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境界哲学:中国梦的世界境界及其实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世界境界哲学概念的提出

世界境界哲学是关于人的世界境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人的世界境界是人对世界总体存在的认知、建构和追寻,是人存在的总体和根本境界。哲学都要研究世界境界,为人确立世界境界是哲学世界观的价值归宿。哲学的世界境界就是哲学对价值世界总体的认知、建构与追寻,是现实化与理想化的双重世界境界。哲学的世界境界即人的世界境界。在不同时代或不同社会境遇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境界,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世界境界。本研究的世界境界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面对当代人世界存在总体的裂变生态,立足当今中国工作世界的实际境遇,探究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意义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境界哲学;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其核心范式和最高、最根本的世界境界。

(一)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历史根据

世界是人的生活世界,而工作世界总体化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基础。生活世界历史演进的基础是工作世界并趋向主体化工作世界。

古代工作世界从采集—狩猎到乡村化再到城镇工作世界,在技术、制度、社会关系层面上,这是一个主体的建造、创造、筑造的人化过程即主体化过程,但就古代工作世界的总体来看,它主要还是受自然条件的决定和支配,主要受自然生产力的决定,总体上是客体化工作世界。

古代工作世界演进的历程注定了其生活世界的递进,即从游牧生活到乡村生活再到城镇生活的历程。近代机器技术的发明使得生产力、工作力大大提高,使得工作世界呈现主体化的趋向,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即工作创造力呈现出来。但是这种主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造成个人生产力贫乏的主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人对抗的异化的主体化。或者说社会或人类总体的主体化遮蔽了大众工作者个人的非主体化即客体化,大众工作者被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手段即客体,成为被雇用的劳动力资本,成为物的东西,丧失了主体化的自由、自主和创造活动。近代主体化内涵着实质的客体化问题。如此,人们总想摆脱客体的异化,追寻主体的存在,并在哲学意识形态上采取了感性意识主体化和理性意识主体化等形式。近代机器化的工作世界衍生了工业文明和工业化生活世界。

现当代机器技术体系和高技术体系的工作世界,使主体化与客体化的双重性进一步增强。主体化能力和关系进一步发展,如当代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使得工作世界一方面进一步客体化,即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的工作关系进一步强化,大众工作者进一步成为资本、技术和权力的工具,进一步被客体化;另一方面,进一步主体化,福利社会、福利国家、职工分红等,增强了工人对生产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工作者的创造性、自主性等主体性,也拓展和强化了工作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或平等关系。而从总体或根本上看,大众工作者的现实客体化与社会总体的主体化相对峙,如此,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就表现为意识化的主体化,意志化、经验化、非理性化等意识化主体化就在现当代哲学文化中盛行起来,这既是对现实客体化的一种遮蔽,也是对生活世界与工作世界主体化境界和狭小的主体间性关系主体化的意识形态的反照和呼应。而以工作共同体为基础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和哲学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则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和文化背景中成为现实。现当代工业化、信息化的工作世界支撑着现当代工业化社会生活、信息社会生活世界并存的格局。

总之,现实世界作为一个生活世界或文化世界,是被工作世界总体化的世界,是以工作世界为基础和核心的世界,即人的世界存在境界本质上是工作世界境界。生活世界的演进是一个以工作世界为基础的过程,而工作世界的历史又是一个不断地从客体化工作世界向主体化工作世界递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哲学世界境界的研究指向主体化工作世界,建构以主体化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和最高境界的世界境界哲学。客体化工作世界有自然客体化工作世界和异化工作世界,前者是被自然客体化,受自然力的奴役和统治,后者是人把人自己客体化,是客体化与人的对抗,是经济化、商品化、资本化,是受资本力量的统治和强权的控制、压制。客体化工作世界不同于主体化的客体化,后者是对象化的客体化,是同化的客体化,是人化的自由自觉的能动性活动,是全面占有自己的工作成果、资源和行动,是主体化工作世界的客体化。工作世界虽呈现从客体化向主体化演进的趋向,但从总体和根本上看,古代工作世界是以被自然客体化的工作世界为主;近现代工作世界是以被社会客体化的工作世界为主,是社会工作世界与个人工作世界对抗的阶段,而这个社会实际上是少数资本统治的虚假的社会,实际上是少数的资本主体,是少数资本主体化,而少数资本主体化对大众工作者来说,是资本客体化或异化的客体化工作世界,但在意识形态上采取了主体化哲学文化的形式。主体化工作世界只是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存在境遇中得以实现,并越来越成为人们追寻的世界境界和美丽梦想。

(二)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思想缘起与契机

世界境界哲学是研究人的世界境界的理论体系,是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它虽未形成独立的专门的研究或研究概念、范式,但其思想一直存在于或隐含于哲学发展过程之中。从哲学史看,哲学是为人建构世界境界的理论体系。只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足以显示哲学的价值意义,哲学总是在世界观基础上建构一个或为人们提供一个世界境界。哲学世界观与世界境界总体上是统一的,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建构什么样的世界境界。但有些哲学世界观与世界境界是不统一的,甚至是分裂的,如笛卡尔的心物分离的二元世界观所导致的“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世界或形而上学世界境界,又如费尔巴哈物质世界观所导致的人本世界境界;还有的哲学似乎只有世界观没有世界境界,如马克思所表征的那种只解释世界、不改变世界的哲学,但这种哲学实际上也是有世界境界的,那就是它不想改变的那个世界就是它的世界境界。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哲学总是要建构一个世界境界,供人们追寻、实践、向往或梦想。

1.思想缘起:哲学史是一部世界境界哲学史

虽然在哲学研究中缺失世界境界哲学概念,但其思想一直存在于哲学史中,哲学史是一部世界境界哲学史。与工作世界历史演进的主体化趋向相应,哲学世界境界进展的工作世界趋向是:古代哲学的客体化世界境界——近代哲学的主体化世界境界——现代哲学的主客体统一世界境界——当代哲学的主体间性世界境界(从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到主体间性工作世界,从异化工作世界批判到主体化工作世界建构)。

