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追踪:个人隐性知识产生过程及机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目的

1.2.1 构建个人隐性知识产生过程理论

本书总结了知识管理文献中前人对个人隐性知识的获得、分享、整合、使用、创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Nonaka,1995),发现已有的关于个人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人已知但无法言传的隐性知识的传递、分享、整合和管理上,很少有学者对个人已知但无法言传的隐性知识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然而,只有个人意识到自己拥有某一隐性知识时,才有可能进行隐性知识的转移、传递等(Nonaka,Takeuchi,1995;Blackler,1995;Boisot,1995;Alonderiene,2008;Cumberlan,Githens,2012;Venkitachalam,2017;张渊,张同健,2018)。因此,本书试图从个人层面出发,阐述个人隐性知识产生的完整过程,进而构建个人隐性知识产生过程理论。

1.2.2 明确个人隐性知识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个人隐性知识产生过程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个人隐性知识是如何一步步产生的,根据Polanyi的观点,隐性知识占人类知识总体的大部分,支撑着显性知识。但是隐性知识不能用言语表达,个体也不清楚、不明晰,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将隐性知识的辅助觉知转为焦点觉知。而Polanyi对隐性知识最初如何被个体意识到、进而觉知到自己拥有隐性知识和个人觉知到自己拥有隐性知识的原因并没有展开深入研究,只是简单阐述了隐性知识可被个人觉知,隐性知识潜藏在个人头脑中且处于潜意识状态,需要个人的唤醒和觉知。因此,本书就个人如何实现隐性知识觉知的过程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分析个人隐性知识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