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群雄逐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帝国飘摇

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权的统治。经过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早已没有了昔日的雄风,东汉帝国已摇摇欲坠,整个王朝的命运已经到了历史攸关的时刻。


刘焉独霸益州

此时,东汉帝国就像一匹苟延残喘的骆驼,空有巨型骨架,但已经支撑不起它内部的正常运行了。当时,朝廷危机四伏,全国各地小规模的叛乱不息不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了。面对这种朝纲混乱、国力衰败的状况,有一个汉室宗亲站出来提建议,他的名字叫刘焉。

刘焉,字君郎,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天门)人。刘焉是西汉鲁恭王的后裔,他的汉室宗亲血统相对于刘备来说要纯正得多。因此,刘焉凭借这个天生的优势,以汉朝宗室身份做了官。后来,刘焉的老师司徒祝恬死了,他便以“为老师守丧”的名义,辞官移居阳城山。

在阳城山,刘焉居家研究学问,开始招收学生讲学,在社会上赢得了好名声。刘焉教学有成,被司徒府征辟,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所谓“贤良方正”,是汉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的制度。能被推举为贤良方正的人,一般是社会上德才兼备的士人。

就这样,刘焉再一次踏上了仕途。

纵观刘焉前半生,历任洛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职,从地方官一路爬上了九卿之位,可谓仕途顺畅,平步青云。在平定黄巾起义后,刘焉注意到东汉的统治力已经大大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控力已今不如昔,各地豪强拥兵自重。此时,全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焉意识到在朝廷做官已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因此,刘焉又重新展开了自己的仕途规划。当时,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朝廷腐败无能,刘焉在朝中为官如履薄冰。为了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刘焉在心中打起了小算盘,想尽力避祸而寻机离开朝廷到地方做官。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刘焉向朝廷提交了政治改革方案。他建议道:“刺史、太守行贿买官,剥削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因此,朝廷应该任用清廉能干的中央重臣到地方担任州牧,镇守各地,安定天下。”

当时,东汉帝国的皇帝汉灵帝也深感到刺史、太守等人权力过大,他们在地方拥兵自重,不大服从中央政府的管理。

如果任用朝廷重臣和汉室宗亲来担任州牧,这样既可以保障地方官员的忠诚,又没有难以管理的困扰,此提议乃是一个良策。既然刺史、太守等不听话,那么就派遣信得过的宗室重臣担任州牧管理地方。当然,这只不过是汉灵帝的个人想法而已。

于是,忧虑不安的汉灵帝觉得刘焉的建议很有道理,便大手一挥批准了此提议。

这项著名的政策,史称“废史立牧”。

“废史立牧”政策虽然抑制了刺史、太守等人的权力,但是他们的权力并没有回归朝廷,而是旁落到了州牧手中,从而造成了更大的一股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州牧独揽大权,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类似于唐末的藩镇制度,他们在地方几乎为所欲为,基本上不听朝廷的话。

刘焉的这个“废史立牧”建议,是一个影响三国历史的重大提议。这个政策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从此以后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难管了。“废史立牧”政策加速了东汉政权中央权力的空心化,促进了后来的三国割据局面的形成,而刘焉的这个馊主意显然是“功不可没”。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焉的这个提议摧毁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可以看作是开启三国时代的一记神助攻!

当然,刘焉提此建议的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替朝廷化解危机,而是为了一己之私。

刘焉见汉灵帝同意了他的提议,便毛遂自荐去交州担任州牧,实际上是想远离政治中心躲避乱世。

在刘焉尚未议定成行之时,广汉籍的董扶私下拜访刘焉,对他说道:“京城即将大乱,益州一带呈现出天子之气。”

刘焉闻此言,心里一股激灵,野心膨胀,便想改任前赴益州。恰逢此时益州刺史郤俭因在当地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怨沸腾、民不聊生,而且并州刺史张壹、凉州刺史耿鄙均被乱兵所杀,所以西南地区亟须一位朝廷重臣前去治理。刘焉马上抓准机会,向朝廷提交了一份改任书,申请去担任益州牧。

