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见杀加怒
看见众生被杀,非但不哀怜,反而更加愤怒
见杀加怒(看见众生被杀,非但不哀怜,反而更加愤怒)
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1]而勿喜。”此言有罪之人,当其受刑之时,犹当原其犯事之情,不可率意加刑也。况死者不可复生,虽彼罪由自取,然目击心伤,方且掩面挥泪之不暇,加怒何为?忍心极矣!至于六畜[2]禽鱼,被人宰杀,更当怜其无罪无辜,方便救护,若见而加怒,则残虐嗜杀之恶人而已。
曾子(简介见“忠孝”一章)说:“你如果了解了案子的实际情况,就应当怜悯犯人,为之感到悲痛。”有罪的人要受刑时,我们还应有原谅他罪行的感情,不能轻率加重其刑罚。更别说那些死后不能复活的人,虽然他是自作自受,然而看他受刑被杀,心中也应感伤,为他掩面哭泣都来不及,怎么还能加怒于他呢?这实在太残忍了!至于被人宰杀的六畜、家禽、鱼类,它们无罪被杀更值得怜悯,我们要随时救护,若见它们被杀反而更加愤怒,那他一定是非常残暴酷虐喜欢杀戮的恶人!
译者补充:
《论语·子张篇》中曾子说:“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上层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人心涣散了。你如果了解了案子的实际情况,就应当怜悯犯人,为之感到悲痛。”
曾子这段话,译者已经在《论语禅》(曾琦云著,文化艺术出版社)这本书中解读过,现摘录如下:
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上层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人心涣散了。你如果了解了案子的实际情况,就应当怜悯犯人,为之感到悲痛。”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犯人已经犯罪,他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还有比这更值得怜悯的吗?
《安士全书》里有一个故事:明朝盛吉做廷尉时,判案没有冤屈,也从不拖延。每到冬天定囚犯时,妻子拿着蜡烛,盛吉拿着罪人名册,两人相对落泪。妻子对盛吉说:“您替天下执法,不能滥办人罪,祸及子孙。”盛吉办案十二年,天下太平。有一天他家院子里的树上忽然有白鹊来做巢生子,人们都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后来他生了三个儿子,都很显贵。
唐太宗曾对身边的臣子说:“古代用刑时,君王会撤药减食。我宫廷内无常设之药,因此无法效仿古人,但就会不吃酒肉。”唐太宗的做法也是仁心的表现。帝王有仁心,他管理范围内的犯罪率就会比较低。贞观年间,据说某年一整年只有二十多个犯人。如果君王使用严刑峻法压迫的人不犯罪,犯罪的人反而更多,最后发展到颠覆天下,连皇帝的命也保不住。秦王朝灭亡得那么快,不就是如此吗?
宋卢多逊,贬珠崖。谏议大夫李符[3]入见赵普,言:“珠崖虽海外,而水土无他恶,流窜者多获全;春州虽内地,而去者必死。望追改前命,外彰宽宥,实置之死地。”普颔之。月余,符坐事,贬春州,至郡而死。
宋朝的大臣卢多逊(简介见“受宠若惊”一章)被贬官流放到珠崖(今属海南琼山东南),当时的谏议大夫李符为此事去见宰相赵普(简介见“杀人取财,倾人取位”一章),说:“珠崖虽在海外,但水土气候适合人住,被流放那里的人,多能保全性命;春州(今广东阳春)虽在内地,但流放到那里必死。希望您能变更前令,将卢多逊放逐春州,对外可彰显您的宽宏大量,而实际上则是要置他于死地。”赵普听了李符的建议,点头表示同意。一个多月后,李符自己却因为出事被流放春州,到那里后没多久就死了。
羊道生,为邵陵王参军[4],有兄海珍,任溠州刺史。乞假省之,临别祖送[5],见一人缚于树,泣请道生曰:“溠州欲见杀,乞求救解!”道生问:“汝何罪?”曰:“造意[6]逃叛。”道生怒曰:“此最可忿。”即以佩刀剖其睛,吞之。须臾兄至,嘱决斩之。道生遂觉睛鲠不下,渐至胀塞,在路不食而死。
羊道生是邵陵王的参军,他有位哥哥海珍担任溠州(今湖北境内)刺史。有一次他请假去看哥哥,临别饯行时,见到一人被绑在树上,哭着恳求羊道生说:“溠州刺史要杀我,求您救救我吧!”道生问说:“你犯了什么罪?”那人说:“我是首倡叛离的人。”羊道生非常生气地说:“犯这种罪最令人生气。”说完就用身上佩刀挖出他的眼睛吞了下去。不久,他哥哥到了,就命属下将这人杀死。随后,羊道生忽觉吞下的眼睛鲠住喉咙,渐渐膨胀而阻塞(食管),最后因无法进食而饿死。
