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聊天:人际沟通中的关键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空隙法则:制造空隙,引导对话

有时候,不说话比说话更有力量。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敢于制造空隙,不仅能让自己的思维更清晰,还能给对方造成适当的心理引导,让局面为自己所掌控。

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噪声,说出真正有力量的话。懂得制造对话空隙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气定神闲,不急于说“不”,也不急于说“好”。如同两个人见面,第一个笑的人往往是处于交往中被动位置的人。

如果你与他人交流得足够多,就会发现,人们说的一切话,本质上可能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很多人往往会为别人的生活而担心,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比如:

父母总是乱买保健品怎么办?

同事总是说话不考虑别人感受怎么办?

我有一个朋友,他投资总是很冲动怎么办?

以上每个问题,都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描述部分和解读部分。

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解读:

父母乱买保健品,乱花钱(描述部分),有可能对我产生影响怎么办(解读部分)?

同事说话不考虑我的感受(描述部分),伤害了我的玻璃心怎么办(解读部分)?

我有一个朋友,他投资冲动(描述部分),失败后又找我借钱怎么办(解读部分)?

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关心别人,事实上是在担心自己。提问的人如果能在自己的心灵上停顿一分钟,好好想一想,这些问题到底是属于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那么有的问题就自动消失了。还有的问题,想明白了是谁的问题,解决方法自然就有了。

生活中,我们面对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处理好了,别人自然就无法干扰到自己。最重要的是要为思想制造空隙,对问题进行解读,承认别人的行为让自己不舒服了,了解自己到底在焦虑什么,而不是回避问题的本质。

面对别人这样的提问,我们也可以利用空隙法则来应对,转移矛盾点。

转移的方式是,当对方出现情绪波动和困惑的时候,不必在说话的时候步步紧跟,而是制造一个空隙,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等到对话自然发展到一个成熟的状态时,再回头填补这个空隙。

以下就是利用空隙法则进行引导的一场精彩的聊天。双方通过积极的对话,一起发现问题的本质。

A:我有一个朋友,他投资总是冲动怎么办?

B:他投资冲动的结果是什么?

A:投资失败,当然会赔钱。

B:为什么他不改变?

A:他有时候也会大赚一笔。

B:也就是说,在你看来的“冲动”,并没有给他造成特别大的困扰,是吗?

A:还是有困扰的,投资失败的时候他会找我借钱。

B:你愿意借钱给他吗?

A:以前几次我都心甘情愿地借给他了,但是这次投资的类型我本来就不看好,他还是投了,失败后又来找我借钱,我不愿意借。

B:如果你不借会怎么样?

A:会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

B:伤害感情对你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A:我和他之间还有一些商业上的合作。

B:这应该就是你担心的地方。对方和你有商业上的合作,与你有一种紧密绑定的关系,而你对他的行为却缺乏控制力,这就是你所担心的,是吗?

A:是的,他第一次找我借钱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心甘情愿地给了他支票。但这次的数目很大,我觉得他得为自己的冲动买单,而不是让我来帮他承担。

B:你更加担心的是,在你们合作的生意上,对方“冲动”的话,最后你要和他一起面对不好的局面。

A:是的。

B:那么,第一次他这么做的时候,你其实也不认同,是吗?

A:是的,第一次他找我借钱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不是我的事情,但我还是借了。

B:所以,他第一次借钱的时候,你也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A:对,因为我的经济压力也很大。

B:你必须要和他合作吗?

A:他的一些社会关系非常活跃,能为我们的合作带来很好的机会。

B:你的感受和对方提过吗?

A:没有。

B:所以你可以和对方提吗?

A:这次我觉得到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我会和他去聊这件事。

B: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觉得怎么做才合适呢?

A:我觉得我应该在对方第一次开口借钱的时候,就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上这段对话中,其实有一个空隙是在后期来进行处理的。

就是在A提出“他第一次找我借钱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心甘情愿地给了他支票”,B并没有直接否定A的感受,说A并非真正的心甘情愿,而是用了另一个话题替代当时的话题。之后,B又循序渐进地帮助A发现自己真正的不满是什么,引导A做出决定,知道以后该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和关系。

空隙法则在谈判中也同样适用。

在合作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妥协、退让,又不能一味进攻,甚至连“各退一步”的折中法则也是无效的。这时候,在谈判中制造一个空隙就尤为重要。比如:

A:这个假期我想去三亚。

B:可是我想去青岛。

在如上的对话中,双方的诉求是不同的,三亚在中国的南方,青岛在中国的北方,如果采取各退一步的原则,难道要一起去“秦岭—淮河”旅游吗?

而空隙法则在这里就适用。

A:说说看,你为什么要去青岛?

B:最近工作压力实在太大了,我心里很乱。我们以前总是去爬山,这次想去海边散散心。

A:看来我们两个都想去海边,这就好办了。天气热的时候我们去青岛,冬天我们再一起去三亚,可以吗?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既然是空隙法则,就要给自己和双方都留下空间,如果A没有让对方说出理由、想法、感受和期待,而是直接进行不留余地的进攻——“我们两个人既然都想去海边,那就听我的,我们这次先去我想要去的地方”,效果就可能截然不同。

总之,先处理自己内心的急切感,用“空”出来的技巧再植入到对话中,就会使看似平常的对话拥有惊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