汉灵帝看见西南地区情况危急,顾不得多想,就急忙任命刘焉为益州牧,要其火速前往益州“救火”,以稳定当地社会秩序。

就这样,刘焉多年心愿终于实现了。

刘焉到任后,在其支持者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益州的严重危机。刘焉逐渐在益州站稳了脚跟,便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做起了准备。刘焉在益州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打击地方豪强,铲除异己,巩固自身势力。为了更好地控制西南地区,刘焉扶持张鲁成为汉中地区的“代理人”。张鲁驻守汉中,截断山间栈道,斩杀东汉使臣,也学着刘焉的样子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后来,刘焉的儿子刘璋继任,与张鲁的关系恶化,并反目成仇。——此乃后话。

刘焉坐镇益州,雄踞一方,觊觎天下。毫无疑问,刘焉成了“废史立牧”这个政策的受益者。

从此以后,刘焉独霸益州,将益州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刘焉父子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将益州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上天已抛弃了东汉王朝,只是等待一个掘墓人的到来而已。

历史总是那么让人惊叹,历史运行的轨迹总是那么相似。不久,东汉王朝的掘墓人准时到来了。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使出了一个昏招,直接成了东汉王朝的掘墓人。

要知道,东汉末年混乱的根源不是黄巾起义,而是宦官与外戚。

黄巾起义只是东汉王朝政治紊乱的一种具体表现,真正让其走向灭亡之路的是宦官与外戚的斗争。

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的斗争,不是一场拳击赛,而是一场决斗。

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是蹇硕、十常侍与何进,先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背景:

蹇硕,官职为上军校尉,西园军元帅,统率八校尉,部下强人相当多,下属有袁绍、曹操等人。其人健壮而有武略,深得汉灵帝的信任。

十常侍,不是十个人,而是十二个人。这十二个人是汉灵帝的十二大仆人,他们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这十二个人都是宦官,都任职中常侍。

何进,大将军,汉灵帝的大舅子。其个人事迹比较励志,个人经历也比较传奇。


何进的发迹史

何进出身屠户,是杀羊的,并非是杀猪的(《后汉书》云:“进自屠羊。”)。何进先丧母后亡父,独自养活一家五口人,日子过得是不能再清贫了。但幸运的是,何进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同父异母妹妹。后来,何进的妹妹被选入宫中成为贵人,并受宠于汉灵帝。

有句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从何进的妹妹成为汉灵帝的宠妃后,何家就踏上了一条荣华富贵之路,而何进的仕途就犹如火箭直线上升般那么迅速。

何进先被拜为郎中,帮皇帝管车马、守大门;接着迁虎贲中郎将,成为御林军统领、皇帝的第一侍卫;然后出任颍川太守,外放为颍川郡一把手,以便获得更多的地方治理经验。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何进的妹妹被立为皇后,而何进也因此被拜为侍中。何皇后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就帮她的哥哥捞了个流油水的职位——将作大匠。这个职位是个肥差,负责皇家工程建设。

众所周知,负责工程建设是最有油水可捞的。修建宫殿、陵寝、宗庙这些大宗工程项目都由何进负责,自然是赚到盆满钵满了。然后,何进升任河南尹,管辖都城洛阳周围十余个县。此时,何进仕途一片光明。

上天似乎很眷顾何进,很快给了他一个机会——掌兵的机会。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东汉十三州,竟然有七个州燃起了战火。神州之地,烽火四起,盗贼蜂拥,全国各地陷入混乱之中。此时,汉灵帝看看身边的人,似乎何进还比十常侍等在行一些,只好赶鸭子上架,急忙委任何进为大将军,统率左右羽林五营将士,镇守京师。

汉朝时期,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权势声望很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进因时势而被封为大将军,正式跻身宰辅。

短短几年时间,何进就由一介草民成为帝国宰辅,其发迹之路简直是一步登天,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一位杀羊出身的屠户,靠姻亲关系强力逆袭成为权倾一时的大将军。成了大将军的何进,破获黄巾军渠帅马元义,粉碎京师内部的叛徒,因功封慎侯。

拜将封侯,是古代官至极品的象征。一位出身屠户之人做到了,虽然其是靠姻亲关系得来的。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十一月,中央军队平定黄巾起义,举国欢腾。是年十二月,汉灵帝为表天下安宁,便迫不及待改元,换了一个新年号——“中平”。

