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董卓进京
凉州太偏僻了。
董卓在凉州待了几十年,深深地感受到凉州这个荒凉的地方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想称霸天下就必须要到中原那样的大地方去。
但董卓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到中原大展身手,从青年等到胡子都花白了,好不容易终于等到了一个入主京都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大将军何进召集四方豪杰猛将引兵到京城,以威胁何太后同意诛灭宦官。
入主京都
这是个百年一遇的掌权的好机会。
董卓心里十分清楚,机会难得,不可错过。
几十年来,董卓东征西讨,与羌胡人前后作战百余次,素有战功,而位不过郡守官不过将军,离他想要的位置还差十万八千里,再不抓住机会奋斗一把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他的前半生差不多都在西北,生于斯长于斯,从童年到老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董卓已经年过半百了,再不拼搏就没有机会了。
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的诏令欣喜若狂,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快要到来了。
在十常侍跳进黄河的那一晚,董卓望见京都洛阳上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立即明白朝廷发生了重大变故,于是急忙下令部队向京都洛阳进军。
在董卓的部队抵达显阳苑时,董卓打听到十常侍等人劫持少帝刘辩上了北芒山,于是又调转行军方向向北芒山赶去救驾。
此时,董卓心里更加清楚,皇帝落难在外,朝廷肯定大乱,只要牢牢地把皇帝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便有机会掌控整个王朝。
在北芒山下,董卓看到了惊魂未定的少帝刘辩和狼狈不堪的大臣。
仓促之间,少帝刘辩看见飞驰而来的部队,以为又是来绑架他的乱军,便吓得大哭起来。
陪伴在皇帝身边的大臣,突然间看见这么多的外地军队感到十分不安,便对董卓说道:“有诏退兵!”
董卓轻蔑地看了一眼这群狼狈不堪的大臣,讽刺地答道:“诸位身为朝廷命官,拿着高额的俸禄,不能匡正朝廷,致使国家动荡,让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什么理由让我退兵!”董卓一番话反驳得大臣们哑口无言。
迎驾队伍之前的是太尉崔烈,他见董卓率领几千名步骑兵过来,便呵斥董卓回避让路。
董卓扬着马鞭指着崔烈,并当众骂道:“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来救驾,你现在凭什么让我回避让路?别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信不信我现在就砍下你的脑袋!”
崔烈虽然是太尉,官阶远在董卓之上,但看见这一帮如狼似虎的西凉军,知道董卓是会说到做到的,当下便闭了嘴。
在这个时候,谁还管官位有多大,手中有兵力才是真的大。—— 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
董卓骂完了太尉崔烈,转头又向少帝刘辩询问祸乱的经过,但刘辩语无伦次地说了半天都说不清楚,而一旁的陈留王刘协却能清楚地表述祸乱的来龙去脉,自始至终并没有遗漏。董卓听了刘协的一番讲述,认为陈留王比少帝有水平,而且刘协是董太后所养大的(其自以为与董太后同族),心中便有了废立皇帝的打算。
董卓心生欢喜,希望陈留王刘协能替代少帝刘辩当上皇帝,便对少帝刘辩说道:“陛下让十常侍作乱,败坏朝政,致使国家动荡,要负的责任可不小啊!”
就这样,董卓迎接少帝刘辩等人还宫,入主京都。
从这一刻起,董卓控制了皇帝,也等于控制了整个东汉王朝。
董卓二三事
说起董卓,人们一般会用诸如“权倾朝野”“倒行逆施”“凶暴残忍”等词语来形容,但对于董卓的一生来说,这是不太准确的。现在,先列举董卓入主京都前的几件事,让大家认识董卓真实的模样。
一是杀牛待客。
董卓成长于凉州,膂力过人,孔武有力,经常带着两张硬弓左右驰射,闻名于西凉。他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交朋友很够意思,尤其喜欢结交羌人,很多羌人部落首领都是他的朋友。后来,董卓回乡耕田种地,过着农民的生活。一些羌人部落首领来看望董卓,但他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来款待客人,于是便把耕牛杀掉当作下酒之物款待众人。羌人首领们见此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牲畜赠送给董卓。于是,董卓在西凉声名鹊起,豪爽慷慨知名于羌胡,赢得了羌人部落首领的尊敬。
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董卓年轻时轻财重友,为人慷慨仗义;第二,他不光武力惊人,还懂得收买人心;第三,董卓在凉州这个混乱不堪的地方混得好、吃得开,简直是黑白通吃。
简而言之,董卓这个人就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二是赐缣留名。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鲜卑入塞联合羌人叛乱,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羌胡叛乱。董卓作为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的司马,负责镇压叛乱的第一线。
东汉的司马就是一名下级军官,但董卓兢兢业业地做好了本职工作。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地区,董卓大破羌胡,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收获颇丰。董卓因功拜为郎中,朝廷赏赐九千匹缣,其谦虚地说道:“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然后,董卓毫不犹豫地把全部赏赐分给了下属官吏和士兵。
这件事也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当时的董卓并没有贪财,体恤下属;第二,为国效劳不问报酬,不计生死;第三,任劳任怨,作战不怕死。
简而言之,此时的董卓是朝廷的一个好的下级军官。
三是瞒天过海。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三月,朝廷拜董卓为副中郎将。八月,朝廷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接管三辅地区事务,并拜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
十一月某夜,叛军准备退兵。董卓出其不意大破叛军,斩首数千级。
叛军败退,张温派遣周慎率三万兵马追击,但周慎大败而归。
张温让董卓率三万兵马讨伐先零羌。董卓部队在望垣县北被羌人、匈奴人包围,军粮不足,形势危急。如果不能及时撤军,不用别人来消灭,只要没了军粮,部队就会不击而溃。
这怎么办呢?