古代哲学世界观主要是一种客体本体论,其世界境界主要是一种客体化世界境界。它把世界看成客体本体生成的世界。这种客体本体或者是以主体之外的自然物质的样式存在,或者是以主体之外的神性精神面目展现。而古代本体论者是如此热爱自己之外的事物本体,这种过度的“无主体”精神就成了近代哲学世界观和主体化世界境界的生成契机。

近代哲学主要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中心论或追求主体化世界境界的主体化哲学,同时交织着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不同样式。近代哲学世界观的主体中心论思维,突出了主体、人的中心地位,同古代本体论把人消解到物质、神灵、理念、精神等本体中去的思维相比,不失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的进步,但是这种主体中心论也导致了中心—边缘或人与世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存在现实,使生活世界总体性出现多重分裂;同时,人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人,由于这些感性、理性、经验以及道德国家主体的精神性和单面性,主体中心论的主体和主体化世界境界也因为不具有生活世界特别是工作世界的总体性而成为抽象的主体和主体化世界境界。如果说本体论的主要缺陷是把主体归结为本体消解生活世界的意义,那么中心论的主要缺陷则是把现实生活的主体归结为抽象的或精神性主体,并把这个主体视为生活世界的中心,从而也消解了生活世界的现实性意义和总体性意义。这样,从主体中心论走向生活世界总体论就成为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现代哲学的世界境界是主客体统一的表象世界或意识层面上的主客体化世界,扬弃了古代和近代哲学的主客分离甚至对立的二元分裂思维方式和世界境界,其实质是用主客统一的总体论世界境界消解和代替主客分离的本体论或中心论世界境界,但这种消解和代替主要是在经验或理性、自我意识或国家意识、理性精神与非理性精神等精神意识的层面上实现的,也就是说,这种主客统一的总体论或主客体化世界境界,这些“表象世界”、“意志世界”、“权力意志”、“潜意识”、“生命冲动”以及“存在”、“此在”与“亲在”的世界,还都由于远离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显得缺乏世界存在的总体性,并由此陷入主观、抽象、孤寂、沉沦甚至荒谬。如此,当代哲学的世界境界都竭力赋予这种主客统一的总体以现实生活世界特别是日常生活世界的总体意义。到此为止,主客体分离的本体论和中心论思维的世界境界,才至少在意识哲学的形式上被淹没在生活世界总体境界之中了,如此,主客体统一的意识化世界总体也由于找到了生活世界这个现实的总体而被消解在生活世界的概念和话题中了,而逻辑实证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现象学的“悬置法”无疑是消解主客体分离的本体论和主客体统一的总体论的经典方法。他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描述,发现了生活世界的总体意义、主体间性结构和意向性存在本质。如此,当代哲学的世界境界又发生了从现代主客体统一的较为抽象的意识主客体化世界境界向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境界的转向,这个转向的实质是从主客体统一的抽象总体向现实生活世界总体的转向。现代哲学主客体化世界境界的转向是用总体论代替近代哲学的本体论,当代哲学世界境界的转向则是用一种新的更为现实和亲在的总体论消解和代替现代哲学意识主体化世界境界的抽象以及先验主客体统一的总体论。当然,这些当代生活世界总体论境界由于是建立在意识哲学基础上,依然带有浓厚的非世俗性和乌托邦色彩,但它毕竟在意识哲学的层面抵达了生活世界的总体意义和存在境界、结构特别是主体间性关系本质,这对于对抗、反抗和消解现代哲学文化的自我中心价值体系和世界境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现象学社会学家许茨则从生活世界的总体性出发,进一步描述和探究了作为生活世界基础和核心的工作世界总体性、主体间性结构和意向性本质,这就使现实世界的总体性或总体世界的现实性更加明亮和敞开起来,也使主体化世界更加显现出工作世界的亲善、力量和实有的存在性。而许茨是受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影响,才使他的现象学有了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实有性灵光。

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扬弃了本体论和中心论的世界境界,也扬弃了黑格尔的理性观念总体性方法,建构了工作世界总体观和总体境界,它坚持物质本体但不是物质本体论,主张主体中心但不是主体中心论。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一种总体论,确实是一种真知灼见,但其实践总体论或历史总体论的归结还不具有工作世界实有的总体性,这便使马克思哲学的总体论世界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总体的光辉和意义。而现当代哲学生活世界境界的转向,不是缺少世界观的总体性,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意识总体性或个体总体性的单面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本研究在第二章用一章的篇幅专门探讨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这即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解构与建构。

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是现代哲学主客体化世界境界或主体客体统一世界境界的科学形式。马克思毕生都在关注人的工作世界,其《资本论》就是对资本主义工作世界的科学而详尽的剖析,他批判了资本主义主体异化的工作世界,建构了未来社会的主体化的工作共同体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工作世界境界思想则为本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走向,从现代哲学文化就开始了,并被马克思哲学奠定了基础。受此影响,当代主体间性哲学或生活世界哲学的转向无不显露或隐含着工作世界转向,而现象学社会学家许茨无疑是当代主体化工作世界哲学文化转向的重要显露者和西方哲学意识形态的先驱。而真正实现哲学的工作世界境界或工作世界哲学文化的转向,则靠当今学界的共同努力,而这个转向一旦形成或实现,则将构成哲学文化和哲学世界境界研究的第四次转向。

