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关爱女孩,是一切管教的开端
女孩与男孩不同
每个孩子既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个父母都愿意竭尽所能,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使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却不一定总是得心应手。特别是家有女孩的父母,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经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焦虑。其实,管教女孩不仅要懂得正面管教的黄金法则——和善而坚定,更要清楚地知道女孩与男孩的不同。只有了解女孩不同阶段身体和内心的变化,尊重女孩的成长规律,才能养育出身心健康、独立坚强、聪慧优雅的女孩。
一、生理差异
人类有2000多种遗传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内,而生殖基因则活跃在Y染色体周围。母亲在孕育胚胎时,含有一对X染色体的受精卵会发育成女孩,含有X、Y染色体的受精卵会发育成男孩。X、Y染色体分别形成女性的卵巢和男性的性腺,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卵巢和性腺开始分泌性激素[1],雄性睾丸激素和雌性黄体酮激素在男女胎儿体内数量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并且还会影响不同个体的行为方式。
比如,雌性的脑垂体会释放更多使皮肤产生触碰需求的催产素,它使女孩的皮肤比男孩更薄、更透明,也更喜欢被抚摸。因此女孩的感觉器官比男孩敏感10倍,她们与亲人、朋友之间更喜欢肌肤接触。所以在女孩伤心难过或需要鼓励时,不妨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样能让她在心里滋生出一股温暖的力量。
男孩和女孩在神经纤维束的数量上也存在差异。神经纤维束是连接左右脑的桥梁,其数量越多,左右脑的联系就越紧密。女孩大脑中的纤维束板——胼胝体明显比男孩大,所以女孩擅长同时运用左右脑,而男孩一般只能调用其中半个大脑的信息,这就使女孩具有和男孩不同的思维方式。此外,女孩的左半脑比男孩的左半脑发育得快,因此女孩经常表现出更强的语言天赋,而负责空间和视觉感知的右半脑与男孩相比则发育较晚,所以女孩记不住路、空间方位感差是情有可原的,父母不要着急,一定要给女孩足够的时间,让她慢慢成长。
需要提醒的是,在身心发育上,女孩比同龄男孩至少早两年进入青春期,这是造成女孩比男孩更早成熟的主要原因。因此父母在关注女孩的生理变化时,一定要多留意她性格上的微妙变化。
二、性格差异
女孩的性格天生与男孩不同。男孩活泼,女孩文静;男孩勇敢无畏,女孩小心谨慎;男孩抗压能力强,女孩更有韧性。因此父母在教育女孩时,要根据女孩的性格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曾提出著名的“依恋理论”。他说:“孩子只有和至少一名成人建立了牢固的精神纽带,才能自信地发展自己的天赋。”女孩性情较为柔弱,往往对父母有更深的依恋心理。在女孩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父母要充满爱意地抚摸女孩,温柔地和她聊天,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她,尽量母乳喂养。父母在这一时期和女孩建立的牢固亲情可以帮助她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和情感难题。
三、女孩的优势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父母在教育女孩时要充分了解女孩的优势和劣势。唯有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女孩在幼年时期,便已表现出与男孩不同的特点。由于女孩天生保持视觉注意力的时间较长,在声音和微表情识别方面更具优势,因此父母注视女孩时,一定要给予她更多的微笑;在与女孩说话时,更要轻声细语,这样女孩长大后才会更善于交际。女孩在6个月时往往表现得比男孩独立,她们可以较长时间地陶醉于自己小小的世界里,这样的女孩长大后更擅长处理个人生活上的问题。7个月时,女孩的手部肌肉表现得更灵巧,父母可以训练她们自己握勺吃饭、拿笔画画、做手工(摆弄小珠子之类的物品时,父母一定要加强监管,防止孩子误食)。天赋加上练习,女孩在长大后会更加心灵手巧。幼儿园时期,女孩会显现出舞蹈和语言方面的天赋,动作技能也得到充分发挥,语速更快。
