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一)建构实在论与研究视角
1.建构实在论与研究视角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心理学教授黄光国[65]从哲学反思[66]的高度认为,作为科学哲学最新发展的“建构实在论”[67](Constructive Realism)是“非西方学术研究工作者发展本土科学的一个新起点”。[68]按照建构实在论的观点,我们只能理解我们自己思维所“建构”的东西,即“建构之实在”(Constructed Reality),而非“真实”(Actuality)或者“实在自身”(Wirklichkeit)。“建构之实在”主要是由文化群体建构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和科学家所建构的“微世界”(Microworld)所组成。“生活世界”是学者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越现象学》中最先提出的,是指一种原始自明性的世界,是一切事物都自明地呈现出来的世界。“微世界”是指,在某一个科学领域中工作的学者,以其语言、规则及理论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微世界”是负载理论的(Theory-laden)。因此,科学家建构“微世界”,他们得到的永远是“建构之实在”,而不等于“实在本身”。[69]
研究者不同的学科背景、知识储备、思维习惯、选择的特定研究工具等,都将导致其研究行为遵循一个特定的“研究视角”。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实在自身”之上建构的“建构之实在”的形式和内容。因此,“研究视角”决定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建构之实在”,因而有了该“研究视角”下的不同研究结论。也正是这样,对于同一个“实在自身”,不同学者才有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我们人类的认识也才能不断进步。
2.建构实在论范式的产业集群研究
产业集群既是一个胡塞尔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也是一个建构实在论意义上的“微世界”。学者们通过“研究”得到的关于产业集群的认识,只是基于特定研究“视角”而建构的产业集群“微世界”。但是,正由于产业集群的“微世界”依赖研究者的特定研究“视角”而存在和成立,使得任何关于产业集群(演化)的研究存在争议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因此,可以这样推论,如果一个关于产业集群(演化)的理论被学者广泛接受,不是因为这个理论揭示了产业集群的“绝对真理”,寻找到了产业集群的“终极解释”,而是因为这个理论描绘的“微世界”与大多数学者描述的“微世界”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大家表示认同。
(二)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的视角
1.国内学者在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中的视角
国内学者在研究产业集群微观演化时,采用的主要研究视角包括:经济学视角(包括交易费用视角[70]、分工演化视角[71]、创新与学习视角[72]、价值链视角[73]等)、管理学视角(竞争力视角[74])、系统演化视角(包括自组织演化视角[75]、复杂系统演化视角[76]等)、生态群落视角[77]、新经济社会学视角(包括社会资本视角、嵌入视角、网络视角[78]等),等等。
这些研究视角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产业集群内在发展规律的不同方面。但是,也正是由于学者们研究视角的选择,导致了研究结论必然只能反映产业集群演化规律的部分,而非全部。另外,这些针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研究视角,也必然导致研究结论的偏激,甚至导致不同学者的结论之间相互矛盾。因此,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中的“瞎子摸象”状况,使得在产业集群微观演化规律认识上长期存在激烈争论是必然的,甚至在未来的很长时期内仍然会存在。
2.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的发展心理学视角
(1)演化方法论
演化经济学家杰弗里·M.霍奇逊认为,现在到了“经济学从力学隐喻到生物学隐喻”[79]的时候了,“在复杂系统的分析中有必要更加自觉和公开地使用隐喻”[80],因为“真实世界的经济现象与生物有机体和生物过程的共性,要比其与弹子球和星球的力学世界的共性丰富得多”[81]。
如果从研究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的“工具性”需要出发,借助于生物体发展演化研究的“隐喻”——研究视角——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人本身就是一个发展演化的生命体,因此研究个体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发生与发展的发展心理学,是可以作为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隐喻”的学科的。
(2)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的发展心理学视角
·发展心理学视角
本研究将以发展心理学视角开展对产业集群的微观演化研究,以期从该视角的“建构之实在”中揭示出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的另一个“图景”,并希望该“图景”能部分弥补因“视角电筒”而导致的部分理论“死角”。不过,建构实在论也揭示出,发展心理学视角的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也必然是一个相对非常“偏激”的视角。因而,在这个视角下开展的本研究,既不可能是“理论的终结”,也不可能是“理论的开创”,它仅仅代表研究者的一种观点和看法,代表研究者对特定问题的一种探索性“补充”。正如霍奇逊所说:“要承认不可能存在完美的、终极的解释,我们总要面对一个各种理论彼此竞争的多元化格局。”[82]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83]。发展心理学中的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受孕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用“系统”来描述“变化”,指的是变化是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短暂的变化不包括在内。[84]因此,发展心理学特别强调个体心理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变化。
