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境界哲学:中国梦的世界境界及其实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哲学世界境界的工作世界趋向

现代哲学把人归于精神,把主客体化世界归于精神主客体化世界,消解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必然造成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分裂与对抗,必然把人置于异化人的境地。现代主客体化哲学的总体是对异化世界的批判理论,并从这种批判中在意识的基础上建构起各种形形色色的主客体化世界境界。而当代主体间性哲学则发生了从异化世界论或主客体化世界境界向主体间性世界境界的转向,这是哲学世界境界的进一步延展和升华。哲学世界境界演进的整个历史逻辑就是:古代哲学的客体化世界境界→近代哲学的主体化世界境界(第一次哲学和哲学世界境界的转向)→现代哲学的主客体化世界境界(第二次哲学和哲学世界境界的转向)→当代哲学的主体间性世界境界(第三次哲学和哲学世界境界的转向)。本章主要考察了三个环节,马克思和当代哲学的主体化世界境界思想留待第二、三章进一步系统地考察。附带说明一下,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是现代哲学主客体化世界境界的科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转向,从现代哲学文化就开始了,且被马克思哲学奠定了基础。受此影响,当代主体间性哲学或生活世界哲学的转向无不显露或隐含着工作世界转向,现象学社会学家许茨无疑是当代主体化工作世界哲学文化转向的重要的显露者和西方哲学意识形态的先驱。要真正实现哲学的工作世界境界或工作世界哲学文化的转向,则靠当今学界的共同努力,而这个转向一旦形成或实现,则将构成哲学文化和哲学世界境界研究的第四次转向。整个哲学演进的历史是一部哲学世界境界演进的历史,整个哲学世界境界演进的历史是一部主体化世界境界演进的历史。一种主体化意味着一种客体化,一种客体化也意味着一种主体化。没有绝对的主体化与客体化。主体化与客体化的对抗和冲突总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主体化是对客体化的消解,客体化是对主体化的破坏。无论是消解还是破坏,主体化的建构与创造、主体化的生活与工作是永恒的价值意义和哲学世界境界研究的趋向。

古代哲学世界观主要是一种客体本体论,古代哲学的世界境界主要是一种客体化世界境界。它把世界看成本体生成的世界。这种客体本体或者是以主体之外的自然物质的样式存在,或者是以主体之外的神性精神面目展现。物质本体论者循着自然元素的召唤,因本体而生,随本体而去。泰勒斯将世界还原为永生的水,并在仰望天空时坠入本体的水;赫拉克利特把世界解构为一团熊熊的火,并归隐山林之火;中国的“五行说”把世界归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老子追寻自然之道行于大野,庄子尊意化之法化为蝴蝶、鲲鹏和鱼,游历于五行之中;而精神本体论者柏拉图则循着神灵的启示或灵魂的牵引把世界圣化为天国的理念。“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柏拉图挚爱着理性、理念生活,钟情于精神恋人的本体。富与贫、爱与憎、笑与悲……现实生活世界的一切,在“元素论”那里,或者融入水流,或者焚为火花,或化为泥土。如果说这些现实生活在“元素论”那里还能与元素碰撞或融合出一些自然的美,在柏拉图“理念论”那里,则沦为理念的影子或摹本,成为虚幻或假象。这种本体论或客体化哲学并不是一无是处,千百年来,这些客体本体论者或追寻客体化世界境界的存在者,或者因为崇尚自然而为人们所传诵,或者因为追寻精神的“理想国”而为人们所推崇。但是,他们由于对本体的迷恋而丢失了主体化的生活世界,他们都极力想把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不一样的世界还原为一个同样的本体。过着平民生活、热爱教育和德性并体验过战争的生与死的苏格拉底显然比其他哲学家拥有更多的生活,懂得更多的人性,“认识你自己”的主体化思维,使他逻辑上成为一个从古代本体论世界观向近代主体论世界观、从古代客体化世界境界向近代主体化世界境界转向的转向者。而古代本体论者那么热爱自己之外的事物本体,这种过度的“无主体”精神就成了近代哲学世界观和主体化世界境界的生成契机。