父母教育女孩应从女孩的优势出发,但不能先入为主,刻板地要求女孩做这做那,更不能盲目地为女孩规划人生。比如有的女孩明明喜欢跆拳道,父母却固执地认为那是男孩擅长的项目,自作主张地替女孩报了绘画班;有的女孩明明擅长理科,父母却认为女生学文科将来好找工作,坚持让她学习文科。父母这些陈旧、僵化的观念,不利于女孩的身心发展。
父母可以想象女孩未来的样子,但不能按照自己的想象塑造一个完美女孩。尊重女孩自身的优势,顺势而为,才是善教之道。
尊重女孩,消除性别成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年轻的父母中,重男轻女的思想较少存在,甚至有些父母更喜欢女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父母都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原生家庭依然存在对女孩的不公平行为。有些从父母有意无意的谈话中流露出来,有些从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他们中的很多人具有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的行为中体现出来。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对女孩敏感细腻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一旦女孩意识到自己被轻视,这种不自信的负面心理就会成为伴随她一生的阴影。
平等地对待女孩,父母不仅要在言行上对男孩女孩一视同仁,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深处认同女孩,消除性别成见。既有男孩又有女孩的家庭,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的心态和言行。孩子无论是男是女,父母都会疼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父母也许会在不经意间更看重男孩,在潜意识里存在“养儿防老”的旧思想。这种思想上的细微变化,可能连父母自己也察觉不到。
人们的行为都是思想意识指导下的结果,错误的想法会引导父母做出不公平的行为。父母一旦发现自己思想上产生了偏差,就应该立即停止,将自己拉回到正确的养育女孩的轨道上来,并及时抚慰女孩被伤害的心灵。
13岁的思雨念初一时,爸爸妈妈给她添了一个小弟弟,名叫思辰。起初她不太习惯这样的变化,但是从小深受宠爱的思雨很快就爱上了这个可爱的弟弟。她学着妈妈的样子细心地照顾弟弟,日子似乎过得很和谐。但是没过多久,思雨的情绪就急转直下。她看起来一天比一天焦虑,后来竟变得沉默寡言。尤其是在弟弟哭闹时,她会立即捂住耳朵躲进自己的房间,直到有一天妈妈察觉到思雨的异样。妈妈和爸爸商量后,决定将思辰留给爸爸照顾,自己带着思雨去她最喜欢的海洋馆散散心。
海洋馆的游览快结束时,妈妈随口问思雨:“闺女,今天玩得开心吗?”思雨咧着嘴笑着回答:“妈妈,我很开心,感觉好久都没这么开心了呢。”妈妈接着问:“妈妈发现你最近不太高兴。发生了什么事,可以告诉妈妈吗?”思雨听完妈妈的话,嘴边的笑容戛然而止,她低下头不说话。妈妈看着思雨轻声说:“闺女,妈妈十一二岁的时候,也喜欢把不高兴的事藏在心里不告诉别人,可是,妈妈是可以帮助你的人,只要你说出来,妈妈肯定能帮你解决难题。妈妈爱你,妈妈希望你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你能告诉妈妈你的难题,让妈妈帮你想想办法吗?”
思雨像被人看透苦楚似的,突然委屈起来。她看着妈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哽咽地说:“我感觉爸爸不爱我了。他白天忙着上班,下班回家就围着弟弟转,他都好久没陪我下围棋了。我每次把围棋拿出来摆弄,他就跟没看见一样。爸爸是不是只爱弟弟不爱我?”
妈妈赶忙抱了抱思雨,安慰她说:“爸爸爱你,爸爸和妈妈一样爱你。爸爸下班就忙着照顾弟弟,忽略了你的感受,是爸爸不对。我们回去告诉爸爸你的想法,我相信他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你说好吗?”思雨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她轻轻地点点头,露出久违的笑容。
思雨的爸爸一直想要一个男孩,虽然他很爱思雨,但“延续香火”的小火苗一直在他心里燃烧着,直到后来有了思辰,便对儿子疼爱有加。爸爸认为思雨已经是大姑娘了,可以照顾好自己了,慢慢地忽视了对她的关心,直到妈妈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爸爸,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已经伤害了心爱的女儿。爸爸经过深刻反思,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自嘲似的对妈妈说:“女孩也是血脉的传承,不能因为想有一个能传宗接代的儿子就重男轻女啊!”