这个年号的愿望是好的,但现实的世道更加不太平了。


宫斗剧上演

一部惊心动魄的宫斗剧正在如期上演,而这部宫廷大戏是绝对的精彩。

这部宫斗剧的主角并不是后宫的女人,而是由何进大将军领衔“主演”的。其中,主演——何进、蹇硕、十常侍,配角——汉灵帝刘宏、何皇后,龙套——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这部真实的历史剧的上演,正式决定了东汉帝国的命运走向。

历史的时间表拨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虽然仅仅三十四岁,但由于长年累月吃喝玩乐再加上后宫佳丽三千,身体的透支已到了死亡的临界点。汉灵帝也知道自己在世时日不多,便把后事嘱托给上军校尉蹇硕,后于南宫嘉德殿驾崩。

皇帝死了,那是不打紧的,再立一个就是了,况且汉灵帝又是一个昏君。按理说,这不失为一个振兴王朝的好机会,但要振兴王朝的前提是得有一个有作为的明君啊!

那立谁来当皇帝呢?——汉灵帝生前没有明确立嗣。

先帝刘宏没有立继承人,那这个皇帝宝座该由谁来坐呢?

汉灵帝的长子刘辩,也是正宫娘娘何皇后的儿子,按继承原则来说是唯一的人选。可是,汉灵帝不喜欢刘辩,认为他“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所以并没有明确立他为皇位的继承人。

汉灵帝的遗愿是想立后宫王美人的儿子刘协继位。但是,刘协不是正宫娘娘所生的儿子,只是皇帝数不清的一位后宫所生的儿子。既然有刘辩在,哪有刘协继位的份呢?

君主时代,“废嫡立庶”是违反立嗣原则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违反继承法的。在立君这件关系天下的大事上,想让百官通过“废嫡立庶”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这个发起人是皇帝。

因此,汉灵帝刘宏一怒之下,就把立嗣之事无限期地了拖下去。

没办法啊,只能无限期拖下去。但是,汉灵帝也想不到他自己是第一个沉不住气的人,直到他驾崩之时还没有把立嗣之事定下来。

汉灵帝生前就有立刘协的想法,但被朝臣一次次不留情面地驳回了,还引起了全国百姓的批评。现在,汉灵帝死了,上军校尉蹇硕能按先帝的意思去拥立刘协当皇帝吗?汉灵帝生前都做不到的事,一个宦官能帮助他实现遗愿吗?

前文已经介绍过,上军校尉蹇硕为西园军元帅,统率八校尉,是一个有军队的实力派人物。但是,在大将军何进面前,蹇硕的实力还是不堪一击的。况且,袁绍、曹操等人只是蹇硕名义上的下属,实际则听命于大将军何进。

蹇硕要想实现汉灵帝的遗愿,那该怎么办呢?——只能把大将军何进灭掉,这样刘协的登基之路就畅通无阻了。

于是,蹇硕想设计灭掉何进再拥立刘协为天子。在汉灵帝刚刚驾崩后,蹇硕就赶紧通知大将军何进进宫商议要事,想乘机在宫内杀掉他。但蹇硕属下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有交情,便在宫门口对何进连使眼色。

何进虽然是一个草包大将军,无勇无谋,但察言观色是他的特长,一见潘隐不同寻常的眼色,就知道宫内已经发生大变,自己若傻乎乎地进去可能就九死一生了。

于是,何进看见潘隐的暗示后急忙叫车夫调转了车头,狂奔回自己的地盘,并调动亲信部队驻扎大将军府保护自己,然后诈称有病不能再上朝了。

蹇硕见自己的计谋失败,知道自己与大将军何进硬碰硬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的,只得把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权力上交给了何皇后。

这里请注意,是上交给何皇后,而不是交给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何进。

因为,蹇硕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把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权力上交给何进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而上交给何皇后则安全得多。——估计蹇硕心里是这么想的:自己现在双手交出立君的权力给何皇后,她再无情也会记着这笔功劳,自己在宫中也能继续混下去。

