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地区合作新模式的区域效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发展和构建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启示

(一)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综观全球,培养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许多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同样需要通过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振兴。

首先,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通过技术贸易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而该产业集群将通过一系列机制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双方技术贸易合作,形成一个不断强化的循环系统。

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具有合作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基础。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劳动力以及便利的交通设施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此外,该地区还拥有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基础,以及广阔的产品市场,部分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随着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传统商品贸易的不断发展,在边境地区已经出现产业集聚的现象。双方贸易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将提高整个地区的技术水平,产业集聚将逐步发展成为集群。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加速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进一步深化专业化分工,为制度创新和利用社会资本提供有利环境,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双方合作向多领域、高层次方向发展。

其次,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建立的目的是通过双方的合作促进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该产业集群不仅能够促进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是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促进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厂商到此投资,从而带来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产业集群所特有的网络结构将所吸引的区外资源同本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同时,知识、技术溢出为中小企业模仿学习、降低创新成本提供了便利,也为新企业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该地区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逐渐增强,从而拉动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为建立该地区区域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促使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增强。该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将反过来促使技术贸易规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由此带动双方的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深化贸易合作,加速双方的资金合作。因而,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双方的技术合作、产业合作、贸易合作、资金合作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三是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可以促进同日韩区域合作的发展。日本、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国家,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领域具有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该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促使日韩生产要素流向该产业集群,增强区域间产业合作、技术合作、资金合作和贸易合作。同日韩经济合作的发展,将为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提供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和资金、技术、人力资本支持,是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是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对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积极作用。该产业集群逐渐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新的增长极,促使生产要素在国家间合理流动,推动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之间的合作。作为东北亚最重要的四个国家,它们之间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对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风险,进而影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效应的发挥。

与其他的产业集群一样,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风险,这将导致集群内企业创新受阻、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路径依赖,最终影响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但是,风险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产业集群走向衰落、灭亡,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前防范风险。例如,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合理控制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延长能源产业链条;通过产业模块化化解产业集群由于自身优势而产生的资产专用性、战略趋同、封闭自守、创新惰性等风险;政府制定积极的政策,为集群内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与集群外企业、政府的合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总之,在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对外开放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政府实行“振兴东北”和俄罗斯政府实行“东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地理位置临近、贸易历史悠久、产业结构互补等优势条件,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积极开展技术贸易,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该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促进双方技术贸易发展,进而形成一个不断增强的循环体系,也就是说,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将不断强化双方的合作,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是双方进一步开展技术贸易的动力。

(二)中俄政府的行为能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从国内外众多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来看,市场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市场失灵的存在,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促使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美国政府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内不同产业集群间的联系;英国则将政府定位为“催化剂”和“经纪人”的角色,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专门设立产业集群政策领导小组,根据区域特征发展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奥地利政府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人力资本开发等条件,并通过政府购买来推动产品需求市场的发展;意大利政府设有管理中小企业集群的专门机构,这些机构成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并且举办经营管理培训活动,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浙江产业集群最初完全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维持市场秩序,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广东政府在产业集群缺乏创新动力时,引进新技术并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新产品开发研究,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来换购新设备。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无所作为,由于该产业集群的特殊性,无论是双方的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挥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带动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其成为东北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俄政府需要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且政府能够弥补市场缺陷,化解产业集群风险,其作用最终可以归结为四点:促使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建立,加速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应对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风险。

1.以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建立

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形成初期,中俄政府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政策支持和稳定的外部环境,双方政策的一致性是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

首先,中俄双方中央政府要明确双方合作建立产业集群对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提高区域经济的开放度,加强政策引导。由于该产业集群涉及两个国家,涉及众多政治问题,但是政府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该产业集群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为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最大限度的政治保护。中央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为地方政府制定宏观战略规划,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双方技术贸易发展等方面。例如,放宽核心技术引进和输出条件,提高双方边境的开放程度,减少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

其次,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为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更为完善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经过协商制定科学的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据区位、产业、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若干因素,合理确定产业集群的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由于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等特点,在产业集群形成时期无法由市场提供这些产品,因而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完善该地区的交通、通信、水电、教育等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东北三省地方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促使当地企业与俄罗斯企业积极开展技术贸易,通过引进俄罗斯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也应看到技术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鼓励当地企业同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在原有技术合作的基础上扩大技术贸易规模。

从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集群形成时期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优惠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产业集群的建设,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工业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与印度政府和卡纳塔克邦政府的推动措施和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制定了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业的长期战略,将软件产业置于优先发展地位。1991年在班加罗尔成立了印度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印度软件科技园STPI),其中卡纳塔克邦政府占20%的股份,随后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包括税收、投资、产业扶持、人才培养、优惠的入园待遇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班加罗尔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56]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在形成初期,其发展还是不成熟的,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聚集效应,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此时政府要为其营造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应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及制度,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2.以创新理念加速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进入成长期,区域经济效应开始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集群内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企业之间联系增多,技术溢出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产品市场范围扩大,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此时,双方政府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贸易的同时,也要根据这一时期集群的发展特点适时调整政策。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集群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作关系发展,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合理开采、利用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也逐渐延伸,从而吸引大量中小企业到此地聚集,也为新企业诞生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中小企业发展最缺乏的就是资金,中俄政府需要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根据其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完善担保和融资体系建设,发展信用担保机构,提高银行贷款积极性,鼓励银行优先向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第二,鼓励风险投资机构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合作,尤其是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57];第三,鼓励基于信任关系的中小企业联合担保,以获取所需贷款;第四,逐步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内,由大量企业构成的企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同类企业将激烈竞争,政府应在不违背市场原则的基础上促进企业之间的协作,防止过度竞争而出现“柠檬市场”的现象。由政府定期组织企业家论坛,为企业进行技术、管理、销售等经验交流搭建平台。同时双方政府应合作设立专门机构来制定行业发展规则、培养诚信经营氛围、限制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完善制度法规以规范企业行为。通过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企业的共同发展,而且使企业形成共同维护区域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感。