后来爸爸妈妈在照顾思辰时,再也没忽略过对思雨的关注和照顾。每个周六和周日,一天带思辰去游泳,一天陪思雨去围棋社学习棋术。思雨又变得像从前一样活泼开朗了,她也更爱弟弟了,因为弟弟并没有夺去父母对她的爱,她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了同样多的爱。
父母只有从心底认同女孩,才能给予女孩平等的爱。人们都说幸福的女孩是宠出来的,小时候有爱萦绕在身旁,被爱包围着、温暖着的女孩,长大后才更有勇气和能力拥抱幸福。
妈妈是女孩最好的榜样
临床心理学家劳拉·马卡姆说:“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对武力和控制具有反叛的本能。”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试图用掷地有声的话语去说服或命令女孩做一些看起来正确的事。这样的说教更像是一种控制。事实证明,说服教育远没有父母身体力行的榜样教育来得直接、有效。
神经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通过“镜像神经元”接受他人的行为方式。“镜像神经元”还可以捕捉大脑在无意识状态下关注的信息,比如他人如何站立和行走、如何微笑,抑或是如何表达快乐与愤怒。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大人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行为发生变化。
由于女孩与妈妈性别相同,女孩在生活中对妈妈具有更高的认同感,也更爱模仿妈妈。所以,妈妈素日里的言行举止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女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妈妈在为人母之前也许习惯了率意而为,但是有了女儿后,就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妈妈的修养,决定了女孩一生的修养。妈妈现在的样子,很可能就是女儿未来的样子。
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口红,她捏着一支橘色口红往嘴上涂,妈妈发现时,她已经涂得满脸满手都是,口红也被“蹂躏”得不成样子。这已经是乐乐第五次把妈妈心爱的口红送进垃圾桶了。
新潮时尚的乐乐妈妈对彩妆一直情有独钟,生了孩子后,虽然多了几分为人母的成熟与温婉,但依旧热衷于打扮自己。她每天出门前都要在梳妆镜前化一个多小时的妆,其中最喜欢的就是涂口红,梳妆台上摆放着各种色号的口红。小乐乐经常看妈妈化妆,耳濡目染,自然对口红也“情有独钟”起来,有时还会趁妈妈不注意,拿起口红就往自己嘴上抹,结果可想而知。
有一次妈妈出差,乐乐的姑姑临时帮忙照顾乐乐。一个月后,妈妈出差归来,发现乐乐竟然对口红不感兴趣了,反而对绘本爱不释手。乐乐的姑姑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平日里素颜朝天,但她酷爱看书,气质不俗。照顾乐乐的这段日子,她陪孩子读了不少绘本,求知欲很强的乐乐像干涸的土地吸收甘露般吸收着绘本里的知识,享受着绘本带给她的快乐。
后来乐乐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乐乐的不良影响,她如梦初醒,从此将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束之高阁,即使偶尔化化妆,也不再浓妆艳抹,只化得体大方的淡妆。不仅如此,她还把原本用来化妆的时间都留给了乐乐,陪孩子看书、学英语。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着她的育儿问题,也收获了更多的亲子之乐。
妈妈是女孩最好的榜样,女孩会通过观察妈妈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情绪管理等行为,来经营自己的生活。所以,妈妈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把女孩培养成一个温柔、独立、优雅、自信、与人为善、有人格魅力的人,而不是一个肤浅、虚荣、软弱、暴躁、无法与人和睦相处的人。
爸爸应给予女孩充分的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认为,人不是受所谓快乐原则统治的,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支配的。因此,在女孩的儿童时期,就应该给予她足够多的温暖和亲情。只有这样,女孩才会感到满足,才会拥有真正的安全感。安全感属于个人内在的精神需求,它是一种渴望安全和稳定的心理需求。女孩一旦缺乏安全感,就会感到焦虑,并且这种焦虑情绪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持续且重大的影响。
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中,爸爸往往扮演着一家之主的角色。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爸爸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妈妈给予女孩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作为家庭秩序缔造者的爸爸则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爸爸宽阔的胸膛、坚实的臂膀、坚强的意志和冷静果断的行事风格,能给予女孩更多的安全感。
