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章小结

迄今,尚不存在一种充分发展的视角能够囊括“具身化”研究的所有领域。尽管各个领域的研究者都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对“具身化”思想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阐释,而且这些研究议题还遵照多样化的、不可通约的原则,分别考察了“具身化”所具有的难以捉摸的性质与特点,但是,它们骨子里又关联着同样的理论视角,仍然可以让我们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共通性的东西。关键是,它们都为本论题的研究带来了不少启发,增进了我们对“具身化”思想的理解。所以,这里我们尝试将“具身化”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具身化”思想承认了身体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当然,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研究者把身体活动看成认知的塑造者,而有的研究者则把身体理解为认知的载体和实现者,但他们却普遍认同身体在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鉴于周围环境是外在于身体的“承载性”关系,而身体之于环境却是内在的“嵌入式”,二者的相互作用便形成了新的认知活动。因此,可以说身体、认知与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具身化”体系。

第二,“具身化”思想不仅是关于身体和身心关系的研究,而且包含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对此有学者进行了专门总结,认为“具身化”首先是身体的“具身”,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因素的完整系列,这个系列不仅是外部的(peripheral),而且包含文化、历史以及个人的经验……包括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姿势、服饰、个性、言语模式、韵律(vocal inflections)和其他许多方面”。[31]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具身化”还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审美的基本特征,只有“具身化”的审美才能实现对艺术、人生以及人类存在的完善性理解。与其他领域的研究比较而言,素有“感性学”之称的美学,似乎与“具身化”的关系更为亲密。而且,随着人类身心关系的不断发展,重新审理和考察具身的价值与意义必定是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之一。我们知道,美和美感都是建立在对身体感官和体验的基础上的。身体感知、语言和意义是阐释艺术和美学的重要维度,“如果我们对人类身体存在的审美之维感兴趣,那么我们也需要考虑那些允许实践者去探索的艺术并且培育充满活力的、有表现力的和有创造力的人类身体”。[32]艺术只有建立在“具身化”之上,才能获得美学层面的自由。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的审美,透视人们所拥有世界的方式和“具身化”的存在。这正是舒斯特曼所倡导的“具身化”美学,只有这种美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也只有这种“具身化”的生命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存在。

综合上述各派研究,不难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对于“具身化”的论述不尽相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都已经突破了单一的生物性质的身体观。毋庸置疑,目前“具身化”理论仍然有待进一步推进,即如何证明一切存在都是“具身化”的,以及如何完成科学、艺术与日常生活在“具身化”过程中的关联性与同一性。对此,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具身化”理论,不啻为该理论推进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1]关于“具身化”问题在多学科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它对于当下美学转向的改造作用,更多内容可参考王亚芹《“具身化”转向与美学的改造——以梅洛-庞蒂、约翰·杜威和理查德·舒斯特曼为主的思考》,《文艺争鸣》2013年第7期。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54页。

[3][英] 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新版序),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脚注。

[4]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5]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6]Gail Weiss& Honi Fern Haber(eds).Perspectives on Embodiment: The Intersections of Nature and Culture, 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 1999, p.84.

[7][英] 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序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8][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9][英] 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10]Strathern, Andrew, Body Thought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这里参考了中译本的《身体思想》,王业伟、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为了与本文主旨保持一致,译文稍有改动。

[11][美] 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导论),黄煜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2]Chris Shilling, Body and Social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1993, p.3.

[13]Chris Shilling, Body and Social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1993, p.3.

[14][美] 安德鲁·斯特拉桑:《身体思想》,王业伟、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页。

[15]Strathern, Andrew, Body Thought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这里参考了王业伟、赵国新翻译的《身体思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译文有改动。

[16]Tom Ziemke,“What's That Thing Called Embodiment”, http: // csjardvive.cogsci.rpi.edu/ proceedings/ 2003/ pdfs/244.pdf.

[17]Richard Shusterman, Body Consciousness: 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49.

[18]Audi, R.,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Second E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7页。

[20][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8页。

[21]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22][法]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王东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页。

[23]Emmanuel Levinas, Collected Philosophical Paper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7, p.80.

[24][法] 梅洛-庞蒂:《哲学赞词》,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8页。

[25]Richard Shusterman, 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 Essays in Somaesthe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Introduction, pp.3-4.

[26][美]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和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76页。

[27]关于将杜威经验主义思想视为“具身化”理论的哲学基础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有很多,更多内容可参见麻彦坤、赵娟《具身认知:心身关系的新思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8][美] 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29页。

[29]Richard Shusterman, Pragmatist Aesthetics: Living Beauty, Rethinking Art, Maryland: Ro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0, p.55.

[30]Dourish, P., Where the Action Is: The Foundations of Embodied Interac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2001, p.125.

[31]Arnold Berleant, Re-thinking Aesthetics: Rogue Essays on Aesthetics and the Arts, Aldershot: Ashgate, 2004, p.84.

[32]Eric C.Mullis, “Performative Somaesthetics: Principles and Scop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Vol.40, No.4, 2006, pp.1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