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可能的创新点
本书在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围绕动态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展与提升动态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充分借鉴和利用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结合调研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通过实证和案例研究方法对理论观点进行了检验。本书属于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期望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 厘清了动态能力作用下的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以往对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无论是最佳阈值观点还是正相关观点,他们均忽略了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动态能力的作用。且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均属于学术界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目前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实证研究。本书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动态能力理论,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动态能力作用下的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二 解释了企业开放度与动态能力的匹配关系,并构建了两者的协同演变过程模型
尽管现有研究理论上探讨了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的联系,但是,它们没有认识到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没有回答在企业不同的开放度需要何种动态能力,即动态能力根据开放度变化如何演变。因此,本书聚焦于动态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演变,重点研究其演变路径,并构建演变的过程模型。研究以沈阳机床为例,从其管理实践活动中归纳与提炼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的理论关系。
三 丰富了开放式创新导向与模式的相关研究
基于开放度划分了开放式创新模式,并探索每种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实现机制,尤其研究了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导向和模式的匹配关系,从而得到较为系统的企业绩效影响模型。尽管已有研究探索了与企业特质相匹配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本书继而以企业绩效为出发点,探索了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导向相匹配的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开放式创新提升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四 揭示了组织学习提升动态能力的作用路径
已有研究虽然认识到了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的关系,且验证了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的促进作用,但是缺乏对组织学习提升动态能力路径的研究。本书以组织学习为视角,分析了提升动态能力的路径,进一步丰富了两者的理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