爸爸是女孩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有深厚情感联系的异性,对她的成长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那些从爸爸身上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的女孩,会拥有积极、独立、乐观的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她们的婚恋也会很顺利,懂得承担责任,懂得呵护和关爱家人。反之,没被爸爸疼爱过的女孩,一生都会过得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马雪容貌秀丽,身材高挑,外在条件十分出众,男朋友对她百依百顺,但她却总是闹着要分手。终于在她第N次提出分手时,男朋友同意了。分手后的马雪陷入深深的伤心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最后在朋友的劝说下,马雪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在心理医生的启发下,她才逐渐敞开心扉。原来她一直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不相信男朋友真的爱自己,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分手的方式来试探。一旦真正分手,结局印证了她的担心,她就更加不自信了,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在旁人看来,马雪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工作能力很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职业女性。然而,这么优秀的女孩,为什么会缺乏自信呢?
在心理咨询师的耐心开导下,马雪讲出原委,原来她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她的父亲重男轻女,从小就喜欢男孩,不喜欢女孩。马雪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数学都考了100分,一放学就兴冲冲地跑回家,希望得到爸爸的夸奖。但是爸爸只是不耐烦地扫了一眼,就把成绩单扔在了一边。
不管马雪做得多么出色,她都得不到爸爸的关注和夸奖。在爸爸眼里,她就是一个“赔钱货”。长期的漠视和冷暴力,让马雪对自己充满了深深的怀疑,在心中埋下了没有安全感、不自信的种子。长大后,虽然马雪远比同龄人优秀,但她的内心一直缺乏安全感,极度不自信。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一个女孩从小没能从爸爸那里得到足够多的爱,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那么,她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走很长的弯路,去寻找内心的安全感。虽然有的女孩通过努力学习或者自我疗愈,最终找回了自己,但是仍有许多女孩一直被困在寻找安全感的囚笼里,没有办法走出来。
俗话说,父爱如山。爸爸在家庭中的作用是妈妈无法替代的。爸爸给予女孩的爱,也是妈妈无法替代的。因此,爸爸应该多陪伴女孩,给予她足够多的关爱,让她明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爸爸都是最坚实的靠山。
不宠不骂,正面管教女孩
在养育女孩这件事上,中国的父母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女孩百依百顺,无论她提出什么要求都会无条件地满足;另一个就是过分严厉,认为只有严苛管教,女孩才能成才。这两种方式在短期内似乎都有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其弊端会逐渐显现,甚至会影响女孩的健康成长。百依百顺、要星星不给月亮,父母没有原则的溺爱,会把女孩宠得霸道蛮横、自私自利、不守规矩、不顾他人的感受;而严苛管教出来的女孩,则会胆小怕事、缺乏主见、自我压抑、敏感自卑。
事实上,不宠溺、不打骂,正面管教出来的女孩,性格更开朗,做事更积极,更有责任感,更独立,更坚强。
小月家境优越,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是很少有时间陪在小月身边。小月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旷课、逃学,出于愧疚和补偿心理,父母不但不管,反而给小月大把的零花钱,对她百依百顺。时间一长,小月竟然养成了骄奢蛮横的坏脾气,人生观、价值观也有问题。还未成年的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在网上晒名贵的包包、衣服、鞋子。
小月还经常醉驾,多次违章。即使这样,父母也从不管教女儿,而是通过金钱和人脉替小月摆平。最终,小月因一次醉驾酿成大祸,她以120公里/小时的车速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小轿车,造成一死一伤的惨剧。
这个惨痛的教训给小月的父母敲响一记警钟,但是为时已晚,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不得不在牢狱中度过漫长的岁月。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不管教自己的孩子,社会就会替他们管教。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像公主一样长大,而且女孩天生乖巧可爱,更容易招人疼爱,但溺爱不是真爱,溺爱只会害了女孩。心理学研究表明,溺爱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而是在他们心中藏着一个缺爱的小孩,他们只是通过溺爱孩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情感的缺失。
