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俄区域“伞”型经贸合作的新模式
(一)什么是中俄区域“伞”型合作新模式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的“伞”型新模式随着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宽、合作层次的不断深入、合作途径的不断增加,打破了原有合作模式的束缚,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俄罗斯东部地区是指俄罗斯的亚洲地区,新模式是指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应该大力开展技术贸易,并以此为先导推动双方的产业合作,从而形成凝聚中俄区域互动发展的合力,达到最佳资源配置的合作效果,并以此为中心向东北亚区域辐射,形成联动效应,确立中俄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与主导地位。从俄罗斯的行政地理划分上来看,俄罗斯东部地区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约占俄罗斯领土总面积的2/3。
1.“伞”型模式的具体形态
新模式的形态是指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力开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优势,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支撑点和产业合作的凝聚点,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增长极的区域效应呈现“伞”型。区域效应体现在利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位于东北亚腹部的区位优势,以双方产业合作的合力优势为伞柄,利用回波效应的作用,促进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并以此为制高点向整个东北亚地区辐射,通过伞骨——能源、科技、资金、物流、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将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联结起来,形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伞”型模式(如图1-1所示)。
图1-1 中俄区域合作“伞”型模式
2.“伞”型模式的具体内容
新模式的内容是把发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作为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合作战略升级的突破口,把扩大贸易合作与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首先,大力开展技术含量高的资源加工业、以深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高科技为引领的新兴产业,以及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业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以产业合作为龙头带动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与高层次、规范化的国际规则接轨。
其次,明确中俄区域合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突破国界的经济增长极,表现为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这是在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探索。其重点是要改变以国界划分经济主体的习惯方法,以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方式对中俄边境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达到中俄区域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中俄地方国际产业集群的特征是资源技术互补型、高新技术主导型、专业人才共享型、经济效益双赢型,是推动中俄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必然趋势。
最后,确立中俄区域合作形成合力的领域,并成为东北亚各国参与区域合作的主要方向。凭借跨国大项目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独特的资源优势,凝聚东北亚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3.“伞”型模式的理论意义
构建新模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中俄两国区域经贸的合作与发展,重新确立中俄两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打破了国际区域合作以整个国家为单位的经验和理论。新模式的实质是促进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目标在区域层次上的率先实现。因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长期存在,这决定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一些国家基于区域自身优势条件或者迫于外部经济、政治和安全因素的压力,利益共同点比较多,有可能首先在区域层次上建立一体化组织[1]。在以往的相关理论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或区域一体化,都是以整个国家为主体,而新模式则是以两个国家的部分地区为主体与其他国家合作,这种合作形式目前在理论上还无人进行探讨。
第二,打破了国际区域集团的主导国是发达国家的理念。目前世界上所形成的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本上是以市场经济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并据此提出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六种形式,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放性、排他性、广泛性、竞争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2]。这就决定了在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中,有相应的经济合作规则和政策,形成不同程度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和贸易扩大效应。而新模式是指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通过合作而形成区域主导力量,并以此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日益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创造新国际区域合作形式下的效应最大化。
第三,利用地方国际化的后发优势推动区域集团形成。“伞”型新模式所推动的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核心是以中俄合作的后发优势来支撑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从而确立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以产业集群的方式,成为东北亚经济发展的中心。
4.“伞”型模式的实践意义
新模式的实践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推动中俄两国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提高中俄两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二是东北地区的振兴离不开俄罗斯,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也离不开中国,经济互补和共同发展是中俄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新模式为双方顺利实施地区经济振兴战略提供新的思路;三是改变双方区域合作以货物贸易为主的现状,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全方位合作,实现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四是整顿中俄边贸秩序,在俄罗斯加入WTO之后,规范历史上形成的民间认可的贸易形式,尽快转变贸易方式,使中俄贸易方式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
(二)“伞”型合作模式的内涵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重现老工业基地的辉煌。毫无疑问,这也是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提出的基本出发点和它的内涵所在。
1.“伞”型模式提出互动发展