2.研究契机:哲学研究缺失世界境界哲学概念

哲学是研究世界境界的理论体系,哲学的世界境界趋向工作世界境界,但在哲学研究中仍缺失世界境界哲学或哲学世界境界概念,更缺失工作世界境界哲学概念及其研究。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工作就业研究,职业生涯设计理论的工作就业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等等风起云涌,这些都是具体的工作就业研究,都是社会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意义的研究,需要予以哲学的升华。哲学要关注工作世界,要从哲学世界观、世界境界、方法论、生存论、价值观、人本观视野研究工作世界。从当下哲学研究的世界境界趋向看,哲学越来越具有世界境界哲学的意蕴或越来越趋向世界境界哲学。现实世界哲学研究、生活世界哲学研究、工作世界哲学研究、文化世界哲学研究等,这些哲学研究越来越具有世界境界。此外,管理哲学是研究管理世界,而不仅仅是管理自身,否则就不是管理哲学而是管理学,同样,教育哲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制度哲学等,都是关于教育世界、技术世界、道德世界、政治世界的哲学,即从世界总体上研究教育、技术、道德、政治的哲学,否则就不是哲学,而是教育学、技术学、道德伦理学、政治学等具体学科。哲学越来越具有世界境界,哲学越来越具有多重世界境界,哲学的世界境界越来越开阔、绵延和深入。哲学的部门哲学或域哲学的世界境界研究几乎已经覆盖了各个现实的或重要的存在域,这就产生了哲学的域世界境界向哲学的总体世界境界升华的理论需求和现实需要。即要有一个研究一般的或总体的世界境界哲学。当然,这种一般的世界境界哲学是立足于时代或社会境遇的世界境界哲学,而不是那种脱离时代和社会境遇的抽象研究什么是世界境界、怎样追求世界境界的概念思辨性的世界境界哲学。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境界追求,从而有不同的世界境界哲学。本世界境界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主导的当代人的世界境界哲学,或者进一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境界哲学。当下学界提出哲学研究要有世界向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也要有世界向度,但主要是指哲学研究的社会世界向度,而不是存在总体的世界,还缺少世界观层面上的世界境界意义。

那么,为什么哲学发展进程中只有世界观概念而缺失世界境界这一概念范式呢?从哲学观层次上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哲学世界观与世界境界的分裂。

哲学对某种社会现实或理想的崇尚,是哲学的社会境界,如中国古代哲学的“大同社会”境界;哲学对某种人生现实和理想的崇尚,是哲学的人生境界,如中国道家哲学的“天人合一”境界、儒家哲学的“和谐”或“中和”境界。“元素论”的自然本体论是对自然世界的崇尚,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则崇尚诸如“理念世界”、“自我意识世界”、“主体间性意识世界”、“非理性世界”等精神世界。此外,还有生态哲学的生态世界、唯意志论的意志世界或权力世界、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等世界境界论说。哲学是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哲学都应该有其世界境界,而且这个世界境界是哲学的第一境界。但是以往的哲学研究,只有世界观这一概念,而缺失哲学的世界境界这一概念,或者至多提出哲学的人生境界、社会境界和精神境界等概念,这源于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世界境界的分裂。如费尔巴哈哲学的世界观是物质世界观或自然世界观,但他的哲学最高崇尚的是人、人性或人的理性,而不是自然界或物质世界,即他的哲学的世界境界是人性世界。是这种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世界境界的分离或分裂造成了哲学世界境界这一概念的缺失,使得哲学研究者只讲哲学的人生境界或社会境界,而不讲哲学的世界境界,在他们看来,世界境界似乎是世界观的问题,人生境界似乎是人生观或人本观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是分离的,如果把世界境界当成最高境界,就悖逆了人性、人本境界是最高境界原则。这种不顾世界境界只顾人性、人生境界的认知,实际上就是人与世界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现当代哲学的主客体统一说和生活世界总体观,在一定意义即精神意识的意义上弥合了这种人与世界的分裂,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世界特别是日常生活世界境界构成了当代哲学的一个最高的世界境界。而真正有世界境界的哲学、真正融合人与世界分裂的哲学、真正把世界观升华为世界境界的哲学,应该首推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生活世界观、实践世界观特别是工作世界观,是其多重世界境界。如此,本研究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境界或世界境界哲学这一概念。哲学的世界境界就是哲学世界观所崇尚、所追寻的世界总体存在、目标或理想,是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相融合的总体境界,是人的最高境界和根本境界。它与哲学的社会境界、人生境界、精神境界等境界是一体化的关系,它生成哲学的其他境界,并与哲学的其他境界互动共生、并行不悖。哲学的世界境界是多重世界境界的总体,如生活世界境界、实践世界境界、生态世界境界、文化世界境界、道德世界境界、自然世界境界等,而哲学的最高世界境界或最根本的世界境界是工作世界境界,是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是共创、共享、共有的工作共同体境界。

哲学的世界境界是一个从客体化世界向主体化世界再向主体化工作世界不断递进的过程,哲学最初漠视工作世界,总是在人和人的工作世界之外寻求人、社会和世界的本质、本体或本源,总是沉迷于客体化的自然和精神世界。这一方面源于人类早期客体力量的强大和主体力量特别是工作创造力量的弱小,另一方面是由于代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哲学不关心、不重视大众工作者的工作行动和工作存在。随着人类主体化能力特别是工作世界生成与创造力的提升以及工作交往关系的扩大,特别是代表大众工作者存在和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哲学才从客体化世界情结走向主体化世界情景并进而走进工作世界境界,这是哲学的世界境界逻辑滞后于工作世界历史存在的状况;而在历史和现实中,工作世界情境、境界始终存在,主体化工作世界倾向也始终存在。哲学的世界境界即是人的世界境界,即是人对自己世界总体、整体的建造、造化与追寻,哲学的世界境界是人的历史和现实的世界境界的哲学化建构。如此,本研究第一章首先从人的工作世界历史存在角度,考察工作世界演进的主体化逻辑,即工作世界不断地从客体化工作世界向主体化工作世界递进的过程。而主体化工作世界与客体化工作世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包含、渗透和转化,但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客体化工作世界的人为自然、神灵、工具、技术、经济、商品、资本等客体所控制甚至奴役,失去了自由和全面性,成为单面人。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人自由地创造和支配客体,是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全面占有自己存在和本质的人。客体化工作世界以客体化为价值轴心,把人归结为客体存在,消解人的主体性、社会性特别是创造性;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人以主体化为价值轴心,把客体造化为主体存在,造化为主体化的生活和工作世界。而主体化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造化,以主体化为价值轴心意味着以主体与客体的共同造化为价值轴心,但没有否定客体的价值意义。

