窗苦读后,又迎来了新的迷茫。
李悦,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大家羡慕李悦妈妈终于可以放手了,她却面带忧愁地说:“孩子在家待了一年多,不想上班,问他想做什么,他也不知道,就耽搁下来了。”她后悔地说:“小时候只知道让他好好读书,没想过培养其他的能力,他性格又很内向,读完大学回来发现没适合的工作,只好去考公务员,结果笔试过了,面试没过。一来二去的,就家里待了一年,如果实在不行,就让他考研究生吧。”
青年时期的职业迷失,是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时期缺乏规划而带来的问题。
到底有多少孩子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项针对初三和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专业了解程度为“一小部分”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75.2%,初三学生中只有11.4%的城市学生和7.1%的县镇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就业。高中生对所选专业与学校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为2.1%,“完全不了解”为10%,“比较了解”为26.8%,“不太了解”为35.5%,“说不清楚”为25.6%。
这个结果从北京大学的新生调查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
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他给北大的大一年新生所做的调研显示: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的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安排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情况就是选择放弃自己。
数据让人感到震惊,每个北大学子都是高考战场上从千军万马中胜出的赢家,单从考试成绩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都是成功的,可为什么成绩优秀的孩子同样对未来感到迷茫呢?
孩子在大学、高中感到迷茫,意味着在小学和初中时家庭教育中的规划教育有缺失。孩子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做规划、家长要做什么才能让孩子在高中、大学及社会生活中有清晰的愿景呢?
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但是越早越好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教授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从出生到五岁期间的培养和发展对成年后的社会状态会产生极大影响。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的最佳时间是在3岁之前,这时候大脑仍在发育中,可塑性较强。相比在成年后再对其进行培训,早期投资是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
可见,培养是越早越好。
中国的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规划教育意识淡薄,使孩子对社会认知匮乏,更无从谈自己的喜好和社会需求的结合。中国如此,世界各国对孩子的规划教育又是怎么做的呢?
美国:职业教育从6岁开始。
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倡职业教育从六岁开始,规定要求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兴趣、专长、特点、能力等进行自我认识。要进行“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研究教育与职业的关系,了解职业信息的获得和使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与社会的关系等。
新加坡:从小学开始明确方向。
新加坡“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网络系统的实验计划,帮助小学生开展职业规划。通过有趣的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和一连串问题,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提早开展职业规划,做好初高中的分流。
加拿大:从小学开始了解职业。
加拿大从小学到中学,学校都会安排不同的“职业日”邀请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到班上做职业介绍,让孩子从小立下职业目标,指导孩子在高中阶段的选课。中学阶段还提供丰富的选修课,让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活动等,拓展个人兴趣爱好。大部分学校还设立专职的学生顾问,为学生在读期间或高中毕业后的各种选择、困惑提供咨询帮助。
日本:职业规划从小学开始。
日本在各个阶段的学校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准备的教育。从2006年开始,日本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就扩大职业课程的选修科目,同时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提供职业教育课程所必要的设备、实习与实验经费。
规划缺失,会让孩子面临什么问题
如果孩子的知识、能力和社会脱节,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失业人数急剧增加,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力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因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而导致失业。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产业不断升级,岗位需求变化引起人才结构的不断更迭,被淘汰的人不能适应新岗位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逐步淘汰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新产业对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了新需求,导致失业人员和新岗位之间不匹配,无法实现就业。或者学生在入学时所学的专业在毕业时社会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或者做着一份“上班如上坟”“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在迟疑中消耗时日,在时日中日渐消沉,从鲜衣怒马的青年人到暮霭沉沉的中年人,间或有奋起的梦想,却被沉没成本死死抓住,动弹不得。当回首往事时,一脸遗憾。
孩子应从什么时候做职业规划准备?
近年来,在国家的要求下,各地方学校才开始进行职业规划的引导,但起步时间比较晚。而且规划主要集中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多为选专业和就业的规划。
很多人认为孩子还小,不了解职业和社会的相关知识,但从各国的教育情况综合来看,职业规划引导从6岁就可以开始。
我曾在一所初中学校开展“名企进校”及职业体验的系列活动,活动持续了整整两年。以每月邀请知名企业人士到学校分享、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真实职业体验活动的方式展开,通过该校对学生持续的跟进发现通过系列规划活动,该校学生普遍有了规划意识,对社会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我在一所知名小学给150名11岁的孩子做分享时,他们完全能够通过分享的案例理解社会的变化,能够建立科技和能力需求的内在联系,甚至能够展开对未来职业的联想,对这些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孩子来说,理解完全没有障碍。
规划不仅是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和引导,还影响着性格和能力的培养。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家庭给孩子做规划的时间节点详见图2-2。
图2-2 家庭规划时间节点一览
家庭教育规划不单纯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还涉及经济学、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知识体系的交叉应用。人们的选择都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衣食住行、结婚生子、择业就业、培养兴趣爱好等,选择哪种教育方式,什么时候开始培养等一系列教育培养行动,家庭都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评估。
教育不应该是“流水线工厂”,有的孩子喜欢语言,有的孩子喜欢数学,还有的孩子喜欢音乐,不一而同,孩子的培养须在保持教育共性的情况下彰显个性特征。父母是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即便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有能力给孩子不同的选择。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不同的孩子应有更多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教育不仅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点燃孩子内在的学习和探究热情,教育最终是培养孩子应对未来和终身幸福的能力。
时代变革已经到来,与其被动忍受变化,不如欣然接受变化。社会给每个人都留了路,家庭教育规划就是帮助孩子找到现在和未来之间最有利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