毫无悬念,何皇后自然立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这就是东汉少帝刘辩。当时,少帝刘辩才十四岁,何进秉持朝政,朝廷的军政大权自然旁落到外戚手里了。一时之间,何家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在刘辩继承帝位后,蹇硕仍然没有死心,便写信给十常侍,大意是:“大将军何进秉持朝政,任人唯亲,如今与天下的党人策划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实际就是要消灭我们。不过,因为我统率禁军,所以何进暂时迟疑没有下手。现在,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同心合力,一起动手关闭宫门,赶快把何进逮捕处死,以除后患。”

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人,曾经帮了何太后及何进很大的忙,而何家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功不可没,因此他亲近信赖何氏。十常侍商议后,拒绝了蹇硕的计策,并把他的亲笔信送给何进看,彻底出卖了他。

到了这个时候,何进再傻也懂得“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道理,还能再犹豫吗?

于是,何进下令黄门令迅速逮捕蹇硕,毫不迟疑地将其处死,并把蹇硕统领的禁军全部收编,成了大将军府的直属部队。

在这一幕宫斗剧中,何进惊险完胜,蹇硕悲惨完败并丢掉了性命。

何进在灭掉蹇硕的同时,还灭掉了另一股外戚势力——董氏。这一次,以董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被何进一股脑儿清除干净了,董太后的侄儿骠骑将军董重也被逼自杀了。

于是,朝中的外戚势力只有何氏一支,而宦官势力则是十常侍。

但新一轮的斗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何进知道宦官是宫中的痼疾,为天下人所疾恶,在灭掉蹇硕、董氏等人完全掌握朝政大权后,就暗中布置诛灭宦官十常侍。

十常侍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中,横征暴敛,卖官鬻爵,祸害朝廷;其父兄子弟遍布天下,亲信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无人敢管。

相对蹇硕来说,十常侍是一个宦官集团。——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蹇硕只是单兵作战,而十常侍则是一个大兵团。

何进诛灭蹇硕还是靠十常侍出卖才成功的,而现在想翻过脸来灭掉十常侍谈何容易。

汉灵帝曾将张让、赵忠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见其对宦官的依赖。由此可见,十常侍的势力在皇宫中也是不小的。

中军校尉袁绍劝说何进:“从前窦武想诛杀宦官而反为所害,是因为他说的话泄露出去了,五营百官服从且害怕宦官。现在大将军有国舅这样的重要地位,兄弟共同统率劲兵,部下将士又都是英俊名士,乐于尽力效命。事情的发展逃不出大将军的手掌之中,这是上天襄助的大好时机啊。大将军应当替天行道,铲除祸患,为天下人除害,定当名垂千秋万载,即使周朝的申伯也不算什么的!”

袁绍这番话讲得悲愤慷慨,何进听得热血沸腾,以为超越周朝申伯的机会就在眼前,当即与袁绍等谋划定策诛灭十常侍。

这时,何进又干了一件傻事——把所定计策告诉给了妹妹何太后。

由于少帝刘辩已经登基,何太后的身价自然又升级了,此时她已由皇后晋升为太后。何太后能坐到这个位置,十常侍可谓帮了她不少忙。

既然十常侍对何家有这么大的恩情,怎么能翻脸就把人家赶尽杀绝呢?

何太后自然不听哥哥何进的话,并说出了一番有意味的话:“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就是刘家老祖宗的规矩,不可废除。况且先帝刚驾崩,我一个女人家,怎么堂而皇之与你们这帮男人共事呢?”

不难看出,何太后极度依赖十常侍,但她不想诛灭十常侍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另有野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指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比喻人贪心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此时,何太后早已不是当初毫无权力的贵人了,而是一个母仪天下的强势女人。

这时的何太后也想学着前人的样子,把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当榜样——临朝称制!

