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国志》中的赵云
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
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
当阳之役,义贯金石。
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
死者有知,足以不朽;
生者感恩,足以殒身。
——《云别传》
《三国志》是记录三国时代的正史,全面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大事和人物生平,是后人研究三国历史和三国人物的最重要依据。
《三国志》的作者是蜀汉人陈寿。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其父为蜀汉将领,师从谯周,精通《史记》《汉书》,历任蜀汉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因不附宦官黄皓,屡遭贬黜。蜀汉灭亡后,陈寿被召入洛阳,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历任著作郎、巴西郡中正、平阳侯相、治书侍御史等职,时人称其有良史之才。太康元年(280年)开始,陈寿系统搜集魏蜀吴三国史料,经过十年之功,写成《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志原本独立,后世才被合为一书。《三国志》无表无志,只有“纪”和“传”,以曹魏为正统,曹魏的君主归入“纪”中,蜀汉和东吴的君主则归入“传”中。《三国志》治史公允,取材精审,文笔简洁。刊印时,夏侯渊的曾孙夏侯湛正在作《魏书》,看到《三国志》后自愧不如,不惜将自己的作品毁掉。
陈寿记事精简,这虽然使得《三国志》拥有言简意赅的优点,但也造成了历史细节的缺失。100多年后,南朝宋文帝命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
《三国志》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在东晋时曾任殿中将军、尚书祠部郎、零陵内史、国子博士,入宋后担任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封西乡侯。裴松之旁征博引,精心考辨,于元嘉六年(429年)写成《三国志注》。裴松之的注释引用书籍多达二百余种,增入大量史料,极大地弥补了陈寿《三国志》的不足。后世刊印陈寿的《三国志》时都会附上裴松之的注释,陈志和裴注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陈寿所著《赵云传》位于《三国志》第三十六卷,即《蜀书》第六卷《关张马黄赵传》中,全文只有400多字,裴松之所引《云别传》的字数是《赵云传》的三倍。
《三国志》目录
九州山川实证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