与小月的父母相反,宝珠的父母则是典型的“狼爸”“虎妈”。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儿理念,认为只有严苛地管教孩子,她将来才能成才。这对父母忽视了女儿内心的感受,过分严苛的教育,几乎是对她的一种精神虐待。
宝珠从3岁起,每天就被逼着背诵古诗词。从小到大,父母很少夸奖她、鼓励她,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她所做的一切。宝珠长大后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经常在饭桌上批评她、指责她,她总是一边哭一边吃饭。即使宝珠长大之后成了出类拔萃的职场精英,然而每当回想起童年往事,还是会伤心地流泪,幸福的感受力极差。可以这么说,她今天的成功,是以父母对她心灵的伤害为代价换来的。
教育女孩的正确方法,应该是不宠溺、不打骂,以温和、坚定的态度,培养女孩的责任心和自律性,让其在爱的阳光下自由、幸福地成长。
然而,要想做到温和、坚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会混淆温和与冷漠的概念。在养育女孩的过程中,面对亲子之间的冲突,这些父母虽然看起来镇定、冷静,但内心想要控制女孩的欲望却非常强烈,可以说,他们只是戴了一张“温和”的假面具。当父母想要控制女孩时,爱的流动便停滞了。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女孩被父母的假温和逼得都快崩溃了,父母却浑然不知。
另一方面,女孩乖巧可爱,女孩会撒娇,很多时候父母一看到自己的女儿,整颗心都要融化了。即使女孩犯了错,由于表现得楚楚可怜,于是父母不忍责罚,轻易就原谅了她。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坚定,不要摇摇摆摆,不要不痛不痒,不要半途而废。当然,这里所说的坚定不是惩罚,而是引导女孩学会敬畏规则、遵守规则。
不管是宠溺还是打骂,都是通过外在的干预对女孩进行控制,是不可取的。而温和、坚定地教育女孩,则是注重激发其内在的自我管理机制,激励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女孩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从而丧失信心,陷入一种绝望无助的心理状态。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于美国学者马丁·赛里格曼和史蒂文·梅尔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进行的一系列著名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对狗进行电击,开始的时候,狗会表现出极大的痛苦,吓得屁滚尿流,百般挣扎,但最终发现根本没有办法逃脱。实验重复多次后,在电击之前,研究人员先把笼子打开,可是即使有了逃跑的机会,狗却没有逃跑,而是躺在地上不停地颤抖、呻吟,绝望地等待电击的来临。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如果老是在一件事情上失败、遭受挫折,也会放弃挣扎,并且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命该如此,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者的心理状态。
8岁的女孩彤彤,被亲生父母长期、频繁、毫无理由地暴力殴打,不管是吃饭的时候还是写作业的时候,母亲都有可能突然暴跳如雷,歇斯底里地叫喊着对她掌掴、撕扯头发,将她拽倒在地,甚至用扫帚、椅子等物殴打。母亲殴打孩子,父亲也是如此,抽巴掌是家常便饭。彤彤经过长期挨打,对此已经麻木。每次挨打之后,她都会机械地从地上爬起来,机械地继续写作业或者吃饭。像彤彤这样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女孩,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长大后面对欺凌或暴力,几乎没有勇气拒绝或反抗,也很难再信任别人。
不仅肢体暴力会造成女孩的“习得性无助”,语言暴力、冷暴力同样可怕。法国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她的《冷暴力》一书中提到,所谓冷暴力及精神虐待,指无须通过现实中的肢体暴力,而是靠日复一日地对某一特定对象冷漠、轻视、贬低、羞辱、嘲讽、排挤,致使对方心理上受到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位居全球第一。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经过研究发现,中国自杀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图显示,教师、医护人员和公务员名列前三。这说明冷暴力比肢体暴力更加可怕,越是高级知识分子,越不屑于使用肢体暴力,但在表达失望、不满、厌恶、愤怒等情绪时,会在言语和精神上带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莫言说过,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换取一个幸福的童年。因此,父母在养育女孩时,除了避免肢体暴力以外,还要注意避免语言暴力、冷暴力。不管是哪种暴力,作用都如同躲不开的电击。女孩如果长期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长大,她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对这个世界产生怀疑,即使能够反抗,她也会选择逆来顺受。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个女孩都是天使,愿天下所有的女孩都被父母温柔以待,走出“习得性无助”的噩梦。