世界观与世界境界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哲学世界境界的失落,导致学界没有生成“世界境界哲学”的概念和研究,但同时也激发了“哲学境界”的概念和探究,并生成了“形而上学境界哲学”。陆杰荣教授《哲学境界与当代意义的形而上学》提出并阐明了“哲学境界”概念,架构了“哲学境界理论”即“形而上学境界哲学”理论体系。其基本主张如下:哲学本质上就是形而上学,哲学的本性就其指向和追求而言,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性质与特质乃是哲学的内在本性的实质性与提升性的体现;哲学形而上学的相通性意味着,哲学与形而上学具有同一的追求和意境,这就意味着二者都蕴涵着对某种境界的追求、对境界的把握,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体现为或规范为哲学所确定的境界维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把握哲学境界的规定乃是理解哲学与形而上学性质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哲学也同样内在蕴涵着形而上学的视域,马克思哲学所内蕴的境界意味着其内在地容纳了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以当代重大的现实问题为基点提出的,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逻辑的突破,又是对在现代条件下的哲学思考方式的现实性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境界”乃是在对现实问题的把握与批判中所提升出来的。

陆杰荣教授的哲学境界理论或形而上学境界哲学,在一个物欲横流、资本化和物化泛滥、精神沉沦与梦想失落的境遇下,推崇、趋向甚至如醉如痴地建构与追寻哲学的形而上学精神境界,并以马克思哲学的方式赋予其现实意蕴、寻求其现实支撑,并试图以此引领和改造现实的运行,升华人、社会与生活的存在境界。对于缺失境界、不讲究境界从而失却哲学本意的哲学和哲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隐含的和显露的双重批判和改造意义;对于缺失境界、不讲究境界从而失却存在内涵的世人来说,无疑具有痛斥、劝解、诱致的激励与导向价值。

哲学必须从境遇走出,走向境界;哲学必须从世界境遇走出,走向世界境界;哲学必须走向不顾现实甚至极力摆脱现实的形而上学精神境界,更必须走向嵌入现实、改变和筑造现实的工作世界境界。

这不是一个讲究境界的时代,这正是一个讲究境界的时代;这不是一个讲究世界境界的时代,这正是一个讲究世界境界的时代。这是一个讲究境界特别是讲究梦想境界,更特别是讲究梦想世界境界的时代。

哲学研究本质上不是哲学研究,而是哲学创作,是创作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境界。哲学创作的材料一个是经典文本,一个是现实世界。当然,这种哲学创作不是随心所欲地创作,而是在熟悉前人成果甚至对前人成果了如指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否则就不可能创作。如此,这种创作又是“随心所欲”地创作,是如孔子那种在历尽世事沧桑与阅遍文化典籍的情境中的“随心所欲”地创作——当然,这里指的是哲学创作,而不是笔者的研究,笔者的研究离这种创作和境界尚远,甚至还不可言是创作。这种创作实质上就是创新,有创作必有创新,否则就不是创作;有创新必有创作,否则就不是创新。

与其说哲学是形而上学(笛卡尔也这么说),是人的形而上学境界,不如说哲学是形而下学,是形而下的现实世界哲学,是人的现实世界境界。现实世界境界既是现实存在又是改变或超越现实的精神自觉、自信或对理想现实世界的向往或梦想。即境界不只是精神、理想或梦想,还是现存、现实或存在,这种实存并不只是它作为精神境界时所蕴涵的“现实性”或“时代性”,而更是指它直接就是现实、现存或实在。如此,把境界只理解为精神境界就遗漏了现实世界的实际存在境界;而把哲学境界归结为形而上学精神境界,无论它怎样蕴涵“现实问题”、“重大事件”或“时代性”,都无法实现哲学直接就是现实的本性和内蕴,即都无法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世界的哲学化”。那些过着哲学生活或以哲学的方式融入人群、沉入社会、怡情自然的存在者,他们的哲学境界直接就是他们的存在、生活、工作境界。

哲学境界或哲学的形而上学境界,也主要不是哲学的“现实问题”或“重大事件”境界,哲学境界本质上是世界境界,是世界总体境界,是世界观意义上的世界总体境界,否则,就不是哲学境界,就不是人的存在境界,而是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的境界,或是某种道德、某种价值境界。即缺少世界境界的哲学境界至多是形而上学的精神境界或孤立的事件与问题境界,这种境界无论是作为现实存在境界还是理性梦想境界都是单面的精神境界或分裂的碎片境界,而不是生活世界总体境界,更不是工作世界总体和本质境界。如此,哲学境界与哲学世界境界是两个不同质的概念,形而上学境界哲学与世界境界哲学是两个不同质的概念。这种不同就体现在有没有世界的规定性,特别是有没有生活世界总体意义和工作世界本质内蕴。如此,探究人的世界境界的世界境界哲学并不会由于一些哲学境界理论的既成存在而放弃自己的前行、独行。

柏拉图、笛卡尔、德里达、马克思等,与其研究这些既成哲学的哲学境界,不如研究现实人的现实世界境界;与其研究既成哲学的形而上学境界,不如研究现实人的工作世界境界。世界境界哲学以现实人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为价值轴心,它也考察哲学的世界境界,但这些哲学考察是为研究现实人的世界境界寻求佐证、基础、借鉴和支持。

