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方法个性
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总体方法是历史考察、理论解构与现实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其他还有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实证方法等。个性化方法是现实世界描述方法,由于这一方法关涉对世界境界哲学现实世界内涵、个性和本性的进一步理解,这里有必要进行重点而较为详尽的论述。
现实描述方法是现实世界主导的哲学研究方法,它以描述现实世界为第一原则,并在此原则上持有先在哲学观的导向原则。如此,它与哲学观或某种先验的哲学结构统领的哲学研究方法相对峙。前者指向现实世界,价值轴心是现实世界;后者指向既成的理论和概念,既成的哲学理论或概念是其价值轴心。前者也考察既成的哲学理论和概念,但不以此为轴心和价值归宿,而是将此作为研究或描述现实世界的指向、借鉴和佐证。世界境界哲学是现实哲学即现实世界哲学研究,是现实世界境界哲学研究,是工作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现实世界描述源自马克思的哲学研究方法,其基本要义如下。
现实描述方法的本质是回到现实世界本身,按现实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现实描述方法主要有两个步骤:一是搁置先在的或给定的哲学观和研究结构;二是跳出哲学的圈子,走进现实世界,叙说和建构现实世界。这个过程就是回到事情本身,按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过程。描述“须要‘把哲学搁在一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1]“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2]每个时代哲学研究的前提“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3]。马克思称脱离现实世界的哲学研究即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哲学研究为“独立哲学”,他不顾独立哲学的哲学理念、哲学方法和哲学话题,只顾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即描述现实世界,让现实结构统领或主导哲学观和哲学结构,并通过走在现实世界的研究途中来表达自己的哲学研究观或哲学观。“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4]“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5]“不从观念出发”就是对已有哲学特别是当时盛行的独立哲学话题的打断,也可视为一种对已有哲学观念抛空似的“悬置”。马克思认为通过对现实世界或实践的描述,那些诸如“实体”“自我意识”等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就自行消失了”。[6]“打断”后进入现实世界的新语境或新话题。新的话题是由一些新的概念和命题构成的,都来自现实世界,如实践、生活过程、生产活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当然,马克思也续接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乃至整个哲学史的哲学文明,但这种续接是在对现实世界的描述过程中用现实哲学概念和话题对其进行批判、改造、继承与扬弃,而不是用它们来审视、评判现实世界。在马克思看来,描述现实世界是第一原理或首要原则,研究他人或经典哲学只是为描述现实世界清除障碍或寻找佐证;而对于纯思辨的没有现实世界意蕴的独立哲学的概念和话题,马克思则予以坚决彻底打断,绝不接续,并欲使其“自然消失”。
现实世界描述方法与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的描述法或悬置法有根本的不同。胡塞尔的还原法悬置了各种实体,却返回到先验意识这一纯粹的精神实体。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础,一个不言而喻的一劳永逸的源泉,我们无论是作为实践的人还是作为科学家,都会不加考虑地需要这个源泉”。[7]把生活世界作为出发点、基础和源泉,这似乎是现实世界描述方法,但在胡塞尔看来,这个现实世界是预先被给予的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从作为先验自我、作为只有借助先验现象学的悬搁才会呈现出来的自我的这个我中,获得它每次对我所具有的全部意义及其存在效果的”。[8]如此,这种所谓的现实描述或生活叙事,实质上或最终又回到对先验意识或意识结构的描述,这就使作为自由理性的精神实体从括号中又走出来,与悬置者的意向性意识合为一体,重获自由与解放,进而使得被打断的话题、被打断的自由理性又接续下来,继续讲着构造现实世界的神话或“乌托邦”梦想。而现实世界描述方法则彻底地把“哲学搁置在一旁”,“跳出哲学的圈子去研究现实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回到世界本身呢?世界本身是一个总体,如此,描述的内容是对现实世界总体意义的描述,而不是对某个或某些具体现实问题的描述。而这种总体性又是多层次的。其一,它是对人化现实世界总体的描述。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通过对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生产、人与人和自然关系的生产、生命的生产以及精神文化的生产五种生产活动的描述,描述了生产活动的总体性;又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的描述,描述了社会历史活动的总体性;还从人的存在与本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视角描述了现实人的总体性。这种总体的描述是对本体论哲学的超越,后者只是从一个本体演绎、推导出总体的存在。其二,它是对每个时代现实人的现实世界总体性的描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描述过程。马克思除了认为对总体性的描述“离开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之外,还特别指出了每个时代的哲学前提“只有在对每个时代的个人活动和生活过程的描述中产生”。其三,总体性描述预示着对事件和问题的描述。一切事件和问题特别是重大事件和问题都根源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一根本,而这一根本又构成现实世界的总体,如此,哲学只研究现实问题和事件而不研究现实世界总体就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在马克思看来,缺失对现实世界总体和结构的哲学研究,就会导致把历史看成“脱离现实生活生产”、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是“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就会“只能在历史上看到政治历史事件”和“一般理论的斗争”,从而导致“虚幻”或“妄想”式的研究。[9]马克思特别强调哲学研究是“完整地描述事物及其不同方面的相互作用”[10],“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11]哲学研究是对现实生活过程总体的研究,要为事件、事实或其他理论研究提供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提,离开现实世界总体性孤立研究事件或用既成的概念解释、推演事件,就会割断、遮蔽事件或问题的现实总体性结构。马克思哲学本身也不是从重大事件或理论问题开始,而恰好是从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开始,描述现实世界的总体意义和结构的。
那么,怎样才能描述总体呢?总体不是表层现象的罗列和各个部分的机械叠加,而是靠内在结构有机关联或总体起来的。如此,现实世界描述方法描述的层次是对现实世界结构本质深层的动态描述。现实世界或生活世界就是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世界,这种关系恰好就是世界的结构。如此,哲学世界观就是这种“世界关系观”或“世界结构观”,哲学研究就是描述这种世界关系或结构。马克思描述了人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如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等基本的现实世界结构,这些结构都是现实世界意义的生成结构。“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12]马克思还认为生产结构或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结构描述方法就是从生产结构描述出整个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的动态性注定了现实世界的结构是动态结构,如此,现实描述方法又是改变现实世界状况的动态描述。
以上述马克思的现实描述方法为导向,本研究以现实工作世界为出发点和价值轴心,描述了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总体意义和结构本质,而不是以研究某些哲学理论为价值轴心,研究哲学理论只是为本研究提供逻辑前提、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