管教女孩要有“四心”
在女孩的成长道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想陪伴女孩健康成长,那么“四心”必不可少。
一、爱心
爱是美德的种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女孩就像小树苗,需要父母的爱心浇灌才能茁壮成长。有爱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有爱心的女孩。
父母的爱心,不仅体现在养育女孩上,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以身作则,孝敬老人,女孩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就会以父母为榜样,效仿父母;父母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女孩就会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父母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女孩就会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父母的爱心,不是狭义的小爱,而是一种崇高无私的大爱。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自己有爱心,才能传递给女孩更多的爱。女孩在有爱的家庭中长大,自然而然就会具备爱的能力。
二、耐心
人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从牙牙学语的女婴到天真无邪的女童,再到活泼可爱的少女,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养育女孩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女孩成长。
首先,父母应该给予女孩探索世界的机会,而不是大包大揽,一切都替女孩安排得十分周到。女孩出生以后,无论是说话、走路还是穿衣吃饭,都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父母不耐烦地催促女孩:“快点,快点。”女孩笨拙地用勺子、筷子吃饭时,父母觉得这样吃太慢,就干脆亲自喂她;女孩穿衣服、系鞋带的时候,父母嫌她太磨蹭,就自己代劳;女孩做作业时,父母嫌她总是把答案写错,就在一旁指手画脚,甚至直接告诉她答案。
其实女孩有自己的成长节奏,父母事事包办,只会剥夺女孩学习和探索的乐趣。父母应该沉住气,用极大的耐心,给予女孩足够广阔的成长空间。只有在女孩最需要的时候,才给予她必要的帮助。
父母的耐心还表现为不急躁。比如,看到女孩做事慢慢吞吞,不要表现得很不耐烦,不要大吼大叫,更不能施以拳脚。
比如孩子跟小朋友在外面玩儿,怎么都不肯回家,有的父母非常急躁,不仅对孩子吼叫,而且强行把孩子拖回家,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殊不知,大喊大叫得多了,孩子就充耳不闻了。对孩子的性格以及亲子关系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愿意跟家长多说话。
父母在教育女孩的过程中,应该耐心地体察她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耐心地帮她排解,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粗暴地斥责或打骂女孩。
三、细心
女孩出生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学会翻身、学会说话、学会走路、长出第一颗乳牙,等等。当女孩的身体发生变化时,她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2~3岁是女孩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7~9岁是女孩人生中的第二个叛逆期,12~18岁是女孩人生中的第三个叛逆期。因此,父母要从女孩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对她细心照顾,帮助女孩健康成长。
当女孩遇到困难,急需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时,如果父母因为疏忽而没能及时发现,女孩的生活和学习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女孩在学校与同桌闹了矛盾,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父母如果能够及时察觉,给予疏导,教给女孩正确的解决方法,那么女孩就能学会与人相处之道,以后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也知道怎么应对。所以说,父母一定要细心地察觉女孩的情绪波动,及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为女孩的成长保驾护航。
四、责任心
有责任心的父母,才能教出有责任心的女孩。
许多年轻的父母由于还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孩子就来了,所以他们将孩子扔给老人,自己则熬通宵、追网剧、打麻将,玩得不亦乐乎。这种父母自己的心理都不成熟,自己都需要别人来照顾,怎么能承担得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呢?
