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于文献的分析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如下:
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以这记载为根据,一般认为楚国杀害越王无彊后,就开始控制长江、钱塘江下游的江浙地区,让越归顺。不过实际上这段记载有些问题。其一是无彊究竟在何年被杀,其二是无彊被杀是否意味着越的灭亡,其三是楚是否借着杀害无彊,开始控制江浙地区。
上引《越王勾践世家》所记的“北破齐于徐州”,与《史记·楚世家》所记的“(楚威王)七年,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威王伐齐,败之于徐州,而令齐必逐田婴”,可以说是同一事件。而针对这段记载,《史记集解·楚世家》注道:“徐广曰,时楚已灭越而伐齐也。齐说越令攻楚,故云齐欺楚。”根据这个看法,可以认为越王无彊在楚威王七年,即公元前333年或之前被杀,所以越国就灭亡了。
不过,例如《竹书纪年·魏纪》第一一四条记道:
(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5]
魏襄王七年即公元前312年。正如这段记载所代表的,一些典籍显示了越国在公元前333年后仍然存在,因此自古以来便有学者指出上述《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有问题。[6]
关于这个问题,杨宽根据清代学者黄以周的看法,认为无彊被杀的年代是楚怀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06年,并把无彊的死亡年份当成越的灭亡年份,同时指出“楚怀王灭越”和“楚威王败越”本应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而《越王勾践世家》却把两者“混为一谈”。[7]笔者大体同意他的看法,不过对于越的灭亡和楚进入江浙地区的问题,却有必要稍作论述。[8]
在诸多典籍里面,《韩非子·内储说下》明确叙述了越的“灭亡”:
干象曰,前时王使邵滑之越,五年而能亡越,所以然者,越乱而楚治也。
而在《史记》和《战国策》里,也有与此相似的记载:
(范蜎曰)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范环曰)且王尝用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战国策·楚策一》)
上述三段记载指的显然是同一件事。“邵滑”“召滑”“滑”都是同一个人,就是悼滑。[9]而且,上述《越王勾践世家》所说的“尽取故吴地至浙江”,与《樗里子甘茂列传》《战国策》所说的“郡江东”“野江东”,有共同之处。由此可以判断,通过“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楚国才可以像《韩非子》所说的“能亡越”。
然而,一些典籍也显示了在公元前306年以后,依然存在着楚越对立。例如在《续汉书·郡国志四》,刘昭在“吴郡安县”一条下注道:[10]
《越绝》曰,有西岑冢,越王孙开所立,以备春申君,使其子守之,子死遂葬城中。
春申君公元前248年被封于江东(《史记·春申君列传》)。由此可知,在公元前三世纪半,江浙地区还存在不服从楚国的越势力。而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11]
秦始皇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22年,而秦在公元前224年或223年灭楚。[12]这段记载证明楚灭亡之后越还存在。
对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杨宽只指出“当时越国早已被楚吞并,只保留有降伏的越君”,并无提及《续汉书》刘昭注引的《越绝书》。但是,根据《越王勾践世家》“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这段记载,无彊死后越势力纷然乱立。这段记载虽然只提到了从属于楚国的那些势力,但各势力既然“或为王,或为君”,各自为政,并没有可以统御各势力的领袖。因此,当中有与楚国对立的势力也没有问题,不能轻易否定《续汉书》刘昭注引的《越绝书》。
根据上述讨论,基于文献的记载,关于楚灭越,可以理解如下:越在无彊死后分散成各个势力,失去了能统领各势力的越王。固然可以将此理解成《韩非子》所说的楚“能亡越”,但楚并非马上就控制了江浙地区,当地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越势力。其中有的服从于楚,有的与楚对立。
记载越王世系的《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也支持这种理解:
越王夫镡以上至无余,久远,世不可纪也。夫镡子允常。允常子勾践,大霸称王,徙琅琊,都也。勾践子与夷,时霸。与夷子子翁,时霸。子翁子不扬,时霸。不扬子无彊,时霸,伐楚,威王灭无彊。无彊子之侯,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亲以上至勾践,凡八君,都琅琊二百二十四岁。无彊以上霸,称王。之侯以下微弱,称君长。
由此可知,从勾践到无彊,越称霸称王,但是无彊死后,越势力变弱,不称王称君长,而无彊的曾孙亲丧失民心,被楚攻伐。也根据《越王勾践世家》所述的“或为王,或为君”一段而言,《韩非子》所说的楚“能亡越”,可以指越国在无彊被杀之后,丧失了可以称霸的越王,即失去了正统的王统。
而且,上列《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也提到了琅琊,无彊的曾孙亲可能是残存在琅琊的越势力。[13]《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记道:
越王句践徙瑯邪,凡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并越于瑯邪。
为越王孙开所提防的春申君,其辅助的楚王便是考烈王。考烈王在公元前262年即位,同时任命春申君为相。而公元前238年考烈王去世,其时发生政变,春申君亦被杀害(《史记·春申君列传》),可见两人关系非常亲密。
从上述讨论可见,借着杀害无彊,楚把越分散成各个势力,然后在考烈王时期再展开了猛烈的攻势。《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里有很多春申君开发吴地各处的记载,因此楚国极有可能,凭着春申君才正式开始统治江浙地区。尽管当中可能有假托,却反而说明了春申君对当地的影响之大。
由此可知,《史记》和《战国策》所说的“尽取故吴地至浙江”“郡江东”“野江东”等记载,应该理解成一种夸饰,实指楚透过杀死无彊,才开始在越地扩张;或是楚在杀死无彊后,长期在江浙地区慢慢扩张的最终结果。所以不能单凭这些记载,就认定楚杀害无彊之后便立刻控制了江浙地区的整个范围。
而以上基于典籍的解释,能否与考古资料保持一致呢?在下一章里,本文会解释从江浙地区出土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