这样,估计何太后心想:我作为女人,制度不允许我当皇帝,那我就当幕布后的皇帝也不错。

所以,我个人认为何太后不肯让何进诛灭十常侍,恐怕不是仅仅感恩这么简单,而是有更大的、更多的考虑在里面。其中,最大的考虑就是野心。

既然何太后想当幕布后的皇帝,光有野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智囊团”。

一个深宫中的女强人,“智囊团”从何而来呢?宦官当然就是不二人选。所以,何太后不肯让哥哥何进灭掉十常侍,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此。

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只能悻悻而归。

何进回归大将军府后,袁绍对其分析道:“宦官亲近皇帝,有皇帝作为靠山,出入号令百官,如果现在不一鼓作气全部消灭,宦官以后一定会成为朝廷的后患。”

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及哥哥何苗多次接受十常侍的贿赂,知道何进要杀十常侍,便多次要何太后借助太后的身份庇护,并说:“大将军擅自杀害皇上左右亲信,专权以削弱皇上。”何太后也怀疑她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何进确实是这样想的,这也是她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

十常侍的存在已经有很多年了,有的人在皇帝身边已经几十年了,封侯贵宠,内外勾结,可谓根深蒂固了。何进虽然当了大将军、新晋国舅,但毕竟是新当重任,素来也忌惮十常侍;何进虽然在外面有大名,其实内心里是犹豫不决的。——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最终葬送了他的性命!何进不能下定决心铲除宦官,所以诛灭十常侍这件事情久拖不能定下来。

对于这样一个毫无决断的男人,何进的失败当然在情理之中了。

这时,袁绍等人给何进又出了一个主意——召集四方猛将及大批豪杰引兵来到京城向何太后施压,以此威胁何太后同意大将军何进诛灭宦官。

于是,何进想都不想,便同意了。——正是这个决定,没落的东汉王朝就此走向了不可挽救的深渊,而何进也成了这个腐朽王朝的掘墓人。

在这个政权危亡时期,寻找手握重兵的外援入京无异于引狼入室,汉室社稷将毁于一旦。

乱恶的台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何进这帮鼠目寸光的人自找的。

其实,对于何进来说,解决宦官十常侍是非常容易的,就如曹操所认为的那样: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去宦官头目,只要动用京师的官兵就足够了。如果召集外地的官兵入朝诛灭所有的宦官,一定会因为时间过长、参与的人数过多而泄露秘密,最终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同时,进京的外地军队一旦留下来,又会带来新的祸害,而这也是曹操为什么对天长叹“扰乱天下的一定是何进”。


深宫血影

东汉政权经过黄巾起义后,朝廷内外的各种矛盾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宦官与外戚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何进以朝廷的名义给各方豪杰猛将下了勤王的诏令,召前将军董卓将西凉军驻扎在关中上林苑,指使河内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发动军队的强弩手准备随时入京,还让武猛都尉丁原火烧孟津而致大火照得城里通红。——在民间,百姓都说大将军何进要诛杀宦官。

这时,大将军何进的异父异母弟弟何苗劝说他不宜诛灭宦官,应与宫中的宦官集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他们何家的荣华富贵也是由于宦官们的帮助才得来的。况且这种关系国家的大事,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为好,要保持外戚与宦官共存的局面。

何进听了何苗的话更加狐疑了,诛杀宦官的行动也即将叫停。

袁绍担心何进改变主意,威胁道:“目前诛阉行动已经显露出来了,如果这件事情不按时办,宫里就要发生变故。大将军还在等待什么,为什么不早点决定呢?”

于是,何进派袁绍等人去准备,而袁绍也派人去监视宦官十常侍。

何进又命令外援董卓等的部队驰驱驿上,准备进兵平乐观。

这时,何太后终于害怕起来,罢退十常侍,叫他们暂时还里舍,只留何进平素亲近的人守卫在皇宫里。

“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此大规模的外地军队蠢蠢欲动,闹得天下人都知道何进要诛灭十常侍,而十常侍此时即使再白痴也明白何进非置他们于死地不可了!

这时,十常侍的心中不仅愤怒不已,而且还燃烧起了复仇的火焰。

一场深宫血影即将上演!

机会可能是要等待的,但好机会绝对是要人主动去创造的。

一群在皇宫里上茶倒水的奴仆们,正在策划着一场政变——砍掉大将军何进的头颅!

