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医生教你·健康那些事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说好的结肠息肉就癌变了?

3年前,官先生曾在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多发息肉(直径约0.4~0.6cm),但因个人原因,未遵医嘱行内镜下治疗。3年后,至我院复查肠镜,发现结肠息肉较3年前明显增多增大,其中3枚亚蒂息肉已达1.5×1.0cm左右。

经评估后行内镜下EMR治疗、并予金属夹钳夹止血处理。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官先生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些后怕,医生说,他的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而且明显变大,不仅让内镜操作变得困难,而且再拖下去很有可能恶变。

结肠息肉,是肠道黏膜突向肠腔内的一种局限性隆起的赘生物。可以单个发生,也可以是数个、数十个或更多发生,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通常无特殊不适症状,在体检行肠镜筛查时被发现。

发现结肠息肉怎么办?

首先,一定要引起重视。医生根据组织学将结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非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

其中肿瘤性息肉最为常见,是癌前病变的一种,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如病理类型出现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腺瘤,则归于高危人群,需积极干预、密切随访。

一旦发现息肉,必须尽早治疗。内镜医师会根据镜下表现及前期可能有的结肠息肉活检报告,依据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选择合适的术式,完成内镜下息肉治疗术。

常用的术式有:(热)活检钳直接咬除、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氩离子凝固术灼除、尼龙绳套扎、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

某些范围广、体积大、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的,仍需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需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病理采取分次内镜下切除。

切除息肉之后,也要定期复查。临床上通常根据病理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息肉家族史、健康状况及既往病史来决定复查时间。

哪类人群更易被结肠息肉“盯上”?

息肉的发生与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感染、年龄、遗传等相关。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建议以50岁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某些多发性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PC)发生与遗传有关。另外,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40%~50%的结直肠癌患者也是没有报警症状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

因此,年龄超过50岁且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无论有无不适,都应定期体检筛查,早发现、早诊治。另外,结肠息肉容易复发,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研究已经证明,西化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引起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总之,大家应对照以上高危因素,体检时进行筛查,以便对结肠息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定期复查”。

另外,保持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

文/消化内科 张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