人的世界境界作为现实存在是理想世界境界的梦想成真,而作为精神理想则是现实世界境界涌现出的梦想世界。世界境界总是具有现实与理想、存在与梦想的双重意蕴,人总是穿越于现实世界和梦想世界两个世界境界之中。今日的现实世界是昨日的梦想世界,今日的梦想世界是明日的现实世界。如此,世界境界哲学具有深厚的梦想世界哲学意蕴,在它作为梦想世界境界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直接就是梦想世界哲学,直接就是梦想哲学。世界境界哲学立足中国现实世界境遇,如此,这种梦想世界哲学直接就是中国梦哲学。它诉诸自由、自觉、自主的主体化工作创造,诉诸共创、共享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共同体,这难道不正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吗?中国梦的核心是工作梦,没有工作创造,没有工作世界共同体,没有主体化工作世界,中国梦就会沦为虚妄的幻想,就会真正地成为纯粹形而上学的精神境界。如此,世界境界哲学就在它的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的双重世界境界的意义上获得了梦想哲学特别是中国梦哲学的意味。如此,在中国梦的研究和实践语境下,世界境界哲学更具有了研究契机和实践境遇。

(三)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现实根据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越来越融合发展,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一体化,世界的总体性越来越显露出来。如此,社会、个人、单位都要有世界境界;哲学文化要有世界境界;中国梦的构想与实现要有世界境界。而主体化工作世界或工作世界共同体就是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共同体关系,就是现实化主体化的世界境界。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意义涌现和失落呼唤世界境界哲学的研究。从人的需求、存在和发展看,无论是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无论是个人世界、集体世界,都是一个总体化的世界,首先是生活世界总体化世界,核心是工作世界总体化世界。而生活世界、工作世界一方面越来越呈现总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正面临着裂变的危机和危险。如城市化世界成为单面的物化的造城运动,只有巨大的房地产物质,人被客体化,丧失了主体,还有技术物化、经济物化、资本物化等多重物化的客体化存在生态,宗教信仰等意识化的存在生态等,这一切世界的分裂、裂变、物化与单面化,都根植于或主要发生于工作世界,即裂变的世界与总体的或共同体的世界都是以工作世界为根基。世界境界的丧失根植于或发生于物化、客体化的工作世界,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资源型文化即资源型工作世界,靠卖资源、卖房子和土地维持生存和繁荣,不注重主体化的工作创造,人受资源客体的控制和主宰,这使得我们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危险,那就是资源卖完了怎么办,房子和地卖完了怎么办,人们对旧文化厌倦了怎么办,或旧的文化资源开发完了怎么办,古墓开发完了、古董卖完了怎么办,老子孔子吃完了怎么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完了怎么办,巨大的物质成就和客体辉煌隐含着多少主体化世界特别是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丧失、危机、分裂和失落?面对这种遮蔽主体、压制主体、打压主体创造力和自由能动性的客体化世界或工作世界,哲学要建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

社会生产力与工作力、社会生产关系与工作关系、社会生产和工作世界的离散和区别状态,注定了哲学研究将社会生产转换为工作世界、将生产总体转换为工作世界总体的必要性。资本主义生产发达,但大众工作者工作世界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GDP总量高速增长而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即存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而个人生产力贫瘠、落后的状况。生产的总体性掩盖了个人的孤立性,生产的发达性掩盖了个人的片面性和贫穷,这种社会生产与个人生产的对立即是社会化生产与个人的对立、与个人生产力即工作力的对立以及与个人生产关系即工作关系的对立。所以,要把生产总体性还给大众工作者个人,要把社会生产力还给个人生产力即工作力,把社会生产关系还给大众工作者个人工作关系,把社会产品和成果还给大众工作者个人占有财富。这种归还或复归就是向主体化工作世界的复归。客体化、资本化、权力中心化问题所导致的主体化工作世界总体性的丧失和结构本质的离散,呼唤着世界境界哲学研究,重新确立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核心价值取向。下面简单叙说一下主体化工作世界的失落和离散状态。

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占领华尔街行动”提出了“危急论”:“美国到了十分危急的时刻,美国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就是那些勤恳劳动、工作的人,那些负责任的人得不到奖赏,而那些不负责任的人却不劳而获,拥有大量财富。”奥巴马“危急论”表明美国危急的根源是工作价值观出了问题,他呼吁美国人回归祖先开拓美洲新大陆的精神——工作创造精神和共享工作成果的自由平等精神。从2011年9月7日开始,近千名美国民众在纽约金融中心——华尔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治斗争以及社会不公正,矛头主要指向华尔街“贪婪”、金融系统弊病和政府监管不力、政府过度动用军力、失业率高等社会问题。“占领华尔街行动”的根源在于工作世界。大众工作者的工作成果被劫掠,丧失了工作价值和意义。请看行动者的这些诉求:“华尔街的富人骗走了我们腰包里的钱,使我们陷入贫困。”“在美国,1%的富人拥有着99%的财富。我们99%的人为国家纳税,却没有人真正代表我们。华盛顿的政客都在为这1%的人服务。”“我们之所以发起本次抗议行动,是因为感觉美国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无家可归,整个国家都在受伤害,而造成这些后果的那些人却置身事外,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失业率居高不下是触发这次示威游行的最主要导火索之一。此次游行的参与者,大多数都是青年失业者,包括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希望通过这次示威“显示民众的力量”,迫使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吐出他们“霸占人民的财产”。