面对这种窘境,董卓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拍着脑袋想了一下,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
董卓让士兵们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羌胡宣称是捕鱼改善士兵的生活,实际上是借助这个“障眼法”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并安全地返回大本营。
董卓部队全军退回后,便把截拦的渭水决堤了。当羌胡人发现董卓这个诡计后来到董卓原来驻军的地方时,河水已经很深了,不能渡河再追击了。
“瞒天过海”这个计策作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它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常见不疑的心理进行伪装,把真正的企图隐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瞒”只是一种手段,“过海”才是最终的目的,示假隐真,全身而退。
这件事也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董卓的心理素质过硬;第二,曾经自学过一些军事理论,读过兵法,有一定的谋略;第三,玩诡计、耍手段的水平一流。
简而言之,董卓是一个有手段、有谋略且心理素质过硬的高手。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董卓是什么样子呢?
军阀专政
京都洛阳真不错!
在西凉待了几十年的董卓,平日里见惯了大漠、落日,而现在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京都的繁华。
董卓心里明白,他很快就会成为这里的主人,成为天下的主宰。
董卓虽然在心中窃窃自喜,但也清楚想要巩固在朝中的地位,就还有一大堆的事情等待着他去完成。
在乱世里,有军队就等于有实力。董卓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已让他知道,要让对手心服口服,唯有以实力来折服对方。
有道是,“一切靠实力说话”。但在实力还不够的时候,怎样做才能让对手心服口服呢?
此时,董卓的步兵和骑兵总共加起来也不过三千人,如果朝中的将领不服打起来的话,他的这点兵力对于京都洛阳手握兵权的将领和重臣来说还不够人家塞牙缝。所以,董卓知道光凭自己这三千人的军队,远远不可能让朝中的将领和重臣所服的。那怎么办呢?
董卓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历史演员”,是时候到他真正开始展示“演技”了。
于是,董卓三更半夜叫这三千人的部队偷偷出城,在京都洛阳附近安营扎寨,天亮后又大张旗鼓、大摇大摆地回城,并四处向人宣称:“西凉军又来京都了!”洛阳城中无人知道董卓的诡计,朝中的将领和重臣便以为西凉军队又开到了。
如此“表演”了四五天,朝中的将领和重臣误以为董卓在京都洛阳的兵力多到不可胜数,渐渐怕了他。
为此,董卓便收到了他预想中的效果。
董卓明白这个忽悠办法只能是权宜之计,骗人的把戏等时间一久肯定会被人戳穿的。
因此,为了增强实力,董卓便迫不及待地收编了两支部队。一支是大将军府何进的直属部队,另一支是车骑将军何苗所统领的军队,这两支军队可谓京都洛阳的精锐部队。
何家兄弟死了,他们的兵丁也成了董卓的“私人武装”了。
作战力极强的三千西凉军队,再加上两支京都洛阳的精锐部队,此时的董卓如虎添翼。
董卓全部收编了何进兄弟的部队后,仍然并没有满足,这时他又盯上了一支外地军队。
这支军队的首领叫作丁原,也是一方诸侯,所掌握的军队也极为强悍,而且他的部下里有一个号称“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
说起吕布,大家都知道吕布的个人战斗力是很强的。
董卓知道,如果硬碰硬地去拼丁原的军队,首先要过吕布这一关,虽然自己属下的将领不少,可谁能是吕布的对手呢?
