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响菩提:佛教动画的文化透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包括佛教文献研究、乡野调查及动画文本研究等。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存在一个难题,如果仅仅是列出佛教的一些教义,然后梳理出这些教义在动画片中的体现,这种分析方法,难免有些牵强。但是,如果在揭示动画文本背后的创作人员的知识背景、宗教信仰状况,以及动画片的市场定位等历史、文化、市场、艺术等多环节的信息后,再归总出一个脉络,如佛教教义的内容、跨文化背景的解读、动画片中的体现方式等,则难免过于浩瀚、庞杂。而且,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动画片,在某些情节设计上,是否具有佛教意识,如果是其他宗教的观点和思维,从佛教视野来审视,是否过于武断。对于这些两难性的问题,本书在分析国外动画片时,要么选择佛教思想浓厚的动画片,如“功夫熊猫”系列;要么就以佛教为背景去解析一些动画片,如《狮子王》等。

其实,一些美国动画片被选为分析的样本,原因在于,佛教在美国传播过程中,基督教接纳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因为,“在宗教本质上,佛教与基督教有一点大不相同。基督教是一神教,崇信一位权力至高无上的上帝。佛教既非一神教,也非多神教,亦非无神论,因为佛陀及各菩萨皆非神祇,而是觉悟了、得大智慧的人。也就是说,大乘佛教相信人人都有佛性,都有机会可以修行到佛或菩萨的境地。佛教,尤其是禅宗,信仰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个人的修行上,而非对佛或菩萨等神祇的崇拜上。对美国的基督教徒而言,禅宗似乎看重伦理修养多于神祇崇拜或偶像崇拜,因此基督教徒比较不会把它当成具有威胁性的外来宗教予以排斥。此外,从人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而言,大乘佛教提供了与新教截然不同的角度与看法。新教如同基督教各派,认为每个人基本上都有原罪,有与生俱来的罪恶。大乘佛教却强调人人有佛性,即与生俱来皆有可能成菩萨、成佛。这种针对人性完全不同的诠释,对不少美国人有很大的吸引力”[26]。可见,基督教、佛教尽管教义的基点不同,但是,在道德垂范与人格完美的修养方面,二者具有相通之处。这也是本书评价各国动画片角色塑造的基点,对国外动画片中的佛教情节段落进行分析,尽管有断章取义的弊端,但是,佛教教义的审视只是可能性之一,只是一种体现方式。

(一)佛教文献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所引用或者参照的佛教文献有《金刚经》《华严经》《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佛经,以及玄奘大师、鸠摩罗什大师、弘一法师、杨仁山先生、赵朴初先生、南怀瑾先生的传记等。这些典籍、文献既拓展和深化了笔者感受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维度,也有助于借鉴佛教动画的创作理念、角色设计、矛盾演进等。

(二)乡野研究与调查

通过游览佛教寺庙,感受佛教不同宗派的文化特点,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传播样态、方式等,来深切理解佛教在现实民众中的影响力。笔者游览了厦门的南普陀寺庙后,不禁对于佛教的雕梁画栋与佛门清净,深为感叹。尤其是寺庙门口的志愿者认真引导游客,让他们领取免费的檀香,在门口敬祝香火。游客参观寺庙也是免费的。寺院里面,建筑恢宏,窗明几净,信众和游人都悉心静气,感受着佛教的修行。同样,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北京香山的碧云寺、北京植物园内的卧佛寺,亦让人感叹,千年古刹,悠悠香火,历尽劫波,依旧传灯。尤其是大年初一,笔者置身于北京植物园卧佛寺上香的客流中,望着袅袅升腾的青烟,嗅着浓烈的檀香味,徜徉在梵呗之音中,感受到了民众祈求家国平安的心声。春节期间,武汉归元寺的信众和游客也是人流如潮。此外,远离城市喧嚣的北京龙泉寺,其新型建筑拔地而起,高知云集,令该寺声名鹊起。笔者也曾参加了早晚课,为信众的敬仰与心醉所震撼,至于几百人共同进食晚餐的雅静,以及志愿者的灿烂表情,则让笔者亲身体会到了佛教对于个体身心涵养与护生的神奇魅力。

2017年7月28日至8月5日,笔者乘火车到达敦煌后,再从敦煌驾车,经瓜州、嘉峪关至酒泉,参观了敦煌莫高窟与雷音寺、榆林石窟,又到武威参观了鸠摩罗什寺、海藏寺等。置身于戈壁荒漠中的两个石窟中,目之所及,无不充满着佛教文化的气息。敦煌莫高窟与榆林石窟面前,都有一条浪花飞溅、水流湍急的河流。如果说,莫高窟已经凭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名,及其厚重的佛教文化宝藏,引来游客无数。那么,依傍着世界最干旱地的榆林石窟,静立在榆林河水的两岸,则杳无人烟,荒凉萧瑟。尽管如此,远道而来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虽然这两个石窟与鸠摩罗什寺的富丽堂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它们都以不同的声调,合唱着佛教文化的历史声响。佛教文化的高亢生命力,令人崇敬。

而且,各地寺庙的建筑、雕塑也各有不同。例如甘肃武威海藏寺大门前的牌楼上,是狮子与狗的造型,而鸠摩罗什寺大门的雕刻是白象与兔子。这些形象都别有意味。这些对于动画的创作,都有借鉴意义。

(三)文本分析法

本书中引用的文本主要是动画电影作品和电视动画,分析作品与佛教文化发生关系的历史环境、创意思维等。而且,在分析文本时,有的作品还要从中国美术、雕塑、动画创作、神话学等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四)比较分析法

本书的比较分析方法,有两个层面的意指,在动画作品分析层面,与同时期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影片进行比较性解读;在佛教的动画表达方面,则采用了跨学科的思路。季羡林、吴亨根等著的《禅与东方文化》[27]、日本铃木大拙的《禅与日本文化》[28]、徐丹的《倾空的器皿——成年仪式与欧美文学中的成长主题》[29]、日本学者梅原猛的《世界中的日本宗教》[30]、方立天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31]、楼宇烈的《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32]等著作,都引导着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将佛教动画置于佛教文化、传统文化的广阔视野中。而美籍德裔的精神分析学家、当代著名思想家之一的埃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等的《禅宗与精神分析》[33],又激励笔者从跨学科的视野来透视佛教动画。所以,本书中的比较分析,不仅是中外佛教动画的比较,更在于从神话学、宗教学、佛教学、民俗学等学科,来分析佛教动画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