互动性是指在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以互补性为基础,双方的合作内容、方式、机制更为紧密地协同和联动,双方相互理解和支持,在共同的需求和利益中实现经济互相促进和缠绕着向前发展。互动性更强调人的互动,包括人才的培养、文化的认同、信任的构建、和谐的培育、自律性和责任心的增强。经贸投资合作阶段的最大制约因素将是人才和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只能采用互动的方式解决,提高互动性是推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战略升级的根本保证。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开发俄罗斯东部地区战略的同步实施,为这两个毗邻地区经济的互动和经济合作的互动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将推动中俄双方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伞”型模式重视共生发展
目前,中俄两国都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两国间互依性合作要素必将越来越多,其中有些要素是其他合作伙伴难以替代,甚至无法取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经济发展的互依性更加明显,互依性要素必然导致共生性发展。共生性合作不仅要考虑从对方“获取”互补性要素,同时在合作时还要考虑对方发展的需要,把共同发展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双方合作的出发点、基点和目标,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因此,共生性合作更能体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与真谛。共生发展合作是中俄两国战略利益的汇合点,两国共生发展的战略利益对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有包容性,或者说两国共生发展合作的战略利益并不排斥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加快共生发展合作,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中俄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
3.“伞”型模式强调和谐发展
中俄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十余年来,中俄经济的稳步增长,为“伞”型模式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俄区域进一步和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表1-1和表1-2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俄罗斯的经济,除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年份外,正常年份的经济增长在世界各国中也名列前茅。
表1-1 2001~2012年俄罗斯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表1-2 2001~2012年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从表1-1和表1-2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两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中俄两国都已经走上崛起的道路。制定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协调国内经济均衡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已经成为中俄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中俄两国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东北振兴和东部开发战略。正是在新的形势下,“伞”型合作模式凝聚了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共同点,在互动发展和共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双赢。这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分散两国经济发展风险的战术选择,更是两国成功实现崛起的战略需要。
(三)“伞”型合作模式的新理念
1.以技术贸易为先导
新模式提出通过开展以技术贸易为先导的产业合作来促进中俄合作区域的经济振兴。中国东北三省通过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技术贸易,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技术,争夺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通过技术领先创造新的投资机会,发展新产业,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与原有的自然资源产业比较优势有所不同,未来技术产业必须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新技术往往会成为建立国际性重要新产业的基础。通过发展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提升产业素质,从而提升比较优势,打破多年来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局面,促使双方的合作朝更高层次的技术贸易和产业合作方向发展,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2.以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为路径
新模式提出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多个产业合作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命题。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科技产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等,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浙江嵊州的领带集群、海宁的皮装集群等都是成功的例子。本模式的命题是在已有的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突破地域,以中俄两国部分地区产业的共同发展来形成新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这一命题的提出源自跨边境地区产业集群的宏观背景,来源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而它的微观动力则基于发挥资源互补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加快实现国际地方间的多种产业链的合作,促进双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3.以“伞”柄的合力为支撑
“伞”型新模式提出了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为伞柄,并以此为支点向周边辐射的合作方式。目前,东北亚各国及学界对合作模式尚未有成型的概念和理论。韩国首先提出了“东北亚中心国家”的概念,建设以仁川为中心的东北亚物流中心[3];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北亚区域“雁”型合作模式[4];俄罗斯制定了“新东方政策”,通过东部地区的开发,扩大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和作用;2003年,中国提出东北振兴战略,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伞”型模式的出发点和支撑点正是通过扩大对俄罗斯的开放,强化中俄跨国的区域产业合作,目的是在新模式的框架下,激活中俄区域技术、经济合作的潜力,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俄罗斯东部地区大开发的提出和《地区合作规划》的签订,已经初步说明双方产业合作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区域效应具体表现为促进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深层次合作,形成东北亚区域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而这一区域效应的实现,将改变东北亚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传统合作模式,形成以中俄伞柄为支撑的、辐射整个东北亚的新区域合作模式。
4.以互动互利发展为引力
新模式提出在互补基础上的互动合作是实现中俄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发展观。中俄区域合作新模式的提出是以能源、科技、劳动力资源和轻工业互补为基础的,而在合作中绝对优势互补能否实现,资源配置能否优化,还取决于双方是否具备互动合作的条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进出口总额、投资额等单纯性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应该是综合发展,比如中俄边境地区整体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及社会环境的祥和安定等。而相邻区域的和谐是两国长期可持续合作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中俄双方对平等信任、尊重理解、责任心和自律性的认可及支持程度。推进中俄双方人文合作的理念是互动合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