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的休闲:跨越太平洋的对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休闲:人的天性,人的共性

宋瑞博士和杰弗瑞·戈德比教授的新著《寻找中国的休闲:跨越太平洋的对话》即将付梓,宋瑞瞩我写一些话,于是我在出差途中,借助高铁安静的环境,读完了这本书,感慨良多,写下来,不敢称序,只能算作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好看也很好玩的书。两位作者,一老一小,一西一中,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休闲理论,尤其是中国和西方休闲意识和休闲行为的不同,借助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分析工具,又通过调查统计等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古今中外天南海北了一番,如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说了十一个题目,引人入胜。

戈德比先生我见过几次,第一次是在北京,当时马惠娣老师组织了一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共计五本,把五个作者请到中国,开了一个会。这是我第一次系统接触休闲理论,颇有收获。在会上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套书,从人类思想史上的休闲,说到21世纪的休闲,甚至说到妇女休闲和残疾人的休闲,为什么没有提及休闲经济或者休闲产业?戈德比先生的回答是,“我们已经超越了那个阶段”。我当时感慨,这就是阶段性差距,不在于技术环节,根本在于理念。之后,又几次见到老先生,风度翩翩,知识渊博,见解深刻,尤其是他对中国的感情,显然是从文化品位出发的,具有超越性。我与宋瑞也接触多年,她勤奋治学,俨然成为学霸,也隐隐有大家气度。这自然也和文化追求直接相关。

时至今日,悠悠15年时间过去了。在此期间,我参与了大量的中国休闲发展的实际工作,深切感到,这种阶段性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在学术界,理念基本接轨,至少能与老外对话了。在具体项目上,差距仍然较大,用传统观光旅游方式做休闲项目的现象很普遍。在政府部门,差距更大,多数官员人云亦云,不知休闲为何物,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从顶层到基层,在官本位的传统和现行体制下,以战争年代和革命时期的方式对应和平年代和建设时期,也确实很难理解休闲。这本书视野开阔,条分缕析,比较透彻地说清了这些问题。

仔细想来,中国的休闲似乎也没有那么复杂。休闲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共性,不分中外,无论古今。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意识形态之下,说法不同。

第一,关于好吃懒做。骂一个人好吃懒做,是很严重的批评。其实,好吃懒做是人的天性,没有人天生就勤快,只是因为有了社会评价,刻苦耐劳才变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从社会生活来看,好吃懒做恰恰是进步的动力。因为好吃懒做,大家才绞尽脑汁研究如何吃得好,如何少干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好吃”是农业社会的主要追求,自古民以食为天,先是吃饱,再是吃好,所以孔老夫子两千年前就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至今仍然是吃货们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技术条件局限之下,好吃之徒不能不勤快,扩大食材范围,丰富烹饪做法,所以勤快就演变成为一种道德。懒做是工业化时代的主要追求,三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解放了人类。机械革命延长了人类的四肢,动力革命增长了人类的力量,交通革命扩大了人类的出行范围,电子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大脑,信息革命扩大了人类的视野。即使在中国,短短30年之内,重体力劳动基本淘汰,社会生产力以几何级数增长。方便食品大行其道,傻瓜系列层出不穷,好吃加上懒做,成为真正的可能。创造正在形成真正的社会主流。那么,人类解放出来的体力和时间如何打发呢?这就形成了后工业化社会的主要追求,好玩玩好。休闲生活开始大行其道,精神生活的花样越来越多,多元化多样化成为常态,移动终端成为须臾不可离手的重要工具。美人香草是屈子的譬喻和寄托,其实就是对人生美好的追求,无论是好吃懒做还是好玩玩好,几千年一以贯之,老百姓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不必戴什么大帽子。生活方式变了,生活态度变了,思维方式自然也要改变。