董卓抬头一看自己所统率的部队将领,自忖没有一人是吕布的对手。董卓虽然把平民百姓视为草芥,不当一回事,但他对人才还是很爱惜的,尤其是对待像吕布这样的武艺高超的武将。董卓知道吕布好财忘义,轻狡反复,于是诱使吕布杀了丁原。这样,董卓轻而易举地收编了丁原的军队,其部众势力亦被董卓兼并。
就这样,丁原成了三国最悲惨的人物—— 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人!丁原是真正的草根阶层,经过无数次的浴血奋战后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成了一方诸侯,但转眼间就被自己最信赖的人砍了头作为礼物送给别人,以当作晋升的见面礼。
在收编了丁原的部队后,董卓迎来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同时还得到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名字叫作张辽。——他是后来三国时代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之一。
作为酬劳,董卓任命吕布为马背上的指挥官——骑都尉。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骑都尉是皇家骑兵团的首领,实权很大,而吕布则顺其自然成了京都洛阳禁卫军的首领。
董卓对吕布十分欣赏和信任,并发誓结为父子。
在收编了这三支精锐部队后,董卓几乎掌握了洛阳的所有军权。
这时,董家军是真的实力强大了,董卓心中的雄图霸业也真正展开了。
此时,董卓已经兵强马壮,属下猛将如云,再也不用怕朝中的大臣了。于是,董卓不再伪装自己,撕下了面具,大方地露出了真面目。
董卓知道,只有靠雄厚的实力,才会在群臣面前更理直气壮。
兵力大盛的董卓,此时已经不把朝廷大臣放在眼里了。
董卓找了一个“天不下雨”的借口,示意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并由自己来出任这个职位。
当上司空的董卓,官位级别已在“三公”之列。
但董卓并没有满足,因为在他专政的前行之路上还有一个障碍。
这个障碍就是少帝刘辩。一个年仅十四岁的懵懂少年,怎么会是老谋深算的董卓的障碍呢?
不过,别忘了,少帝刘辩的背后势力是何氏。虽然何进兄弟已经死了,但是何太后还活着。
董卓明白,自己要专政的话,首先要过何太后这一关。
很显然,少帝刘辩若在皇帝宝座上一天,就意味着何太后的势力存在一天。
何太后势力存在着,董卓怎么能够顺利专政呢?
反观陈留王刘协,他的母亲王美人早就被何太后毒死了,抚养他长大的董太后也死了,九岁的刘协背后已没有什么靠山了。如果让他来当皇帝的话,就是最容易控制的。
董卓接着紧急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即准备改立新君。
董卓说道:“世上最大的是天地,其次为君臣,这是为政的根本。如今皇帝的水平太低,不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旧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各位意见如何?”
董卓这番话一出,在座的朝臣没有一人敢出来说话。
朝臣集体沉默,没有人同意,也没有人反对。
董卓见没有人敢出来说话,知道他已很有震慑力了,便又提高了声音说道:“谁敢反对改立新君的大计,都按违反军法处罚。”
按理来说,董卓的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应该是没有人敢反对的,可是世上就是有不怕死的人站出来反对了。
这个人是谁?尚书卢植。
卢植也是一个强人,文武双全,曾经镇压过黄巾起义,骨子里有一股傲直之气。他见董卓搬出伊尹、霍光废除皇帝的例子来当借口公然废帝立威,就知道董卓的内心想法了,便抗议道:“从前太甲做君王时昏庸无能,而吕邑王则一月不到就犯了一千多条罪过,所以才被废除了王位。如今皇上年轻无过错,不能和以前的事例相提并论。”
董卓听了卢植的话气得够呛,只得勃然大怒离席而去。
卢植因反对废帝当众顶撞董卓,知道再留在京都必然会遭到报复,便以年老体弱为由主动辞官了。卢植被罢官后逃到了上谷,低调隐居不问世事,从此离开了政治舞台。
卢植的离开,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在权势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虽然卢植的名气很大,但他是不可能阻止得了董卓废立皇帝的。
第二天,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文武百官,威逼何太后要她下诏废除少帝刘辩。
董卓说道:“少帝刘辩在为先帝服丧期间,没有做儿子的仪态,行为举止不像皇帝,如今应当让出帝位,废为弘农王。”
话说到了这种地步,不管何太后同意不同意,只得下诏废掉少帝刘辩而另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就这样,九岁的刘协稀里糊涂地由陈留王变成了汉献帝。
天真纯洁又心地善良的刘协,就此开始了他长达三十余年的皇帝生涯,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刘协这个皇帝,表面上尊荣无比,实际上是一点权力都没有,而且日夜生活在别人的恐吓之中。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刘协无疑是东汉王朝最窝囊的皇帝,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过了些时日,董卓又找了一个借口,指责何太后违背婆媳之礼,逼得婆婆董太后忧郁致死,而无孝违礼的人又怎能再有资格做太后呢?