春秋时卫高子羔,刖[7]囚足,临刑愀然[8]。后蒯瞆[9]之难,子羔出走,刖者守门,谓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10]。”又曰:“于彼有窦[11]。”曰:“君子不隧[12]。”又曰:“于彼有室。”乃入焉。追者罢。子羔曰:“我亲刖子之足,子乃三逃我,何也?”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君临刑愀然,君岂私我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今所以免君也。”
春秋时代高子羔(即孔子学生高柴,见译者补充)在卫国当刑狱官,有一次要砍囚犯的足,临刑时子羔面露忧伤,显出很悲痛的样子。后来蒯瞆之难时子羔要逃走,刚好遇到被他断足的人守门。那人告诉子羔说:“城墙那里有个缺口。”子羔说:“君子不能跳墙。”那人又说:“那里有个洞。”子羔说:“君子不能钻洞。”那人无奈,只好说:“那里有个房间。”子羔就进去了,追杀的人找不到子羔只好返回。子羔问他说:“我亲自斩断你的脚,你却让我有三次逃脱被追杀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被断足的人说:“被砍断脚本来就是我应得的罪行,但您在临行刑时却很难过,难道是您偏私我一个人吗?这只是因为您有君子的天性,君子之道本该如此,因为您是真正的君子,所以今天才能免于被追杀的灾难。”
译者补充:
高柴(前521—?)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少孔子三十岁,齐国人。
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鲁哀公十五年,卫国政变,高柴急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到宫里去,子路没有听从他的劝阻,回到宫中,结果遇害。高柴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失礼,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着他辖下的民众。他任卫国狱吏时,从不徇私舞弊,一直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高柴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
张庆,一狱吏也,矜慎自持,狱具必沐,暑月洒扫尤勤。尝戒人曰:“人之犯法,岂得已哉?饮食卧具,必加精洁。”素奉佛,每囚受戮,为之斋素,虔诚诵经念佛,愿彼脱苦超生。其余阴功甚多。寿八十三,无病终,子孙后成显宦。
张庆是一位狱吏,为人庄重谨慎,狱中囚犯所用器具,必定清洗干净,夏天洒扫牢狱尤其勤快。曾告诫他人说:“人之所以犯法,是因为不得已。所以给他的饮食及卧具,一定要清洗干净。”他一向信佛,每当有囚犯被处死,张庆都为他们持斋,并虔诚诵经念佛,希望他们能脱离苦海往生净土。他在暗中所做的其他功德非常多。他八十三岁时无疾而终,子孙后来都当上了大官。
明刘锡元[13],尝梦一人拜曰:“余宋将曹翰也,昔在唐为小吏,因听法师讲经有感,设斋一供,自此感报,生生不失衣冠,渐积善因,至宋为副将。因屠城妄杀之故,生生为猪,以偿所杀。曾于往岁,佃户以我抵公之租,蒙公怜而活之。今又在此偿报,特来求救耳。”公曰:“何法可救?”曰:“每当屠割之时,苦不堪忍,惟闻念佛声音,遂解其苦。望公凡见宰杀之际,或当烹煮之时,发大悲心,但念阿弥陀佛[14],或持大悲咒[15]、准提咒[16],不独解余之苦,且有超脱之益。”言已,悲谢而去。
又郑邻暴死,以误追放还。阎王曰:“汝还阳间,勉力为善,见人杀生,但念南无[17]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彼既受生,汝亦得福。”
乃知念佛能荐亡者,现世能增福寿,身后必生西方矣。或曰:“但念佛名,何以自他俱利?”曰:“众生迷昧本性,觉悟无期,一闻佛名,如昧斯醒。矧彼以残忍杀生,而我以慈悲念佛,则舍恶从善之路,即在此矣。”故见杀念佛,功德无量。明憨山[18]大师曰:“余居常,每闻宰杀之声,不觉心痛,即念佛及往生咒。将谓自尽此心耳。”
今观此案也,乃知彼受苦者,实得利乐。推此以往,凡见杀闻杀,或见宰割刀砧汤镬之物,随时在处,咸发此心,触目慈悲,应念拔苦。一切世人,若能发此慈心三昧[19],尽是菩萨度生之事,其功德乌可思议乎?