第二,关于休闲文化。从本质上来说,休闲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有各种活动作为载体,以各种物质条件作为支撑,但是人在这个过程中追求的是个性张扬和自我实现,所以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一个人的休闲是个别活动,但对于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来说,就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由于休闲是个性化选择,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系列鱼目混珠的行为,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我们不能把休闲这样一个文化现象挂在天上,必须把它落到地上,变成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休闲需要文化的支撑。无论世界各国,还是国内现在培育起来的休闲企业,凡是做得好的都有强烈的文化支撑,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都注入了一系列的文化内容。正因为这样的注入,休闲作为一种文化追求才得以实现。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全球化,休闲的全球化也是其中应有之义。现在有很多人很担心,在这个过程中强势文化压倒弱势文化。这个规律是不可扭转的,现在欧美的文化、西方文化还是强势文化,尤其是在休闲文化方面,已经形成了主导性潮流,这种主导性的潮流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扩充,中国接受这些也是很自然的。这样就形成了新的问题——西方休闲文化的侵入。按理来说不应该用侵入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有一定的贬义,有一定的是非评价或者道德评价,可是不用这个词不足以描绘现在这种现象。可以说,国际休闲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而且迅速形成主流文化。但是我相信,下一步肯定会有一个转变,主流文化进入以后要和我们的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交融状态。有些事情我们用不着呼吁,但是要用我们的根来对应外来的东西,在对应过程之中嫁接、变种,达到融合。对于休闲文化的侵入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把它看作是文化侵略。持有这样的心态,说到底还是弱势民族的弱势心理。中华民族的传统休闲文化,如果真正做到位了,就无惧外来文化。之所以现在担忧这些问题,说明我们传统文化虽然有其根基,但是对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休闲需求,还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如果这个改造完不成,传统智慧只会局限于书本上,而不会真正渗透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第三,休闲的特色应当细分。一个国家的休闲特色的形成,涉及多种要素,包括历史、阶层、地域、民族、空间等等。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更不宜笼统而言。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对我们的传统休闲文化需要反思,传统的休闲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贵族式的休闲,主要体现在宫廷。如唐代就有马球,而且是宫廷贵妇热衷的休闲方式。这方面也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文,但那是少数人的,贵族化的。这种贵族化的休闲文化传统现在已经完全断代了。欧洲虽然也经历了大革命,经历了工业化,一直到现代化,但是贵族化的文化传统一直得到传承,而且成为西方休闲文化的高端,而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断代了。第二类是士大夫的休闲文化,琴棋书画,这种休闲文化历史上还有所遗存,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各种运动,尤其是破四旧,也使得这一块也基本断代了,只是在一些老人身上还有遗存,新一代人基本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危机。因为士大夫的休闲文化代表了社会的生活追求,代表了一种优雅,代表了一种品味。希望发展到一定时代,会有一个“文化复兴运动”,大家重新来体味传统休闲文化。第三类是市井的休闲文化,打牌、喝酒、斗蛐蛐、听评书,这一套东西是老百姓的文化。这些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这是本土生出来的东西,一直到现在还在延续,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所以如果对传统的中国休闲文化进行反思,不能只看书本上的论述,要从社会生活来看。目前一系列新型的休闲文化正在中国形成,比如最普遍的广场舞。这样的休闲文化看起来不土不洋,不伦不类,甚至可以说是不三不四,但是恰恰孕育了将来的发展,也正是这样一个新型的休闲文化从本质上把休闲与文化结合起来了。现在,中国人休闲的最大问题是休闲空间严重不足,尤其书中谈到的核心性休闲,空间成为短缺资源,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如果下一步城镇化发展再挤压市民的休闲空间,恐怕只能靠移动式休闲了。

第四,中国的根本特点。中国的根本特点,一是人口多,二是国土面积大,尤其是两者叠加,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因此,其他国家的一些经验,往往在中国很难适应。作为个体的选择,休闲的多样性是必然的,但是这里边要考虑一个问题,中国人的多样性往往体现为集群性的多样性。比如一个领域可以区分出一百种多样性来,但是对应几亿人的市场,每一个个性化都有一群个性化,绝对的个性化在我们这里极少,甚至是不成立的,可是这种集群性的个性化是我们市场上的一个根本特点。对应集群性的个性化,同样也可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的普遍性需求,首先要研究普遍性,形成产业化、集群化,同时要研究规模化、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的关系。标准是底线,个性是高线,创造是无限的。

第五,是要形成休闲文化的自觉。要把外来的休闲文化和中国的休闲文化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新型的休闲文化。以我们这么多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将来培育出的中国的休闲文化在世界上也会独树一帜。这样才会促进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通过休闲活动的普遍化,达到一个普遍休闲的社会,使中国人真正享受好的生活。

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新的起点,给读者更多启迪。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魏小安

2014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