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与返乡:跨国务工者的社会适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实践意义

本书旨在为赴韩务工青年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使其不是被现实困境所束缚而被动去适应现实;为出国劳务政策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如何能够以人为本地管理和扶持返乡者,提供学术参考。

一是从个体发展层面,本书将返乡者“出国劳务—回国发展—(想)再出国”这一群体性规律,放在客观的关系角色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去探究其行为的自主选择性和文化规制的制约性。进而为赴韩务工青年提出返乡社会适应策略和建议。

二是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跨境务工群体的返乡社会适应问题起到借鉴作用。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5%。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个体化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整个中国社会以及流动者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延边赴韩务工群体是流动较早、流动比例较高、流动范围较广的跨境务工群体,对这一群体进行返乡社会适应研究,会为其他流动返乡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是从边疆民族社会安定角度:从国际层面,根据最近十几年民族学的研究表明:跨界民族问题是涉及国际地缘政治的重大问题之一。朝鲜族属于跨界民族,一旦对跨界民族采取不恰当的政策或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有30多个跨界民族。[19]积极研究跨界民族为主的跨境流动问题,有助于保障边疆地区社会安全和稳步发展。从国内社会来看,因为青年劳动力的国外流出,高居不下的离婚率、吸毒、留守儿童、乡村治安问题使得边疆社会存在大量安全隐患。[20]研究赴韩务工青年群体的返乡社会适应问题有助于解决边疆社会家庭离散的相关问题,促进边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

四是研究赴韩务工青年的返乡问题有益于促进延边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国在东北亚一体化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提供优质充足的人力资本。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受该地区的经济禀赋制约,包括地缘、业缘、人缘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因此,对人的研究,尤其是对延边地区的主要生产要素——青年劳动力的研究至关重要。对青年赴韩务工群体进行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心理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交叉学科研究,描述其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的状态、频度和特点,并分析其返乡流动的社会适应状况,有的放矢地解决赴韩务工青年返乡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回乡反哺,从而加快区域经济的良性稳定发展。

(二)理论意义

国际上,对跨国务工群体的返乡研究已有了较多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很多理论在应用中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文化和国情。由于中国对外开放时间仅有40年,人口的国际流动理论研究还有待发展和细化。以返乡研究为例,大部分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偏重于留学生和华侨的返乡研究,对于跨国劳工返乡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和成熟的理论研究方法。因此,对赴韩务工群体的返乡研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返乡社会适应理论是具有时代和学术意义的。

第一,本书就跨境返乡群体进行多角度的类型划分,从返乡时间、返乡动机和返乡适应情况三个不同视角,将跨境返乡群体划分成了不同类型。划分不同类型的意义在于:一是厘清返乡群体的范围。例如,在以往研究中,返乡者研究大多只包括有意于长期返乡的归国者。但随着个人、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有意于长期返乡的群体可能会变为短期返乡者,有意于再次出国的返乡者可能会转变为长期返乡者。因此,要对返乡动机和返乡适应效果进行研究,除了要包含返乡1—3年及以上的中、长期返乡者,也需要将返乡时间在1—12个月之内的返乡者一并纳入返乡研究对象群体之中,这样才能全面立体地考察跨国返乡群体的社会适应情况。二是细分返乡目标。只有明确返乡者跨国回流的目的,才能了解其社会互动过程中各种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动机,也才能对其社会适应效果加以预判和评价。例如,休养型返乡者回国的目的不是找工作并长期定居国内发展,那么其返乡社会适应程度就不能用是否找到满意工作这一变量作为主要衡量其返乡社会适应的标准。三是明确返乡适应程度。要想对返乡者的社会适应作以评价,就需要先设定好返乡适应的程度标准。这种标准的制定要看返乡者的个人经历和适应诉求。本研究主要考虑返乡者具有跨国经验,从“是否延续他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来看返乡者出国经历对其回国后的影响,从“是否接纳国内文化和工作生活方式”来看返乡者回国后的融入情况。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出国—返乡—(想)再出国”的国际漂泊流动现象提出的返乡社会适应的标准。

第二,本书拓展了跨境流动中返乡社会适应的理论方法。本书将社会学的认同理论和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进行跨学科理论整合。从(关系)角色认同和集体认同的多重视角去关注赴韩务工青年的返乡社会适应问题,将返乡者的社会适应问题放在三个不同时空和四个不同维度进行考察。