明朝刘锡元曾梦见有个人拜求他说:“我是宋将曹翰(见译者补充),曾在唐朝当过小官,因听法师讲经而有感悟,就设斋供养法师,从此感召福报,生生世世不缺衣食(都是小官——译者注),逐渐累积善因,到宋朝时当了副将。后来因为屠城滥杀的缘故,每世转为猪身来偿还所造的杀业。曾在往年,佃户以我来抵充欠您的租金,蒙您怜悯,让我存活下来。现在我又到此地偿还宿债,所以特来向您求救。”刘公说:“我用什么方法救你呢?”曹翰说:“每次我被宰割时都非常痛苦,难以忍受,只有念佛声才可解除痛苦。希望您以后凡是见到牲畜被杀或烹煮时,能发大悲心,念阿弥陀佛,或持大悲咒、准提咒,这样不但可以解除我的痛苦,还有超度的好处。”说完,就悲伤地道谢,然后离去。
还有一个叫郑邻的人暴毙,到了冥府才发现是冥吏捉错了人,于是就放他回阳间。阎罗王对他说:“你回到阳间以后,要努力积德行善,看见有人杀生,你就为它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被杀者即可仰仗佛力超生,你也可以得到福报。”
由此可知,平时念佛可为亡灵超度,现世的人也能增福添寿,寿命尽时可往生西方净土。有人问:“只是念佛名号,怎可能自利利他呢?”答案是这样的:“众生都因久远劫来迷失本性,一直不能觉悟,但是只要一听到佛号,迷失之心就立刻觉醒。况且他人以残忍手段杀生,而我却以慈悲拔苦之心为它们念佛,那么舍恶从善之路,就在这里了。”所以见到杀生能念佛号的人,真是功德无量。明朝憨山大师说:“我每当听到动物被杀的声音,都不觉会心痛,所以会立刻为他们念佛和念往生咒。我这样做只是为这些被杀生灵尽一份心意而已。”
现在看到以上二则案例,才知那些被杀受苦的众生听闻佛号真能获得安乐。由此推论,凡见到杀生或听到牲畜被杀的声音,或看到在砧板上、汤锅里被杀死烹煮的生灵,我们都要随时随地发出慈悲心,为其念佛解除痛苦。若是所有的人都能发这慈心三昧,那就全是菩萨救度众生的大事,这个功德多么不可思议啊!
译者补充:
据《宋史·曹翰传》记载,曹翰情况如下:
曹翰(924—992),北宋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人。少为郡小吏,好使气陵人,不为乡里所誉。初隶后周世宗帐下,从征高平与瓦桥关,入宋,又从平李筠之叛。乾德二年(964),为均州刺史兼西南诸州转运使,督运军饷供应入蜀大军,先后参与镇压全师雄及吕翰领导的士兵起事。开宝间,主持塞河有成绩。又预击平南唐,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兴国四年(979)从太宗灭北汉,旋从攻契丹。次年,为幽州行营都部署。翰在郡岁久,征敛苛酷,政因以弛。上以其有功,每优容之。后因私市兵器,流锢登州。雍熙间,起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分司西京。翰阴狡多智数,好夸诞,贪冒货赂,饮酒至数斗不乱。每奏事上前,虽数十条,皆默识不少差。尝作《退将诗》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翰直禁日,因语及之。上悯其意,故有银钱之赐。咸平元年,赐谥武毅。
《安士全书白话解》有曹翰“为将杀人,世世变猪”(出自《现果随录》)的故事,现摘录如下:
苏州刘玉受,名锡元,万历壬子秋为贵州房考官,路经湖广之地,梦见一个长面伟人对他说:“我是宋将曹翰,在唐朝时经商,偶然经过一个寺院,看见法师讲经,就发心设斋供养,接着又听了半天经。凭借这个善因,就世世为小官,从不丢官。到宋朝时,当了偏将军,就是曹翰。后来因为士兵攻不下江州,就怒杀全城(百姓)。因为这个杀业,我世世为猪,以此作为杀生的报应。我还作过您佃户家的猪,因蒙您可怜没有被杀。现在您停船的地方就是我即将被杀的地方,明天第一个受宰的就是我。有缘相遇,特来请求救命。”刘受惊而醒,仔细一看,停船之处果然是杀猪场。没过多久,就有一头猪被抬出来,呼声动地,刘就把它买了下来。
按:这头猪被放在苏州城门的放生堂中,喊曹翰它就答应,万人目击。
刑狱者,国之大事,民之生死系焉。故太上立言,首严行贿。至于曲直轻重之间,尤致意于问刑者。以当权易于行方便也。然一人之耳目有限,为吏书衙役者,能去其恶习,倚官行善,以救人患难,造无量无边功德矣。
夫善恶分途,在一念之微,而借风使帆,为力更易。人道公门不可入,我道公门好修行。古人之言,岂欺我哉?至于杀人杀物,人杀我杀,同是一杀,纵不能遇物救活,难道虔心念佛,亦费财费力不可为乎?思之思之!
