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明、清之前,三国时期的历史远没有后来那样被人们熟知和喜爱。这个现象与小说《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戏”的广泛流行有着直接的关系。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道:“今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些三国史。也许是因为有罗贯中作了《三国演义》,但罗贯中为何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为何能如此流传?正因为三国时代人物多,而且真算得人物。”
在灿若群星的三国人物当中,赵云极有可能是拥趸最多的,几乎每个中国男人的少年时期,都会把“常山赵子龙”奉若神明。然而,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历史人物赵云与文艺作品中的赵云有着巨大的差异。不仅如此,曹操、诸葛亮、关羽、周瑜、刘备这些著名的三国人物都存在着这种巨大的差异。有趣的是,历代史家与小说家、戏曲家、评书艺人都在为这样的差异做出努力。其中,史家最重要的贡献是依据“正统论”提出“尊刘贬曹”这个极具意识形态色彩的价值判断,而文艺家则根据这个原则,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创造出众多有血有肉的三国人物,曹操被涂上白脸成为世人唾骂的奸贼,诸葛亮身披八卦仙衣成为智慧的化身,关羽走上神坛封圣称帝享尽人间烟火。
京剧《甘露寺》当中,乔玄与孙权有一段对话:
乔玄:此人姓赵名云字子龙,乃真定常山人氏。这位将军在长坂坡前与曹兵交战,杀入曹营,是七进七出!
孙权:嗳!三进三出!
乔玄:不、不、不,七进七出!
孙权:哽!三进三出!
乔玄:七出七进,是七进七出啊!
孙权:也不怕拌坏了你那老嘴!
乔玄:哼,本来是七进七出啊!
可是,小说《三国演义》只描述了赵云在长坂坡两进两出。其实,无论是几进几出,长坂坡无疑是赵云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他也由此被后人誉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然而,赵云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时期并不是十分突出。唐宋时期,武圣庙中从祀的三国名将有关羽、张飞、张辽、邓艾、周瑜、陆逊、吕蒙、陆抗、羊祜、王濬、杜预。赵云不在其列。钱穆在论及历代名将的风范时也说,“以搏斗格杀为能事,以暴虎冯河为果决”那不过是匹夫之勇,只有“智、仁、勇三德兼备,军务政事乃至于人生大道之融通一气”,才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理想人格,才称得上大圣大贤。“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是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对小说《三国演义》的严厉批评,这七实三虚“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他还说:“实则概从其实,虚则明著寓言,不可虚实错杂,如三国之淆人耳。”
但是,文人士大夫的批评也好、愤懑也罢,通俗文艺家和乐此不疲的读者、观众却置之不顾,他们需要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便把自己的情感和希望投射到一个完美武将的身上。于是,近四五百年以来,创作者和受众合谋,共同塑造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赵云赵子龙。
春阳兄的这本《完美武将:赵云》正是秉持了“大三国”的理念,对历史的三国与文化的三国一视同仁,剔抉爬梳,旁征博引。阐述了历史、故事传说、讲史评话、元曲京剧、章回小说以及当今流行的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等,为塑造赵云这一艺术典型共同做出的努力。正如春阳兄为读者呈现出来的,赵云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著名的三国人物不同的是,身为一个完美的武将,他更多体现的是中国民间社会的价值观。
2019年初春
(本序作者为央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