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释迦牟尼的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能降妖除魔,法力无边,但是,连孙悟空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如来佛是谁?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悉达多于公元前565年农历四月八日诞生于一个刹帝利家庭中,他的父亲净饭王是印度半岛北部的一个小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国王。按印度风俗,婴儿要出生在外婆家里。悉达多的母亲怀孕后,在回娘家的途中路过一个花园,在树下休息时就生下了他。他母亲却得了病,第七天就死了。所以悉达多是由他姨妈抚养长大的。
小王子从小非常聪慧,喜爱学习,文武功课,样样娴熟。作为王子,悉达多的生活非常舒适。父王为他建造了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冬天可御寒,夏天可避暑,雨天可防潮。他衣着华贵,饭食丰盛,生活无忧无虑。父王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自己百年之后继承王位,成为一统天下的“转轮王”。十九岁时,他又娶了邻国美貌的公主为妻,不久又有了一个可爱的男孩。此时,在外人看来悉达多享尽了人生的荣华富贵与天伦之乐。
然而,悉达多并不喜欢安逸的生活。他更喜欢一人独自冥想,思考人生问题。
一次,他驾马车出游,遇到一个年迈体衰的老者,就像朽木一样,行将入土。这使他受到很大触动,他懂得了人终将会老。第二次外出,他又碰到了一个身上长满脓疮、因高烧而不停颤抖的病人,从中他知道了人都将得病的道理。第三次出去,他看见了一具即将被火化的尸体,这使他懂得人终有一死。第四次外出他发现了希望。他看见一个快乐的僧人,身穿朴素的黄袍,手拿破碗,沿街乞讨。看到此景,悉达多终于明白,人可以在与世无争中获得安乐,这才是自己应该走的路。
王宫内的舒适生活,不再给他带来乐趣。他整日苦苦思考着,人世间为什么有生、老、病、死种种痛苦?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痛苦?他读了许多书,但都找不到答案。因此,他决定放弃王位的继承权,去出家修行。
悉达多二十九岁那年的12月8日深夜,回到宫内的卧室,他想拥抱一下可爱的儿子,但又怕惊动熟睡的妻子,动摇了自己出走的决心,于是转身走出门去,悄悄地骑马飞奔出城。
悉达多先来到邻国摩揭陀国,找到当地最有名望的学者,向他们学习哲学,然而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然后他又到密林深处向苦行僧学道,体验最大的苦行。就这样,他奔波了六年,没洗过一次澡,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但一直没能找到解决人间痛苦的方法。后来,他来到一条河边,准备下河去洗个澡,把几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的牧牛姑娘给他喝了一些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看到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于是来到了树下,席地盘膝而坐,开始沉思默想。
经过七天七夜的忘我静思,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一直困扰他的人生难题迎刃而解。悉达多得道成佛了,并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因而又被称作“佛陀”(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三十五岁。悉达多在得道后,开始向众人宣传自己的学说。他反对把人分成等级,提倡众生平等,同情不幸的人们。同时宣传因果报应,认为这世做了善事,后世就有好报;这世做了坏事,后世就有恶报。
他提出通向人生自由之路既不能自我放纵、迷恋享乐,也不能自我克制、消耗体力和精力,而应该采取中间道路,即接受佛教思想。悉达多以毕生精力在恒河地区传教四十五年,收的弟子据说有一千多人,上至国王、婆罗门,下至乞丐、首陀罗。除给自己的弟子讲道外,他还徒步漫游,以传播自己的思想。在晚年生活中,常伴他左右的是一名叫阿难的弟子,悉达多的许多说教都是靠他的记忆背诵而流传开来的。
佛陀允许弟子们用自己的方言宣传佛教,这样可使当地的百姓容易听懂。这使得佛教受到各地百姓的欢迎。
佛陀还为弟子制定了戒律,规定“云游乞食”、“雨季安定”、“犯过忏悔”等制度。弟子们过着比较清苦但有组织的集体生活。公元前485年,佛陀快满八十岁了,这时,他已非常衰老,浑身是病,但还四处传教。2月15日那天,他的病情加剧了,弟子们在两棵娑罗树之间挂起绳床,悉达多侧身躺了上去,支着右手。此时,有一个叫须跋陀罗的婆罗门前来听佛法。悉达多不顾弟子的劝阻,坚持为他说法,然后,静静地合上双眼。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之后,骨灰结成了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称为“舍利”。后来,八个国家的国王分取舍利。为了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他们把舍利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七种宝物装饰,被人称为“宝塔”。从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开始,佛教开始向印度境外传播,向北传到中国,再传向朝鲜、日本等国,所传佛教叫大乘佛教;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所传佛教叫小乘佛教。公元八世纪,印度国内的婆罗门教重新得势,改名为印度教。因而,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反而很少有人信仰佛教了。
现在,起源于印度半岛的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