在当今中国,工作世界亦存在工作生存意义的失落与冲突问题。例如,住房难、就医难、就学难、下岗失业等问题;工作焦虑、压力、不自由快乐的问题;工作世界的物化、资本化问题;创造者与其创造成果相分离、分裂的问题;工作共同体的破裂问题。“富士康自杀事件”、“黑砖窑”、“黑煤窑”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冲突。本书在这里从城镇化的视角,对城镇化工作世界的物化问题进行思考。目前农民工进城难,一方面在于城市“取而不予”,农民工难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是企业“用而不养”,在工资、社保、福利、培训等方面做得不够。各地纷纷提出城镇化目标,出现一些新苗头:有的地方拆并村庄,搞“造城运动”;有的地方大拆大建,搞“房地产化”。近来不少地方片面理解城镇化,根源是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预期达到53.37%,全国城镇人口超过7.1亿,其中1/3没有当地户籍,许多农民进了城却成不了城里人。以地生财,不惜采取行政手段征用农地,迫使农民“上楼”,导致土地快速非农化、农民被边缘化。实际上,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打的是土地指标的主意,为的是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后的新增耕地中,“倒”出建设用地指标。这种做法已经突破现有法律。推进城镇化,要把城镇化看成提升生活世界水平和工作世界境界的主体化行动,而不是客体化的造城运动。城镇化的核心应是构建主体化的工作共同体世界。本研究在第七章将工作世界的问题境遇归结为“六大问题”和“十一大冲突”。面对工作世界的意义涌现和问题凸显,哲学不能无动于衷,世界境界哲学探究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意义结构,为个人、单位和社会确立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

工作世界境界是现实存在,亦是梦想追寻。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2013年“两会”上,“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习近平在2013年“两会”上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还用了“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又进一步阐释了如下思想: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一勤天下无难事”。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共同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当下学界普遍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进一步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梦的含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如今,中国梦已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语境与生活目标的追寻。生活梦、幸福梦、生态梦等所有的梦想都要靠工作创造来实现,工作世界是梦想世界的基础,主体化工作世界是现实世界境界,也是梦想世界的梦想境界,工作梦是中国梦的核心。中国梦的语境进一步激发了以主体化工作世界为核心和最高境界的世界境界哲学研究。

(四)世界境界哲学研究是研究者自身研究课题的接续和逻辑运行阶段

笔者的基本研究方向是现实世界哲学,简称现实哲学,是探究现实世界总体意义而不是现实问题和事件的现实哲学。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种研究。技术世界、生活世界、工作世界、现实的人、世界境界、文化世界构成笔者现实世界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过程。笔者2003年出版的《产业技术与城市化——技术与人、自然、社会》(合著),探究了技术世界与城市化工作世界的互动发展问题;2005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初探〉》(合著)、《和谐人——一场人文化的变革》(合著),把生活世界、人的存在与本质建立在工作世界的基础上;2009年出版的《工作哲学引论》(合著)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工作世界的意义结构,把世界观、人本观、价值观和生存方法论建立在工作世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工作世界为基础和核心的世界观哲学理论体系,人性化工作世界是其核心范式和价值取向,这是笔者工作世界哲学的基础研究,但这种工作哲学主要是现实工作世界的研究,缺少对未来工作世界境界的建构,更缺少对主体化工作世界意义结构、价值伦理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和完整把握。从研究的概念上看,工作世界与工作世界境界不同,前者主要是现实存在,后者主要是对现存的改变和理想化的向往,即工作世界境界高于工作世界存在,工作世界境界哲学高于、不同于笔者既成的“工作哲学”。如此,在“工作哲学”研究的基础上,笔者2012年出版的《人学走进工作世界——主体化人学初探》,把人学建立在工作世界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工作世界为基础和核心的主体化人学理论体系,并使用了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概念,但对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意义结构亦没有充分和系统阐述。世界境界哲学把哲学和哲学世界境界建立在主体化工作世界的基础上,即建构以主体化工作世界为基础和核心的世界境界哲学,使哲学走进工作世界并成为本质上的世界境界哲学。笔者近年还将把文化世界建立在工作世界特别是主体化工作世界的基础上,建构以主体化工作世界为价值核心的文化世界哲学理论体系。工作世界就是主体化世界,就是主体化人;主体化世界或主体化人的本质是主体化工作世界,主体化工作世界是主体化人的最高世界境界;文化就是主体化,就是工作世界,就是主体化世界。如此,工作世界哲学、主体化人学、世界境界哲学以及文化世界哲学,构成了笔者现实世界哲学研究的四位一体结构,它们互相通融、互相支持。现实世界哲学是元哲学,是现实世界统领的元哲学研究,它可与哲学观统领的元哲学研究互相照看。

现实世界又与梦想世界互相照看、对峙。现实满足不了人的需要,人要改变现实,对现实世界的改变和对理想世界的期望、自信与自觉,就构成了人的梦想世界和梦想活动,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又总是生活在梦想世界中。现实世界孕育和预示着梦想世界,现实哲学孕育和预示着梦想哲学。如此,梦想世界、梦想哲学就构成了笔者现实哲学研究的未来逻辑运行阶段和环节,而世界境界哲学既是现实世界哲学又是具有梦想意蕴的现实境界哲学,它非常逻辑地处在现实哲学和梦想哲学的中间环节。

(五)世界境界哲学概念的内涵

世界境界哲学是对哲学世界境界的历史解构和人的世界境界的现实描述,它不是脱离历史和现实的抽象世界境界研究,也不是无所不包的世界境界研究,而是以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为核心范式。

1.世界境界哲学的概念

这里,世界境界、世界境界哲学并不是先在或先验的概念,而是对整个世界境界哲学研究过后的描述。世界境界哲学以“现实世界主导”为研究的第一原则,而不是在研究之前或之初就有一个先在的哲学观统领。

本研究针对哲学研究和人的现实存在中世界境界概念的缺失所导致的人的世界总体的分裂与存在的单面化状态,特别是针对哲学对工作世界境界研究和人对工作世界境界追寻的缺失问题,提出了世界境界哲学概念。世界境界哲学是关于人的世界境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在不同时代或不同社会境遇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境界,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世界境界。本研究首先通过工作世界历史演进的主体化逻辑考察和哲学世界境界进展的工作世界趋向解析,指出哲学研究的主体化工作世界趋向和转向,进而系统考察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思想,并借鉴许茨的主体间性工作世界境界理论,然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面对当代人的世界存在总体被分裂或自我裂变的沉沦生态,立足当今中国工作世界的实际境遇,探究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意义结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工作世界境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境界哲学。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其核心范式和最高、最根本的世界境界。如此,本世界境界哲学亦可称为工作世界境界哲学或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哲学。

