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本书拟着重围绕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其所涉及的某些基础理论进行初步思辨性的分析和综合。然后采取文献检索法、抽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采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比较研究国内东部、中部、西部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通过比较研究,为提升中国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提供理论思路和现实路径。
二 主要内容
1.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内涵及要素。我国政府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如中央、省、市、县、乡政府等。本书以我国省、市、县、乡政府为主要考察论域,以狭义政府为研究对象。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指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所实际拥有的能量和能力。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主要有制度供给能力、环境监管能力、环境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多中心合作共治能力。
2.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博弈,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地方政府环境权能的强弱,地方政府与企业、公民社会的合作关系。从国际的角度考察,还涉及地方政府和国外政府、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本书主要从国内的角度考察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将其归纳为七个方面:地方政府环境责任意识、地方政府环境权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工具、府际环境合作、环境社会资本、企业环境责任、环境技术创新。
3.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理论基础。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在理论上主要依托原生或次生政治学理论、公共管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有:治理与善治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协商民主理论、“第三条”道路理论、政策网络理论、博弈理论等。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现状及评价。本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问题的特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治理经历了创建、发展和创新的阶段,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保护也被贯彻成基本国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环保行政发生了巨大变化,环境管理中地方行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运用DEA、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进行评价。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困境。我国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为何“不作为”?为何“不当作为”?环境治理能力为何难以提升?究其原因,就是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已陷入路径依赖困境:以经济目标为主导的压力型体制导致地方政府官员缺乏环保动力;现行分权的财政体制导致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现行的环境组织架构导致地方政府环保监管能力弱化;公众参与和责任追究机制的缺失导致地方政府没有压力加强环境治理;传统的基于行政区划的“行政区行政”治理方式治理跨界环境公共问题已经陷入了困境;传统单一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已疲于奔命;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造成我国城乡环保差距扩大;现行的环境技术管理政策体系抑制环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6.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经验借鉴。主要有国外经验借鉴和国内经验借鉴。国外经验方面,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政府环境权能得到合理配置;二是环境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三是地方环境公众参与的基础构筑;四是地方政府与企业伙伴关系的构建;五是城市农村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六是环境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激励。
国内经验方面,为了提升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环境管理的参与式治理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创新的实践一直在进行且亮点纷呈,不过,对所有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创新与实践进行详细的、深入的描述是不可能的。案例研究有利于详细阐述、丰富资料。缘此,本书选取湖南湘江的跨界流域治理、湖南攸县的城乡环境同治、浙江遂昌的生态农业发展、浙江嘉兴的环境公众参与以及深圳、无锡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监管模式作为实例,对其环境管理创新与实践加以深入描述,提炼可资借鉴的经验。
7.提升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路径选择。提升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路径,首先是树立生态政治战略和培育生态价值观。其次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一一提出破解对策,即建立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考核评估与追究体系;建立环境财政制度完善地方政府的环保投融资机制;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提升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权能;倡导公众和企业合作参与环境治理;建立强有力的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组合选择符合地方实际的环境政策工具;建构我国城乡环境同治的政府引导机制;构建我国完善的环境技术创新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