刑罚和狱政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所以太上立言,首先要严禁行贿。至于衡量案情曲直轻重,尤其应该提醒审案官员。因为他们握有权力,容易行使方便之法。然而官吏一人耳目所及的范围有限,所以担任部属的书办及衙役等人如果能去除自己的恶习,在官位上方便行善,救人于患难之中,就可造无量功德了。
须知善与恶的分际,往往在于自己的一念之差,若能借风使帆,行善就更容易。人家说公门不可入,我却说公门好修行。古人的话,难道会欺骗我吗?至于杀人或杀物,无论他杀还是我杀,同样都是杀生,纵然不能在遇到时救活他们,难道虔心为它们念佛也会因为花费自己钱财、浪费自己力气而做不到吗?仔细想想!
【注释】
[1]矜:怜悯。
[2]六畜(chù):或称“六扰(驯服)”“六牲”,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
[3]李符:字德昌,大名内黄人。曾知广州兼转运使。太平兴国七年三月(982),开封尹秦王廷美出守西京,李符以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后因用刑不当,贬知春州(今广东阳春)。
[4]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东汉末始有“参某某军事”的需求,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明清称经略为参军。
[5]祖送:犹饯行,祖饯送行。如《文选·序》中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丹祖送于易水上。”张铣注:“祖者,将祭道以相送。”
[6]造意:首倡,倡导,首倡某种主意、办法。有意,故意。
[7]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8]愀(qiǎo)然:忧愁貌,容色改变貌。
[9]蒯(kuǎi)瞆(ɡuì):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太子时,不满其母南子的淫乱,谋杀未成,流亡在外,于是卫就立蒯辄为君,辄是卫灵公的孙子,也是世子蒯瞆的儿子。
[10]踰(yú):越过,超过。
[11]窦(dòu):孔,洞。
[12]隧(suì):隧道,此处为钻洞的意思。
[13]刘锡元:字玉受,长洲人。约明熹宗天启初(1621)前后在世。万历35年(1607)进士。累官贵州提学佥事。奢崇明反,刘锡元以军功进右参政。乱平,正当再要升迁之际,刘锡元竟不报功,遂还乡。锡元著有《扫余之余》三卷,《城守验方》一卷,《归涂闲纪》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14]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三者并称为西方三圣,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这是我国大众最熟悉的佛。
[15]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之根本咒。据唐代伽梵达磨所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载,此咒全文计有八十四句,诵此咒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于今之密宗、禅宗等显密宗派均极重视诵持此咒。
[16]准提咒:目前在显教的《佛教念诵集》中作为“十小咒”之一,整体咒语为:“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准提菩萨,汉译有准提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是以准提咒著称的大菩萨。禅宗准提菩萨圣像以为观音部的一尊,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准提汉译为清净,赞叹心性清净之称,东密以为六观音之一,现三目十八臂形象。
[17]南无:梵语。意译归命、归礼、敬礼。音译又作南谟、南忙、那模、娜谟、纳莫、曩谟。其音不是nán wú,而是“那模”,即nà mó。
[18]憨山(1546—1623):明代高僧。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十二岁从金陵报恩寺永宁诵习经教。十九岁出家受具足戒,并至栖霞山从法会受禅法。以慕清凉澄观之为人,自字澄印。万历元年(1573)游五台山,爱憨山之奇秀,遂取此为号。历住青州(山东)海印寺、曹溪宝林寺等,宣扬禅宗。倡导念佛与看话头(禅宗之古则公案)双修。熹宗天启三年十月示寂,世寿七十八。世称憨山大师。与袾宏、真可、智旭并称明代四大高僧。著述宏富。
[19]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汉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