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聊天:人际沟通中的关键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多角度判断:不同情况下如何表达

某公司曝出了如下事件。

销售部门张总招聘了新人晓峰。晓峰刚到公司不久,就谈下了一笔大单。由于订单量巨大,在讨论巨额的销售分成时,公司对张总和晓峰的利益分配产生了犹豫。

平时,晓峰对张总毕恭毕敬,谈这笔业务中还多次请张总指导,然而在公司高层商讨如何分配利益时,晓峰果断地将所有的功劳全揽在自己身上,称客户虽然是张总的大学同学,但是从跟单、控单、签单,到售后维护,所有的关键环节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并且,客户看重的是公司品牌而非同学关系。

最后,公司将百分之百的签单分成给了晓峰。而这一笔分成的数额之大,即便他在后期与张总的斗争中无法再合作,甚至“被离职”,都称得上是他的第一桶金。

以上案例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单一事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透彻地分析。

第一,把这个小事件放置于一个大的系统环境来分析。

从时代背景来看,这样的案例为什么会在近十年频繁地发生,而在几十年前较少出现这样的“下级抢功上级”的情况?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出现了新的局面。商业文明空前发达,很多行业迅速更迭,有的公司甚至在新科技的冲击下一夕之间就被迅速淘汰。甚至在国外,有科学家认为,人类可能灭绝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高速发展。

技术带来了现代化生活,也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样的局面下,人际关系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一部分人不再以“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去积累人情和人脉,而是以“短平快”的“割韭菜”的方式求生存、谋红利。

对于张总来说,他从根源上对这种现象是缺乏敏感性的,所以才没有在关键节点全程参与和控制这笔订单,导致最后的被动局面。

第二,从当事人双方的角度来理解事件。

每个人在真实的生活中都会面临竞争,每个人对于公平也都有自己内心的尺度。该案例中,张总和晓峰都有各自的立场和观点,而且两个人都必须坚决捍卫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无论最后公司如何进行利益分配,两方都绝不应该采用和稀泥的态度来应对。

如果双方还以“哈哈哈”的态度来相处,维持表面上的和睦,反而是互相侮辱了对方的智商,也是对自己权利的不尊重。记住,高情商的人并不是虚伪的人。

第三,作为旁观者,我们从深层的心理层面进行分析的话,一个高情商的说话者,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如何说,如何做?

在这件事情中,利益受损的是张总,那他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如果我们对人性体会至深,就会发现,公司里任何一个同事对他提及此事时,他最应该选择的方式是沉默。

一个人处境不佳的时候,是很容易说话颠三倒四、态度直露的。但旁人不会站在你的角度去考虑你的情绪,而是时时刻刻都在通过你说的话来评价你。

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越是环境不利,越要注意自己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会决定别人是继续对你投资,还是让情况变得更糟。

再举个例子。

小莉向小吴倾诉她在办公室被同事欺负、被领导排斥的事情。没过多久,小莉发现小吴正在慢慢地疏远自己。

小莉向小丁倾诉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一开始,小丁说:“你们公司氛围真的是太差了。”第二个星期,小丁说:“你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下去,赶紧离开吧。”

小莉向小王倾诉,小王说:“你也应该反思下自己性格里的问题,毕竟人际关系都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你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为什么小莉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应,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呢?因为她不够懂人性。

她本来想得到小吴的亲近,但是使用的语言和自己的目的正好相反。她越说自己在公司如何被动,越会导致对方疏远自己。试问,谁愿意和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呢?

小莉和小丁的互动中,小丁是一个不愿意接受情绪污染的人,所以一句反问,让小莉陷入尴尬。

小王的反馈更是人际关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不公平的现象发生之后,人们总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对弱者报以同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心情就发生了改变。比如,惨剧发生之后,一开始人们的态度倾向于“愤愤不平”,对弱者表示同情,但这丝毫不能给人们的内心带来好的感受,所以人们开始为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寻找理由。人们为了生存与生活,本性里都在追求安全感和确定性。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作“合理化”,合理化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当出现了某些负面事件时,我们会找一些理由来为这个事件进行辩解,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掩饰自己不愿承认的事实。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不愿意接受危险的信号,不愿意接受不公平的信息,不愿意接受没有理由的伤害。人们愿意对现象进行“合理化”总结,哪怕是对事件进行错误的归因,就像有的人患病,可能并没有具体的原因,但是很多人会归因为饮食不良或者心胸狭窄。对一些贫穷的人,人们会惯常地认为是因为对方懒惰,或者是没有头脑。

就说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工作上出现失误,可能也会为自己找一些理由来开脱,比如这个项目本身就存在着难以规避的漏洞,或者其他同事配合度不高等。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习惯通过合理化归因,让心理产生安全感。

所以,当我们知道人们对于“不公平事件”存在这样复杂的心理变化,明白了情绪管理的意义之后,就会明白,沉默不是压抑,而是一种生存手段。一个人在处于劣势、需要朋友的时候,尽量展现积极的一面;如果不能够展现积极,也切记不要让负面情绪包裹自己,以免流失更多支持自己的力量。

上述案例中的张总,面对大部分同事,就可以采取沉默策略。

但是面对公司高层,他要如何解释此事呢?

这个时候,继续沉默只会让自己吃哑巴亏。比沉默更重要的方法,是自我总结、自我定义。

因为当你有能力为一件事情下定义的时候,别人就不会再去定义,毕竟很多事情只对当事人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对于别人的事情,我们往往不愿意深入分析,而且会很容易接受当事人自己的判断。

针对此事,张总应该如何去自我定义呢?答案是以真诚为底线,同时,展示实力。

公司将天平倾斜于晓峰,在这个不利的信号背后,可能有如下情况:公司鼓励新人开拓业务;公司对张总的管理能力有所质疑;公司认为张总有足够的忠诚度,不会因此与公司决裂。

可能性很多,张总回应的说话方式,不仅应该冲破情绪层面,还要包含如下的信息:

第一,“我与下属一向配合得当,这次事件两人分歧这么大,也是偶然事件”。

先指出自己并非对局面丧失掌控力,这次事件只是一个个例,是特殊情况。“一向”和“偶然”暗指了问题的过错方不在自己。

第二,“事已至此,不管利益分配如何,都不会影响我的工作积极性。客户也是我的老同学,这笔订单是通过我私人关系签下来的。我认为还是应该以长线合作为主,对外维系好大客户,而不应该因内部事务干扰到客户”。

暗含了自己对公司很真诚。即使自己也因为此事感到不满,但也不具备破坏力,不会消极怠工。

第三,“大客户如同大海里的鲸鱼,我们现在不能只盯着池子里的大鱼。我自己还会继续开拓新的市场”。

既展示出与晓峰不同的格局,又展示出自己的实力和为公司持久创收的能力。

这样带着真诚的态度,一条条地进行自我定义之后,领导们一定能够看到张总的过人之处。虽然在这次不公平事件中,他失去了销售的提成,但在无形中让高层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