在这一阶段,政府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鼓励企业进行创新,除了资金外,企业创新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政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一,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面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和开发新产品;第二,建立专业人才服务市场,支持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培训服务,便于人力资本在企业间流动;第三,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引进新技术,吸引新企业到来,为集群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第四,完善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组织制度,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使创新企业获得理想收益,增强其创新动力。

3.从国际合作视角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

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集群内部网络结构将趋于稳定,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是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稳定关系容易造成企业过于依赖集群而减少了同外部企业合作,致使其应变能力退化。此外,区域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该产业集群,加大了产业集群结构风险,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一阶段,中俄双方政府要鼓励集群内企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加大对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科研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利用区域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中俄政府要引导企业树立开放的观念,由政府组织企业家代表团定期外出访问,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学习其他产业集群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能增强竞争意识。企业的创新惰性可能使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陷入技术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集群优势逐渐下降乃至丧失,此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重点开展对产业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前沿技术和战略技术的研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技术产业化。

对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东部地方政府来说,这一时期还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政策措施得当,就会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进而维持区域经济繁荣,否则,产业集群就会丧失原有竞争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应该推动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中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生产,同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如新材料、宇航、核电、生物制药等。

4.以中俄双方的真诚合作应对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风险

风险可能发生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任何阶段,产业集群自身具有一定的抗击风险能力,政府的作用在于为集群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降低外部风险对产业集群的冲击,包括稳定中俄双方的合作关系、加强集群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此外,推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积极与其他产业集群合作,引进新技术,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到来,化解本地企业的创新惰性,增强其开放程度,避免企业战略趋同,可以极大地增强本地集群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在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建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俄各级政府具有不同的作用,政府政策的重点相应的也有所不同,要依据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形制定合适的政策。中俄政府的干预可以克服市场失灵,但是政府有时也会存在失灵,因而政府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政府的任务是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基础上,克服市场失灵;适度干预原则,政府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推动者,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力量,要界定政府行为的合理边界;层级原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相互协调、积极沟通,而且要发挥不同的作用[58]。总之,为了促使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使其成长为东北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并积极发挥其区域经济效应,中俄各级政府应在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作用。


[1]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 《2011黑龙江年鉴》,黑龙江省出版社,2011。

[4] 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人民出版社,2006。

[6]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人民出版社,2006。

[7]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9] 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0] 邱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9期。

[11] 林竞君:《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 王雷:《社会资本积累与企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广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13] 张毅、陈雪梅:《分工演进、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14] 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5] 张毅、陈雪梅:《分工演进、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16]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7] 张欣艳:《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中部经济崛起动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

[18] 中国商务部外资司,http://wzs.mofcom.gov.cn。

[19] 张欣艳:《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中部经济崛起动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

[20] 亚洲周刊:《俄罗斯为何对东部地区特别关注》,中国新闻网,2008年10月7日。

[21] 崔亚平:《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2] 世界十大著名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知网,2006年3月10日。

[23] 俄罗斯出台《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2013年联邦专项规划》,www.most.gov.cn,2007年9月21日。

[24]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外商直接投资》,泰顺经贸招商局,2007年3月13日。

[25] 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6] 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期。

[27] 熊爱华、汪波:《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8]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

[29]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科学出版社,2007。

[30] 祝洵:《区域品牌的形成》,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31] 《中国汽车以其优良性价比在俄罗斯仍占有一席之地》,要报资讯网,2009年1月7日。

[32] 《世界经济年鉴》,2007~2008年。

[33] 程伟:《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34]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区位优势重构》,www.gx-info.gov.vn,2008年1月11日。

[35] 吕超:《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前沿》2007年第7期。

[36]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7] 于成英:《中日韩汽车产业比较研究》,硕士研究生论文,延边大学,2002。

[38] 邵昱晔:《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

[39] 贸易竞争指数TC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TC=(Ei-Ii)/(Ei+Ii),其中E、I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产业或某一种产品。它是分析产业或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有力工具,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同种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TC>0,表示该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数值越大,优势越大。反之,如果TC<0,则表示该国是该产品的净进口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

[40] 邵昱晔:《日本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

[41] 2007~2008年世界经济年鉴。

[42] 王胜金:《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及路径选择》,《吉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3]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

[44] 蔡宁、杨闩柱、吴结兵:《企业集群风险的研究——基于网络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4期。

[45] 吴晓波、耿帅:《区域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分析》,《经济地理》2003年第6期。

[46] 朱瑞博:《模块化抗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47]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科学出版社,2007。

[48] 胡旭辉:《产业集群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49] 徐博、邓红兵、刘芬:《产业集群风险机理研究》,《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1期。

[50] 雷如桥、陈继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对策研究》,《商业研究》2004年第22期。

[51] 张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8。

[52] 孙丽芝、范恩海:《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经济问题》2008年第3期。

[53] 朱瑞博:《模块化抗产业集群内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54] 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

[55]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科学出版社,2007。

[56] 张晓驰:《政府在企业集群中的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57] 魏剑锋:《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角色》,《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1期。

[58] 魏剑锋:《产业集群发展与政府角色》,《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