发展心理学中存在三大争论问题[85]:天性与教养;主动与被动;连续性与阶段性。“天性与教养”问题是关于先天因素和环境影响在人的发展中哪个更重要的争论,它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个体的发展是先天遗传决定的;个体的发展是后天环境塑造的。该争论的折中观点是:遗传和环境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主动与被动”问题是关于个体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还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的争论,也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个体的发展是自我积极完成的;个体的发展是个体消极接受环境影响完成的。该争论的折中观点是:个体在发展中既是主动的,又受到环境的影响。“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是关于个体的发展变化是连续的量变过程还是不连续的质变过程的争论,也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个体的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突然的变化;个体的发展道路由一系列突发性变化组成,呈现阶段性发展。
(三)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的视角
1.研究视角现状
关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目前尚无可以参照的研究视角理论,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研究方法。徐康宁在《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86]一书的第三章“产业集群的历史考察”中,虽然有产业集群宏观演化分析的“影子”,但是这一部分的研究选择了马歇尔研究“地方性工业”的方法——描述方法,因而基本不具有借鉴意义。不过,徐康宁研究产业集群的历史取向对本研究还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因此,本书关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研究只能算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初步探索,而不敢轻言“做出了重大理论突破,并根本解决了问题”,甚至也可能出现“虽然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
2.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的“历史”视角
产业集群宏观演化是一个存在许多待研究问题的新领域。因此,无论选择什么视角都将只能覆盖一部分内容,而遗漏掉其余的绝大部分内容。但是,对产业集群宏观演化进行研究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产业集群这种经济形态在人类社会中是如何起源和变迁的。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回答,将无法开展后续研究。
因此,在篇幅限制的条件下,本研究只将这个基本问题作为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的对象,而将其他问题暂时略去,留待以后研究。针对产业集群的起源和变迁,本书将以历史视角,采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并寄希望于从“历史”这个特定视角,揭示出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一部分规律。
3.“历史”视角的局限性
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研究工具的选择虽然使特定研究工作变得“便捷”,但是也已经先天注定了研究结论的片面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87]因此,研究者对研究工具的选择,实质上就选择了研究者对客体(研究对象)进行作用的基本内容——“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从而,研究结论会因为“工具”而带来片面性。
历史视角的选择,将对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表现为“视角”突出了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的主题,使得整个研究是收敛性的,并可能得到确定的结论,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负面的影响表现为“视角”将成为“理论剃刀”,会自觉忽略许多影响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的因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和结论具有天然的片面性,并可能使得到的结论不具有普遍的解释能力。但是,人类追求确定性答案的取向,使得这种选择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的。
二 研究线路
(一)研究切入点选择
针对产业集群研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本研究将产业集群概念研究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产业集群现象和概念的深入剖析,分离出产业集群概念的二重理解,从而建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的两维视野:一是“个体”水平的产业集群微观演化研究;二是“类”水平的产业集群宏观演化研究。[88]
对于产业集群微观演化,适合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指导下展开研究,并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工具。对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适合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指导下展开研究,并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工具。
(二)研究路线的设计
产业集群概念的二重理解,是本研究的枢纽。以此为基础,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四大重要部分:一是产业集群的微观演化研究,探索“个体”产业集群演化的内在规律;二是产业集群的宏观演化研究,探索“类”产业集群演化的内在规律;三是产业集群微观演化与宏观演化的相互影响;四是国家产业集群政策与产业集群演化规律的匹配。
在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设计了专门的研究路线,如图1-2所示。
图1-2 产业集群演化研究路线
三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论
方法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总结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和发展世界的经验,探讨各种方法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出关于方法的规律性的知识。科学方法论提供给我们的是一般性的方法论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方法本身。[89]