世界境界哲学是关于人的世界境界的理论体系。如前所述,世界境界哲学具有深厚的梦想世界哲学意蕴,在它作为梦想世界境界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直接就是梦想世界哲学,直接就是梦想哲学。世界境界哲学立足中国现实世界境遇,如此,这种梦想世界哲学直接就是中国梦哲学。它诉诸自由、自觉、自主的主体化工作创造,诉诸共创、共享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共同体,这难道不正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吗?中国梦的核心是工作梦,没有工作创造,没有工作世界共同体,没有主体化工作世界,中国梦就会沦为虚妄的幻想,就会真正地成为纯粹形而上学的精神境界。如此,世界境界哲学就在它的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的双重世界境界的意义上获得了梦想哲学特别是中国梦哲学的意味。

世界境界哲学的总体世界境界是主体化生活世界,本质世界境界是主体化工作世界,如此,主体化世界就是其一般世界境界,主体化人就是其人的存在境界。而“主体化人学”认为,主体化世界就是主体化人,主体化人就是人的存在境界。如此,世界境界哲学就通向主体化人学,反之亦然。

世界境界哲学中的“世界”是人的存在意义或世界观意义上的世界,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就是人的世界”中的世界,或“哲学世界化”、“世界哲学化”中的世界,或“以往的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意义上的世界,亦是哲学语境下“生活世界”、“工作世界”、“文化世界”意义上的世界,亦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世界”意义上的世界,亦是“个人世界”、“单位世界”、“社会世界”意义上的世界,即是人的存在总体意义上的世界,既是一个绝对世界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世界的概念,是绝对世界与相对世界意义的统一。这种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即国际世界境界也是哲学或人的世界境界的一个指向,如我们常说的构建和谐世界就是一个国际世界境界。当然,也包括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即我们常说的“全世界”意义上的世界,本研究对国际工作世界境遇和境界的阐述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世界。

哲学的世界境界是哲学为人们确立的存在总体的价值世界样式、目标或梦想,其本质是工作世界境界。它是现实化与理想化的双重世界境界,具有现实世界境界与梦想世界境界的双重意蕴。生活世界是人的总体境界,而工作世界总体化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基础与核心,工作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最高境界,而主体化工作世界又是工作世界的最高境界。如此,生活世界是哲学世界境界的总体境界,工作世界是哲学世界境界的本质境界,而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哲学世界境界的最高、最根本的世界境界。主体化工作世界就是自由、自觉、自主、公平、正义的工作世界总体,其本质是按能力和贡献共同创造、占有和享用工作世界资源和成果的工作世界共同体。哲学世界境界和世界境界哲学具有同一内涵,又有所不同,哲学都有世界境界,但哲学并不都是世界境界哲学。世界境界哲学是哲学世界境界或人的世界境界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人的世界境界是人对世界总体存在的认知、建构和追寻,是人存在的总体和根本境界,即生活世界总体境界和工作世界本质境界,其意识形态就是哲学的世界境界。人的世界境界作为现实存在是理想世界境界的梦想成真,而作为精神理想则是现实世界境界涌现的梦想世界。世界境界总是具有现实与理想、存在与梦想的双重意蕴,人总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和梦想世界两个世界境界之中。

哲学都有世界境界,哲学最终都要为人与社会提供一个世界境界的意义指向和追寻目标,否则哲学就失却了世界观哲学的本意,就不是真正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哲学都要把世界境界问题作为人和哲学的最高问题和价值归宿。如此,世界境界哲学不是某个世界领域的域哲学或部门哲学,而是与世界观哲学同等层次的关于世界总体存在追寻的元哲学,是价值世界总体追寻的元哲学。

2.世界境界哲学的个性

世界境界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既统一又有差异。哲学世界观与世界境界总体上是统一的,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建构什么样的世界境界。现实世界是主客体统一体,是容纳了人的向往、追求、实践的总体世界,是生活化和工作化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如此,现实世界即是人的主体化世界,是人的世界境界。“世界不会满足人,人要改变世界”,世界境界是人或主体改变或造化的世界。如此,哲学世界观就是世界境界。

世界观与世界境界又有差异。其一,世界观是对世界是什么的看法,世界境界是对世界应该是什么或需要是什么的向往和追求。世界观指向世界总体,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境界立足现在和历史,指向未来和潜能。其二,有些哲学世界观与世界境界是不统一的,甚至是分裂的,如笛卡尔的心物分离的二元世界观所导致的“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世界或形而上学世界境界就与他的心物二元世界观或神本论的一元世界观相对峙,费尔巴哈的物质世界观就与他的人本主义的人本世界境界有差异;还有的哲学似乎只有世界观没有世界境界,如马克思所表征的那种只解释世界、不改变世界的哲学,而这种哲学实际上也是有世界境界的,那就是它不想改变的那个世界就是它的世界境界。

无论是统一还是差异,哲学总是要建构一个世界境界,供人们追寻、实践和向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更是探寻人的世界境界的理论体系,或者,与其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如说哲学是世界境界的理论体系,因为世界境界既内涵了世界观前提,又展现和建构了人的价值世界样式、目标和梦想。生活世界总体化现实世界,工作世界又总体化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基础与核心。如此,主体化的工作世界是世界观的价值核心,也是世界境界的价值核心。世界观与世界境界都在工作世界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与其说哲学是世界观,不如说哲学是世界境界;与其说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不如说哲学是世界境界哲学。以往的哲学以及学界的哲学观对哲学内涵的理解,只有世界观概念而没有世界境界概念。而即使世界观概念中内涵了世界境界意蕴——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既是世界观又是世界境界——也有必要把世界境界从世界观中独立和凸显出来。因为基于世界观前提的世界境界是哲学的价值旨归和本蕴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不是强调解释世界的世界观,而是诉诸改变世界的世界境界,如果不凸显世界境界或没有世界境界旨归,就会使哲学沦为“解释哲学”。哲学的本质是世界境界哲学,或者至多可以说传统哲学的本质是世界观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世界境界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但如果只是这样说就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境界本蕴。如此,世界境界哲学足以构成一种超越传统世界观哲学的新哲学,足以冲击学界哲学观对哲学世界观本蕴的单向度理解和规定。