近代哲学作为资产阶级的价值利益诉求和对中古神性中心论的反叛,主要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中心论或追求主体化世界境界的主体化哲学,同时交织着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不同样式。仅仅把近代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归结为同古代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同类的本体论思维,似乎没有把握近代哲学世界观、世界境界的基本精神和对古代哲学世界观、世界境界的超越性。比如培根就是一个实体本体论者,但他对主体意义和价值的关注、对主体依靠科学技术改造、控制甚至奴役自然本体或实体的自豪和崇尚,远远胜于对煤矿、铁矿、金矿这些自然本体的怜惜与关爱,或者说他爱这些本体是为了爱主体,是为了把本体变成主体可以任意用鞭子驱使的奴仆。在培根的实体本体论里,本体那种在古代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里既是本体又是中心的优越性已不复存在了,本体只剩下本体的“始基”意义,它将其原有的中心意义让位给主体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制造本体论与中心论的对立、客体与主体或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实际上是从培根开始的,笛卡尔只是以更为直接和明确的方式表达了这种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和世界境界。而笛卡尔的上帝本体、康德的“绝对命令”本体以至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本体,也都丧失了古代本体生成万物、支配万物的丰富意义和优越性,这些本体几乎只是作为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的一种逻辑形式或逻辑前提,只是对于一个思想者不得不保持它的逻辑上的优先性。它们的生成与创造本性,它们在世界的中心地位,统统让位给了诸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我思”主体、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的“理性”主体以及黑格尔的“神或绝对精神在大地上行进”的“国家理性”主体。只有少数哲学世界观本体论还遵循着古代本体论的较为完整的意义,如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感觉,费希特“自我设定非我”的自我意识,就既是本体又是中心。但这种自我意识本体论是以绝对否定客体或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因此,这种自我意识只能成为自我的意识,亦即自我意识作为本体只是自己的本体,这种不能生成客体、客观的本体也就不具有本体的意义了,但它还不失为一个中心,即整个意识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尽管抽象地看,意识以意识为中心,还是一种没有边缘陪衬的中心,但具体地看,自我意识作为世界意识的中心就成了有边缘陪衬的中心,这种中心论甚至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自我中心论的现代文化体系。此外,费尔巴哈哲学的世界观和世界境界是经典的物质本体论境界,但他不愿意称自己的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为唯物主义,而更愿意用人本主义这个归属,这是他不愿意做一个本体论者而更愿意做一个主体论者、做一个主体中心论者的表征,即费尔巴哈同培根一样,循着物质本体论的方向,也把主体“中心”从本体中分离出来了;而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则从精神本体论出发,把主体中心从本体中分离开来。由此可见,本体意义或本体论思维与本体论的世界境界在近代就遭遇到被怀疑、消解、悬置的命运。可以说,现当代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较为彻底地消解和悬置了本体论思维和本体境界,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近代主体中心论用主体中心意义对本体意义进行覆盖。

近代哲学世界观的主体中心论思维,突出了主体和人的中心地位,同古代本体论把人消解到物质、神灵、理念、精神等本体中去的思维相比,不失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的进步,但是这种主体中心论也导致了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存在现实,使生活世界总体性出现多重分裂,如阶级与阶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激烈对抗和过度争斗;同时,人是现实生活世界的人,由于这些感性、理性、经验以及道德国家主体的精神性和单面性,主体中心论的主体和主体化世界境界也因为不具有生活世界的总体性而成为抽象的主体和主体化世界境界。如果说本体论的主要缺陷是把主体归结为本体消解生活世界的意义,那么中心论的主要缺陷则是把现实生活的主体归结为抽象的或精神性主体,并把这个主体视为生活世界的中心,从而也消解了生活世界的现实性意义和总体性意义。这样,从主体中心论走向生活世界总体论就成为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黑格尔极力用绝对精神和辩证法把自然、社会和历史粘贴成一个世界的总体,并试图用这个总体论去消融本体论和中心论的缺陷。但这个总体不具有主体化生活世界的现实性、总体性,不过是一种抽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而已,最后成为统一化的没有历史性的国家主体的总体,这就是黑格尔自由理性的最后回归,即回归到国家理性这个主体,同时也是本体中心。所以,黑格尔的哲学世界观和世界境界具有本体论、中心论和总体论三种思维倾向。从这个意义上看,后现代的去本质(本体)化、去主体化、去中心化、去总体化全部适用于反对黑格尔哲学。