1.唯物史观与辩证法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至关重要。程恩富和胡乐明认为,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90],在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中起着总的指导作用[91]。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人类历史现象,必然表现出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产业集群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出这种客观规律性,以便人类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生活质量改进和生产效率提高服务。产业集群客观规律中最重要的规律是产业集群演化规律,具体表现为产业集群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化规律和空间维度上的演化规律。
认识产业集群的客观规律,需要借助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产业集群现象是由诸多经济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并且它们在对立中实现相互统一。对立统一规律将指导本书开展以下几方面研究工作: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产业集群构成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主要矛盾、产业集群微观演化中的进化因素和退化因素的划分,等等。
产业集群在演化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当产业聚集到一定“量”时,产业集群才会实现“质”的转变,达到新的发展阶段。质量互变规律将指导本书开展以下几方面研究工作:产业集群演化的阶段划分、产业集群各阶段的“量变”特征、产业集群阶段转化的临界点、产业集群各阶段的“质变”过程和机理,等等。
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一定程度,就会被其中的对立因素所否定,这种因素再继续发展下去,又将被与其对立的新因素所否定,使产业集群达到一种新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将指导本书开展以下几方面研究工作:产业集群每一个阶段的否定因素是什么、产业集群否定因素的对立面如何发展演化、产业集群如何在否定之否定下实现螺旋上升,等等。
2.系统论
许国安院士认为,凡是用系统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亦即把对象当作系统认识和处理的方法,不管是理论的或经验的,定性的或定量的,数学的或非数学的,精确的或近似的,都叫作系统方法。[92]用之于系统研究,就是强调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的结合,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的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的结合,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的结合,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的结合,静力学描述与动力学描述的结合,理论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结合,精确方法与近似方法的结合,等等。[93]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和具有地域属性的经济组织,具有系统的诸多属性。因此,在研究产业集群演化时,本研究坚持用系统论的思想指导整个研究过程。在本研究中,将在以下方面体现系统论的思想:一是运用系统论思想分析产业集群的组织属性,建立适合于本研究的产业集群微观结构——CE(自身特点与环境)模型;二是运用系统论思想,建立适用于产业集群微观演化分析的ED(进化与退化)模型;三是运用系统论思想,建立适用于产业集群宏观演化分析的TDRI(技术、需求、资源与制度)模型。
(二)主要研究方法
1.科学抽象法
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是不足以完全把握外部复杂经济现象的所有属性的。因此,研究者“只能通过研究把握客体的主要方面,然后提出抽象的模型或概念”[94]。相对于自然科学家而言,社会科学家不能让社会现象重复出现,也不能对社会因素进行有控制的取舍以纯化研究背景。因此,社会科学家更依赖科学抽象来认识社会现象。[95]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写道:“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96]程恩富和胡乐明认为,马克思提到的“抽象力”,既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共同特征。[97]
2.模型方法
科学模型是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诸如关于客体的某种结构(整体的或部分的)、功能、属性、关系、过程等。通过对这种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质或规律。这种借助模型来获取关于客体的认识的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模型方法。构造模型是为了研究原型,客观性、有效性是对模型的首要要求,反映原型本质特征的一切信息必须在模型中表现出来。模型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一个框架,能够恰当地整理和组织观察数据、资料、信息,对原型系统的行为特性和运行演化规律做出解释。[98]
3.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逻辑的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推理法,即按照思想逻辑的进程,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联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进程。历史的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99]
经济学研究中,逻辑的分析并不能完全取代历史的研究,逻辑的方法必须以历史的方法为基础。逻辑上在先的东西在历史上不一定都有一个先行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先行的东西在逻辑上也不一定都构成进一步发展的基础。[100]逻辑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历史的方法,是一种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对历史发展起干扰作用的偶然因素的方法。[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