于是,董卓废除了何太后的太后头衔,把她赶到了永安宫,同时又派使者送上一杯毒酒给她饯行。
见此情状,所有的意思再也明白不过了。
失势的何太后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得含泪把这杯毒酒喝了下去。
此时,董卓在表面上已扫清了所有专政的障碍。
掌控了京都洛阳全部军权的董卓,官职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实际上则是“君临天下”。
董卓拜将封侯自然不在话下,还得到了一项历史上似乎只有最高权臣才可能享受得到的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意思是,上金銮殿议事的时候,可以不用跟皇帝打招呼,也不用像其他官员那样用标准的步履走路,并且还可以佩带宝剑。
自此,董卓权倾朝野,在朝中肆无忌惮,权势如日中天。
董卓走上了专政之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董卓专政后,天下即将再次大乱,因为汉末有许多有实力的人将投身于这个新兴职业——军阀。
军阀是怎样炼成的
军阀是割据一方的军人势力,通俗点说就是拥有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割据势力。
在皇权社会,尤其是在乱世的时候,当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逐渐削弱时,有的地方势力就会得到发展,由此形成了地方豪强割据势力。
这是一个皇权社会的历史规律,值得探讨一下。
长城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军阀也不是一天就炼成的。
那么,军阀是怎样炼成的?它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
在成为军阀的道路上,至少要经历三道关卡:
第一关——有一定的个人武装力量。
从“军阀”这个名词的解释看,军阀就是拥有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割据势力,如果没有一定的个人武装力量,都没有资格和“军阀”这个名词沾边,更何谈成为军阀?
所以,军阀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不是谁想成为军阀就能够成为军阀的。这第一关,起码把99%以上心存不良想法的人卡死在门槛之外了。
第二关——有一定的野心。
仅有一定的个人武装力量是成不了军阀的,但没有野心的话,即使有武装力量也会听中央的话。军阀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拥兵自重。
军阀拥兵自重,以武装力量作为政治资本,充分利用国家的土地和资源,以扩充地盘与个人力量为唯一目的。这就是军阀的最主要特点,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其他的都往一边靠。
不过,这两关过了还是成不了军阀,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地方豪强。
军阀一定是地方豪强,但地方豪强并不一定是军阀。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军阀,必须要通过第三关的考验。
第三关——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且有手段能玩转政治。
如果只通过了第一关和第二关,没有通过第三关的话,是成不了一个真正的军阀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军阀”这个名词的定义来看,军阀既然是拥有武装力量的地方豪强割据势力,势必是以武力为后盾割据一方,经营自己的小王国,忽视国家的法律和秩序的。
如果一个地方豪强没有通过第三关的考验,即不具备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其不久之后就会被别人灭掉,成不了大气候,也就只能是一个地方豪强而已。
一个真正的军阀,是有一定的统治力的,可以统治一郡一州甚至全国。
董卓是一个有手段玩转得了政治,且心理素质过硬的高手,所以这一关他轻而易举地通过了。
要知道,年轻时的董卓是一位尽职的地方下级军官,那么到年老时为何变成了一个专擅朝政的军阀呢?
董卓为何走上军阀专政之路?
董卓是在西凉长大、成名的,他长期和羌胡人打交道,并与他们作战百余次,自小就明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没有武装力量,谁怕你啊!在这世道混乱的时代,一切是靠实力来说话的,动嘴皮子讲道理只能跟圣人去说了。
在长期与羌胡人作战的过程中,董卓有了自己的个人武装力量——西凉军。这也是董卓储蓄资本的开始。
董卓在西凉地区与羌胡人作战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但还不是军阀,甚至可以说此时的董卓是朝廷的一个地方下级好军官,不畏艰难险阻地工作在危险的前线。
董卓转变为军阀的一个契机,是黄巾起义的爆发。当北中郎将卢植因谗言被朝廷罢免后,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事务。
几十年一直在西凉这个偏僻地区的董卓,来到了中原这个广大的地区后,看到了成为军阀的一丝曙光。为了平息叛乱,中央允许各地豪强招兵买马,而“自主募兵”这个政策使得地方大族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战后,各地豪强拥兵自重,朝廷无力管控。
黄巾起义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战后东汉王朝的统治能力大幅下降,对地方的掌控逐步削弱了。
看着各地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蠢蠢欲动的样子,董卓手握作战力强悍的西凉军,想不成为军阀都难。
于是,一代大军阀董卓就这样产生了。
成为大军阀后的董卓,因在北芒山救驾成功而入主京都洛阳,从此逐步走上了军阀专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