现代哲学的世界境界以作为主客体统一的表象世界或意识层面上的主客体化世界,扬弃了古代和近代哲学的主客分离甚至对立的二元分裂思维方式和世界境界,其实质是用主客统一的总体论世界境界消解和代替主客分离的本体论或中心论世界境界,但这种消解和代替主要是在经验或理性、自我意识或国家意识、理性精神与非理性精神等精神意识的层面上实现的,也就是说,这种主客统一的总体论或主客体化世界境界,这些“表象世界”、“意志世界”、“权力意志”、“潜意识”、“生命冲动”以及“存在”、“此在”与“亲在”的世界,还都由于远离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显得缺乏世界存在的总体性,并由此陷入主观、抽象、孤寂、沉沦甚至荒谬。如此,当代哲学的世界境界都竭力赋予这种主客统一的总体以现实生活世界特别是日常生活世界的总体意义,到此为止,主客体分离的本体论和中心论思维的世界境界,才至少在意识哲学的形式上被淹没在生活世界总体境界之中了,如此,主客体统一的意识化世界总体也由于找到了生活世界这个现实的总体而被消解在生活世界的概念和话题中了,而逻辑实证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现象学的“悬置法”无疑是消解主客体分离的本体论和主客体统一的总体论的经典方法。他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描述,发现了生活世界的总体意义、主体间性结构和意向性存在本质。如此,当代哲学的世界境界又发生了从现代主客体统一的较为抽象的意识主客体化世界境界向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境界的转向,这个转向的实质是从主客体统一的抽象总体向现实生活世界总体的转向。现代哲学主客体化世界境界的转向是用总体论代替近代的本体论,当代哲学世界境界的转向则是用一种新的更为现实和亲在的总体论消解和代替现代哲学意识主体化世界境界的抽象以及先验主客体统一的总体论。当然,这些当代生活世界总体论境界由于建立在意识哲学的基础上,依然带有浓厚的非世俗性和乌托邦色彩,但它毕竟在意识哲学的层面抵达了生活世界的总体意义和存在境界、结构特别是主体间性关系本质,这对于对抗、反抗和消解现代哲学文化的自我中心价值体系和世界境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现象学社会学家许茨则从生活世界总体性出发,进一步描述和探究了作为生活世界基础和核心的工作世界总体性、主体间性结构和意向性本质,这就使现实世界的总体性或总体世界的现实性更加明朗和开阔起来,使主体化世界更加显现出工作世界的亲善、力量和实有的存在性。如此,笔者在第三章特别考察和解构了许茨现象学哲学的主体间性工作世界境界,即许茨现象学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体系和结构。许茨是受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影响才使他的现象学有了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实有性灵光。

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扬弃了本体论和中心论的世界境界,也扬弃了黑格尔的理性观念总体性方法,建构了工作世界总体观和总体境界,它坚持物质本体但不是物质本体论,主张主体中心但不是主体中心论。有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一种总体论,确实是一种真知灼见,但其实践总体论或历史总体论的归结仍不具有工作世界实有的总体性,这使马克思哲学的总体论世界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总体的光辉和意义。而现当代哲学生活世界境界的转向,不是缺少世界观的总体性,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意识总体性或个体总体性的单面性。从这个意义上,本研究在第二章用一章的篇幅专门探讨了马克思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主体化工作世界境界的解构与建构。

哲学世界境界进展的趋向是主体化工作世界,当今,哲学要研究工作世界,哲学要走向工作世界,就要把哲学建立在工作世界的基础上,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其最高价值取向和世界境界。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更是世界境界哲学,世界观趋向世界境界,世界境界是世界观的价值归宿。哲学走向工作世界就是走向人的最高世界境界,就是走向世界境界哲学。


[1] 处女座:《穿越者之诗——从故乡到异乡》,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第7~8页。

[2] 处女座:《穿越者之诗——从故乡到异乡》,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第3~4页。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第168页。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第138页。

[5]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27~28页。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27、230、28页。

[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27、230、28页。

[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27、230、28页。

[9] 〔美〕考夫曼:《存在主义》,陈鼓应、孟祥森、刘崎译,商务印书馆,1963,第337页。

[10]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