首先,三个不同时空是指:出国前、旅居他国中、返乡后这三个不同时间和空间。本研究认为,返乡社会适应问题不能只是单一的关注跨国流动者回国后的社会互动问题,应该把跨国回流者在出国前的社会背景和在国外旅居期间的社会适应情况都纳入返乡研究的视野之中,这样才能更全面透彻地分析其返乡社会适应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例如,一个出国前结过婚且有孩子的返乡者和一个出国前单身的返乡者,其返乡目的很可能是不同的,那么其对返乡社会适应的诉求及自我评价也是有差异的。从经济环境来讲,假如返乡者在出国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听说韩国能赚到很多钱,为改变经济情况,借钱交给中介公司办理赴韩务工事宜。由于本人工作签证的限制和韩国经济危机等原因,没有赚到钱,反而欠下大量债务,那么当签证到期,返乡者回到国内时,他的返乡生活一定深受出国前和出国后相关经历的影响,返乡适应程度也会因欠款和失败的打工经历而受到负面影响。

其次,四个维度是指返乡者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自我认同、物质认同、关系(角色)认同和集体认同。这四个维度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多个层面看返乡者的社会适应情况。自我认同考察返乡者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国家的互动过程中,个体的能动选择和自我评价;物质认同是从个体在跨境流动过程中对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符号和所存在的物理空间的认同与评价;关系(角色)认同是看个体在诸如家庭、工作和朋辈群体当中所承担的角色,以及关系群体内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认同程度;集体认同是考察个体在民族、国家和宗教团体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问题,同时也是考察不同团体对团体内成员的认同程度。这种双向认同的过程就是个体是否适应其物质条件、关系角色和集体身份的过程。因此,从四个维度整合性地分析返乡者的社会适应问题是具有理论意义的。

(三)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研究的理论视角。国际上对跨国劳工社会适应的研究已不少,而对中国跨境务工群体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劳工在客居国的社会适应情况,对中国劳工的返乡社会适应研究几乎鲜少关注。而国内对跨国劳务群体的研究方面,也多聚焦于跨国务工群体在客居国的社会适应情况,返乡研究较少。国内的返乡研究多集中于对回国留学生和回国华侨的研究,对返乡跨国劳工群体的关注凤毛麟角。而在返乡劳工的研究中,对青年返乡劳工的关注目前还没有。本研究试图以返乡跨国务工青年群体为研究主体,以赴韩务工的时间和空间的流变与转换为线索,深描这一群体出国前、旅居期间和返乡后的人生轨迹,分析其返乡社会适应的过程和问题,从中发现个体间、个体与物质、个体与社会及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及互动规律,从而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给出帮助返乡跨国务工青年群体的社会适应策略。

第二,对边疆民族地区跨境务工返乡类型的划分。本研究从返乡时间、返乡动机和返乡效果等多个层面对跨境务工返乡群体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为返乡人员的研究补充了类型划分层面的研究内容。从返乡时间看,可以更全面清晰地界定返乡者的概念,可以分为:长期返乡者、中期返乡者和短期返乡者;从返乡动机的视角划分,可以明确返乡者返乡的目的和返乡诉求,可分为主动返乡型和被动返乡型两种。其中,主动返乡型包括:休养返乡型、保守返乡型和创新返乡型;被动返乡型包括:他国政策不利返乡型和他国不适返乡型两个子类型。从返乡适应效果的角度,可以更好地评价返乡者的返乡适应程度。从对客居国和母国两个维度中,返乡青年对不同空间的文化与工作生活的延续和接纳情况,可以分为:整合型、归认型、区隔型和边缘型。

第三,返乡社会适应理论的拓展。国际上对返乡社会适应理论的研究很多,其中以社会学的认同理论和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见长。本研究认为,对个体社会适应的考察,不应只局限于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成功,或者仅从宏观的视角看一个人对集体是否有归属感。返乡社会适应问题应该是一个心理、认知和行动相整合的研究,既要从个人的角度考察人对社会、国家和集体的认同,同时也要从反方向考察社会关系、国家和集体对个体所扮演的角色或所承载的身份的认同情况。因此,本研究整合了社会学的认同理论和心理学的社会认同理论,力图拓展返乡社会适应的研究模式,从出国前、旅居期间和返乡后的三重时空,以个人认同、物质认同、关系(角色)认同和集体认同四个维度整合性地考察返乡社会适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