某市曾发生过一桩惨剧。一个妈妈带着两个8岁的双胞胎女儿去河里游泳。两个女孩下水后,妈妈就在岸边自顾自地玩起了手机。后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时妈妈才发现两个孩子不见了。最后经过多方寻找,救援人员在河的下游找到了两个女孩的尸体。可怜两个女孩小小年纪就丧失了生命,而这位妈妈也注定会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余生。
为人父母,就应当承担起应尽的责任。父母无论多忙,都应当挤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女孩,比如陪她做游戏、看书、听音乐等。陪伴孩子的时候,不要心不在焉,不要玩手机。人在心不在的陪伴是无效陪伴,不仅不能增进亲情,还可能发生意外。
父母的责任心,不仅体现在对女孩的养育上,还体现在生活、工作、与人交往、参加公益活动等各个方面。父母永远都是女孩的榜样,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父母有责任心,自然会将这份责任心传递给孩子。
父母关系对女孩身心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女孩成长的第一环境。在家庭中,能为女孩提供稳定的人际关系体验的,就是父母。女孩的身心是否健康,不仅取决于父母如何尊重她、教育她,更取决于父母之间是否恩爱和睦,是否能给女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温馨美好的家。
美国家族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秦曾经说过,父母关系稳定、家庭和睦的成长环境,是女孩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女孩来说,看到父母无法解决他们的冲突,就好像体验到脚下的地面裂开一样。
父母之间观点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父母若能心平气和地沟通,共同努力解决矛盾冲突,将有利于女孩的身心发展。更重要的是,女孩会从父母的相处模式中,学会如何直面问题、如何处理矛盾、如何控制情绪、如何解决问题。反之,父母大发雷霆,争吵不休,互相攻击,互相伤害,则会对女孩的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在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或冷战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会变得胆怯自卑,对婚姻充满恐惧,成年之后往往会逃避恋爱,逃避婚姻。
远远谈过三次恋爱,每次到了谈婚论嫁的关键时刻,她总是会动摇、退缩,最后让一段关系不了了之。经过了解才发现,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出轨了,虽然最后回归了家庭,但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糟糕。妈妈心有怨恨却不离婚,经常找借口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爸爸开始还能忍受,后来忍不住了也会提高嗓门,最后干脆沉默不语,用冷暴力来对待家人。一家三口虽然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但家不像家,亲人不像亲人。
远远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从小就没有得到过安全感和幸福感,长大后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婚姻充满恐惧。当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她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父母激烈争吵和厮打的可怕场景,于是就会寻找各种借口,摆脱即将到来的婚姻关系。
如果父母感情不和,就会将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时间消耗在矛盾冲突上,无暇关心和照顾女儿,导致有些女孩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转而向外部寻求关爱,结果很可能碰到坏人,误入歧途。事实证明,父母关系不好,长期争吵,家庭笼罩在令人窒息的低气压之下,女孩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出现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博士罗大伦接触过许多肝气不舒,甚至有抽动症的孩子。他发现在这类病例中,并不是孩子的身体有问题,而是他们所处的家庭氛围有问题。因此他在给这些孩子看病的时候,经常会要求孩子的父母一同前来,通过观察孩子的父母是否有矛盾来找到导致孩子生病的真正原因。不仅如此,他的治疗方法也很特别。他告诉这些孩子的家长,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家庭会议。父母有分歧有矛盾的,先解决矛盾和分歧。事实上,当父母的矛盾解决了,家庭氛围变好了,许多孩子根本不用吃药,自然而然就恢复了健康。
父母互敬互爱,家庭和睦,有利于女孩人格的发展。因此,父母就算不为自己,哪怕只是为了孩子,也应该处理好夫妻关系,给女孩一个温暖的家。
注释
[1]性激素:英文写作sex hormone(化学本质是脂质),是指由动物体的性腺以及胎盘、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等组织合成的甾体激素,具有促进性器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等作用。雌性动物的卵巢主要分泌两种性激素——雌激素与孕激素,雄性动物的睾丸主要分泌以睾酮为主的雄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