世界境界哲学是多元世界境界哲学的总体。世界境界哲学是由生活世界境界哲学、文化世界境界哲学、工作世界境界哲学等多元世界境界哲学构成的总体。此外,还有世界领域的域世界境界哲学,如人生境界哲学、道德境界哲学、审美境界哲学等。本研究不是研究一般的世界境界,也不是对世界境界的全面研究,更不是某个世界领域的域世界境界哲学,而是重点探究人的最高、最根本的世界境界即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工作世界境界哲学,在此探究中,其他世界境界哲学也可见一斑。

世界境界哲学是现实世界哲学。世界境界哲学是立足当代世界境遇特别是当今中国工作世界实际,探究人的现实世界境界的意义结构,而非专门解释、解构经典哲学或哲学文本的世界境界理论,是现实世界主导的现实哲学研究,而非某种哲学观或哲学结构统领的理论哲学或思辨哲学研究。它也探寻经典哲学和哲学史的世界境界思想,但仅将此作为现实世界境界研究的理论导向和思想借鉴。

世界境界哲学是世界总体和根本的哲学,是元哲学或元世界境界哲学。世界境界哲学不是部门哲学,而是元哲学、基础性哲学,它是研究世界境界并为人们提供总体和根本的世界境界的理论体系,它为价值伦理哲学和科学文化提供世界境界基础,即主体化工作世界基础和核心价值取向,如此,它是与世界观同等层次的元问题哲学或基础哲学。哲学世界观是为世界境界服务的,离开世界境界,哲学世界观就失去了意义。如前所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境界追求,从而有不同的世界境界哲学。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主导的当代人的世界境界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境界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境界哲学作为元哲学也是立足于一定时代和社会境遇的元哲学,而不是那种脱离现实世界的抽象思辨元哲学,即它是关于现实世界境界的元哲学,是现实世界主导的元哲学研究,而非先在的哲学观或哲学结构统领的先验的元哲学研究。研究现实世界的哲学才是元哲学,所有关于什么是哲学的哲学观元哲学都是从现实世界哲学中归结和探寻出来的,都是在研究现实世界的过程中表明或无意流露的。现实世界哲学是第一,哲学观是第二,有现实世界哲学才有哲学观。所谓“元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基本原理”的哲学,不应该是实际上也不是“哲学基本原理”的“原”,而是“元哲学”的“元”,这个“元”就是元初、第一的意思,“元哲学”就是哲学或哲学研究的第一统领者或主导者,就是现实世界哲学。这一点在后面的理论意义部分还要进一步阐述。把“元哲学”理解、界定为“原理”里的哲学即“原哲学”应该是学界长期以来的误读、误解。有时我们可以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元哲学”,这是相对“部门哲学”或“域哲学”而言的“元哲学”,但这个“元哲学”并不是元哲学的本义。哲学的最初也不是研究哲学是什么,而是探究世界是什么,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哲学观只是研究过后的反思。研究现实世界是什么的哲学才是元哲学,亦即世界观和世界境界观才是元哲学。

从当下哲学研究的世界境界趋向看,哲学越来越具有世界境界哲学的意蕴或越来越趋向世界境界哲学。从总体的世界境界看,现实世界哲学、生活世界哲学、工作世界哲学、文化世界哲学等这些哲学越来越具有世界境界。从世界境界领域看,管理哲学是研究管理世界,而不仅仅是管理自身,否则就不是管理哲学而是管理学,同样,教育哲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制度哲学等,都是关于教育世界、技术世界、道德世界、政治世界的哲学,即从世界总体上研究教育、技术、道德、政治的哲学,否则就不是哲学,而是教育学、技术学、道德伦理学、政治学等具体学科。哲学越来越具有世界境界,哲学越来越具有多重世界境界,哲学的世界境界越来越开阔、绵延和深入。哲学的部门哲学或域哲学的世界境界研究几乎已经覆盖了各个现实的或重要的存在域,这就产生了哲学的域世界境界向哲学的总体世界境界升华的理论需求和现实需要。即要有一个研究一般的或总体的元世界境界哲学。当然,这种一般的世界境界哲学是立足于时代或社会境遇的元世界境界哲学,而不是那种脱离时代和社会境遇的抽象研究什么是世界境界、怎样追求世界境界的概念思辨性的世界境界哲学。本世界境界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主导的当代人的世界境界哲学,或者进一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境界哲学。当下学界提出哲学研究要有世界向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也要有世界向度,但主要是指哲学研究的社会世界向度,而不是存在总体的世界,还缺少世界观层面上的世界境界意义。

世界境界哲学具有现实世界和梦想世界双重世界境界意蕴,是现实世界哲学也是梦想世界的梦想哲学。境界是现实存在也是理想或梦想状态。人的世界境界作为现实存在是理想世界境界的梦想成真,而作为精神理想则是现实世界境界涌现的梦想世界。世界境界哲学具有深厚的梦想世界哲学意蕴,在它作为梦想世界境界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直接就是梦想世界哲学,直接就是梦想哲学,亦是中国梦语境下的梦想哲学。

世界境界哲学是总体和根本的生存方法论。世界境界哲学为人提供世界总体存在目标和本质方向以及核心价值取向和伦理原则,即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其总体方法就是工作世界总体性方法,其根本方法或根本价值取向就是工作世界共同体方法和价值取向。这不同于提供一般方法的方法论哲学,也不同于研究具体方法的各种方法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