与其等人来灭自己,不如自己先下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十常侍明白这个道理,但堂堂的大将军何进却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深层意思。

于是,十常侍收起恐惧之心,拿起武器,磨刀霍霍,只等何进进宫就发难。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八月,何进入长乐宫请求何太后同意他尽数诛杀十常侍,以清除朝中痼疾。

等到何进从长乐宫出来,十常侍便假称何太后有诏召大将军入宫议事。

何进估计是求胜心切,觉得把握十足,听了十常侍这漏洞百出的话也不觉得有诈,便又再次返回宫中。

何进被十常侍骗进宫中,等待何进的是磨亮的明晃晃的大刀!

于是,十常侍一边大骂何进,一边亮出了大刀。

这时,何进慌了,想夺门逃走。

一切都已经迟了!

何进绝望地发现宫门已经被紧紧关闭了!

随后,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

宦官们关上门砍了何进的头,又赶紧进行了一次人事变动,矫诏任命原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十常侍让自己信得过的人担任京师重要职务,其目的不言而喻。

尚书得到十常侍的诏书,怀疑有假,说道:“请何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

十常侍便将割下的何进脑袋掷给尚书,大喊道:“何进谋反,已经被我们杀掉了。”

反了!不入流的宦官竟敢杀掉堂堂的大将军何进,这还了得!

于是,何进的部下义愤填膺。袁绍等人在宫外听到大将军何进被害,怒气冲天,想借此机会带兵入宫诛杀宦官。

但是宫门已经被十常侍关闭了,袁术等人只好纵火焚烧了南宫的九龙门及东西宫,想以此逼迫宫中交出十常侍等人。一时之间,皇宫里哭天喊地,京城火光冲天。雄伟尊贵的大汉皇城,瞬间淹没在火海之中。

一切都疯狂了!

十常侍看见情况不妙,马上挟持何太后、汉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以及一些朝中官员,向北宫方向逃跑。

何进部将吴匡等人埋怨何苗不与哥哥何进同心诛灭宦官,怀疑他与宦官同谋杀害何进,便攻杀何苗于朱雀阙下,弃其尸于苑中。

这一幕宫斗剧已达到了高潮,深宫里血影飘飞,血腥的味道弥漫着整个皇宫。

这一刻,大汉皇宫成了人间的地狱。

只要是宦官,杀无赦!

袁绍等人关闭了北宫门,率领部众大开杀戒,派兵逮捕了皇宫中所有的宦官,甚至还有一些男人因为没有胡须而被误杀,吓得他们赶紧脱裤验明正身才得以免于死难。

在这场异常惨烈的宫斗中,皇宫里一共被杀了两千多人!威严的皇宫成了人间的屠宰场,京师里所有的宦官全部被杀光。

十常侍挟持着汉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等人来到黄河渡口小平津,此时已经是三更半夜了,但尚书卢植和河南中部掾闵贡也赶到了黄河岸边。

这一刻,夜风萧瑟,剑影浮动,宦官们不由自主地打着冷战,死亡的恐惧袭上了十常侍的心头。

闵贡骂道:“你们统统去死吧,祸国殃民还装可怜!”他手起刀落,宦官人头落地,并挥剑连斩数人。

宦官张让等人面对砍过来的利剑,自然是吓得要命。

十常侍见大势已去,终难逃一死,都纷纷跳河自尽了。

至此,不仅十常侍全部死了,而且皇宫里的全部宦官也都死了。

东汉最后一个有权势的宦官集团被铲除了,而东汉帝国也从此走向了战乱。

在这场争斗中,无论是对宦官集团十常侍来说,还是对外戚何氏来说,都没有赢家。

持续上百年的外戚和宦官的斗争,至此终于拉下了帷幕,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由于大将军何进召外地各方豪杰猛将来京都诛杀宦官,终于让东汉帝国走入了死胡同,而这等于给整个没落的帝国挖了一个墓坑。

后来,曹操用十个字评价何进——“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我以为这句评价极为恰当。这句评价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猴子虽穿衣戴帽可究竟不是真人,智小却想图谋大事。曹操讽刺何进徒有其表,名不副实。

由此可见,权力和能力的协调也是一门学问。倘若只有权力而没有能力的话,也是干不成大事的。

何进的失败,成为东汉帝国“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以后,东汉帝国中央政府再也没有实力掌控地方了。

这一刻,有一个如狼似虎的野心家正在马不停蹄地向京师赶来,而汉末分裂的一个罪魁祸首正要登上历史舞台的最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