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鸦片战争前后澳门经济的持续衰落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多个口岸,特别是香港的开埠,对澳门经济打击巨大。香港除了拥有比澳门更加优良的港口条件外,更重要的是,香港实行了比澳门更加优惠的国际贸易政策。1841年2月1日,英军占领香港岛后发布的第一个布告便提出,凡属华商与中国船舶来港贸易,一律特许免纳任何费用赋税。同年6月7日,港英当局正式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允许外国货物自由进出,一般不征收关税。香港开埠及其实行的经济政策,致使澳门作为转口贸易的口岸优势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澳门的传统经济模式——对外贸易的衰落,“迨英夷得香港,以澳门海有横沙,巨舶往来,非潮不便,凡外夷通商之船,遂弃澳门,聚香港,澳门因而廛市萧条”[1]。
香港开埠伊始,便有大批澳门土生葡人赴港,1848年,其人数为321人,仅次于英国人。至1879年,已达2263人,略多于英国人,约占欧籍人口的38%,其中55%于香港出生,41%来自澳门[2]。1845年,“澳门居民兴起了向香港(就业易、待遇高)和上海的移民热。同时亦有小规模的人向其他地方,如中国南部和日本迁移”[3]。由于商业不景气,“行商最终和澳门的其他外国公司一样,迁到了香港,随即靠这些商行生活的店主和劳工也都撤出了澳门。香港的行商终于有了起色,代价是牺牲了澳门的命根子”[4]。怡和、仁记、于仁、沙逊、颠地等洋行先后离澳迁港,大量的华商和土生葡人家族也纷纷离开,香港的买办几乎都来自澳门。由于人口及商业迁移,澳门几成空城。“……葡国既无商船来往,澳门别无地利可图,市面萧条,人情焕散,其坐困情形,可立而待。”[5]可见,澳门经济的持续衰落,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澳门经济的衰落,是由其经济的特殊性决定的,这就是过分依赖国际贸易及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当国际贸易和清政府的贸易政策发生变化时,澳门的经济状况就会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