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精神:物质、信息与人工智能自组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第一次物理革命:牛顿力学与机器宇宙

在自然哲学阶段,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是广泛的自然现象,通过发明数学工具来描述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但这些自然现象极其复杂,包罗万象,没有被分离出来,所以,科学的进步一直是缓慢的,直到科学在天文学上取得突破。

研究天文学的优点很多。第一,天文学研究是非世俗的,是持续而长期的需求。核心驱动来自宗教机构和政府,这让科学家们有足够的时间积累观测数据,提出理论假设并进行解释、预测和证伪,从而实现概念、模型和工具的持续改进。由于这种需求来自宗教机构和政府,因此,有足够的经费支持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有足够的资源制造和改进设备。

第二,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天体。这些天体虽然是巨大的,却显示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点”,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简化和抽象。这种抽象使他们自己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被独立观测、用数学描述,不像其他自然现象的研究那样复杂。此外,由于人类无法干预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科学家们只能成为客观的研究者。

第三,天体的运动是缓慢的,运动的速度各不相同,运动慢的天体就成为静止参考点,因此,这些运动能够被测量,而且是实时的原位测量。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模拟这些运动,预测未来即将发生的现象,使理论能够得到精确的证伪。

第四,天体的运动是有周期规律的,各个天体的周期是不一样的,显示出宇宙的统一性和精确性。宇宙如同被上了发条的钟表一样,秒针、分针、时针各自运转,但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着,各自运动的周期及其相互联系都可以用数学描述。

正是对天文学的持久研究让科学重新起步,并诞生了近代科学。

16世纪初,哥白尼在波兰当牧师,研究托勒密的著作。托勒密的宇宙体系有两个公认的弱点:一个是地球是宇宙的正中心,另一个是每个天体都有一个本轮,在围绕地球运转的同时,自己绕本轮自转,这导致计算极其复杂。毕达哥拉斯学说相信世界是完美的,运动是完美的圆。因此,宇宙有那么多本轮不符合简单、完美的要求,天体运动也应该是匀速且精确为圆的。哥白尼尝试简化模型和计算,将宇宙中心放在太阳上。他利用托勒密的数据,经过反复运算建立了日心说体系,其精确度几乎达到了托勒密理论的精度。哥白尼将研究成果写在专著《天体运行论》中,为了谨慎起见,这本书在他去世后的1543年才出版。

从意识形态上讲,哥白尼的学说引起了轩然大波。但他的研究是在宗教机构赞助下进行的,所以,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科学上讲,哥白尼学说仅仅是一个假说,他具有更加简洁和协调的美感,但还不足以说明该学说的正确性。

在丹麦君主的赞助下,第谷更新了观察设备,因此能够获得更高的数据精确度,他前后进行了20年的观测,留下了丰富的数据宝库。开普勒继任后继续观察,并开始整理数据,企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先后提出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定律。这三大都以数学形式表达,延续了自然哲学时代天文学的研究方法。开普勒提出第一定律的核心:行星绕太阳运转的轨迹是椭圆的;第二定律的核心:行星绕太阳运转的速度不是匀速的(这两个定律都修正了哥白尼的假说);第三定律——平方反比定律于1618年提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伽利略与开普勒属于同一时代,两人也是好朋友。伽利略在科学史上有三大贡献:第一个是与教会斗争,力挺哥白尼学说;第二个是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天体,让人类摆脱了经验观测的局限,从此利用感觉增强观测工具进行科学研究成为首要标准;第三个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将研究对象从天体转向普通的物体,创立了物体运动学,并建立了系统的科学方法论,开启了物理学的新时代。

天体的运动是容易观测的,即容易量化,所以,数学能够清晰地表达天体之间的关系。但描述普通物体的运动则是很困难的,如何定义时间、如何测量速度,如何修正各次观测的误差,这在今天也许容易,但在当时很困难。例如,由于缺乏计时器,伽利略在测量时间时,只能通过数自己的脉搏来计量时间长度。

一如用望远镜发现新宇宙一样,伽利略通过研究普通物体的运动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激发了世俗科学(即研究普通物体的科学)的诞生和迅猛发展。过去人类对普通物体运动的认知凭借常识和经验,例如,重的物体在空中下降的速度比轻的物体下降的速度快,这在常识上是没有问题的。但通过比萨斜塔实验,伽利略发现,质量差异未必引起下落速度的差异。这个结论和日心说一样,都是破坏经验并证明经验是错的。由此科学家们认为一定存在着一种世界,他比经验更加精确、可靠,更加接近真理。这在哲学上引起了怀疑主义的理性批判,如笛卡儿、贝克莱、休谟等人的工作;在科学研究上,导致实验和测量的普遍采用成为从业标准。

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和斜面实验的方法,颠覆了经验的可靠性,提供了进入新世界的方法,其核心是“观”与“测”:观察物体的移动状态;测量时间、位置的变化。通过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定义速度和加速度,这些可观测的概念通过数学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了可以检验的物理规律。任何一个概念(如速度、时间、空间)都可以被测量——这是物理精神的精髓。

伽利略唤醒的世俗科学的种子在欧洲各国繁荣成长,叠加军事战争的强大需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急剧增加,从此开启了科学大发现的时代。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广泛吸收欧洲乃至美洲各地的科学爱好者,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新发现,并频繁地发送这些科学新发现,激励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英国皇家学会还建立了第一优先权制度,以激励科学家做出更多新发现,并不断提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向社会公开悬赏。

牛顿的科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开始的。行星按照椭圆轨道运行的问题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悬赏问题,吸引了同时代惠更斯、虎克、哈雷等多名科学家的参与。在哈雷的督促下,牛顿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参与竞赛的多位科学家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平方反比定律”。

但牛顿更进一步。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了,该书以完全类似《几何原本》的方式进行演绎,将上帝的天文学和尘世的运动学统一起来,给予清晰的数学描述,让人类获得了根据物理定律演绎出各种知识和应用的能力。

在运动学部分,牛顿阐述了运动三大定律:(1)惯性定律;(2)加速度定律(力的定律);(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根据平方反比定律,牛顿推理出万有引力定律。然后,根据向心力的公式,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牛顿推导出开普勒第三定律。由于开普勒第三定律吻合第谷的观测数据,从而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当时最精确的观测数据是吻合的。

万有引力定律说明,无论浩瀚宇宙中的所有天体,还是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服从同一个规律,其相互作用能够被准确计算和预测。人类几千年来对第一原理的追求,终于结出了确定性的硕果,这使得人类将理性从宗教转向对自然原理的探索中。而宇宙像一台机械时钟一样,和谐而精确地运行着,成为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主导理念,激励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