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爱上阅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书

凡是系统,就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功能性、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迟滞性,等等。例如,每个系统都有特定的功能(或者目的),这个功能是通过整体涌现出来的,表现出其单个的组成个体所不具有的作用。如《盲人摸象》的故事中,耳朵、鼻子和腿无法代表一整只大象。系统还具有一定的结构,这个结构决定了系统的行为(或表现)。

书也是系统,也具有系统的特征。

1.每一本书都有特定的功能

书的功能就是书的主题。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可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也可能是为了介绍一个新的发现,介绍某一类事物,或者讲一个故事,具有特定的目的。

比如产品说明书,告诉我们如何使用这个产品。类似产品说明书这样的书籍有很多,比如《学习之道》告诉我们怎么高效学习、《刻意练习》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将技能提升到较高水平。这类实用性书籍告诉人们做某事的具体方法、规则或步骤,告诉我们该如何行动。

另外,虚构类的小说、戏剧、诗歌,也有特定的主题,帮助实现作者其目的,比如反映现实生活的苦难,寻找生命的意义,等等。

2.每一本书都是由意义组块构成的整体

文字是人类发明的符号,用来指代特定含义的事物和行为活动,得到了人们的共同认可,人们使用这些符号来传递意义。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逐渐发明了很多指代抽象概念的词汇。但总体来说,这些文字符号数量有限,常用汉字5000个左右,常用英文单词4000个左右。人们再用这些字组合成更复杂的词语系统,每个词又代表着特定的一个或者几个含义,词语又组合成句子系统,表达更准确的意思,继续发展下来,句子组合成段落,段落组合成文章,文章组合成书。

这些基本的字词是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共同认可的,当一个人说一个字的时候,另一个人知道说的人指的是什么。这个所指的是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意义,多个字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表达一定意义的组块。通过这些意义组块,我们提升了沟通的效率,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字词组块组合成句子等更大的意义组块之后,发挥的作用更大。如“面”和“包”两个字,组成“面包”——一种用面粉做的食物。光有“面包”两个字,还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当“面包”与“我”“做”结合起来,组合为“我做面包”,与“我”“买”结合起来,组合为“我买面包”。两个组合比较起来,仅仅是一个字不同,却有很大差异。一个是自己劳动,一个是交换,这两个组合在我们大脑中呈现的意义组块也不同。“我做面包”意义组块是:我面前放着一袋面粉,旁边有一个面包机。“我买面包”意义组块是:在面包店里,我拿着钱包,站在货架前,货架上摆着刚出炉的面包。

由此可见,意义组块越大,表达的意思范围就越小,意思就相对更加具体和准确。

我们根据想象进一步组合,可以由面包变成一个制作面包的指南书,也可以写一篇关于温饱问题的短篇小说,还可以写一篇研究粮食生产的报告,这样“我买面包”和“我做面包”又成了另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

我们在书上看到的文字,像“面包”一样,本身是一个意义组块,都处于一定的意义组块之中。这些意义组块可能是画面、可能是声音,也可能是各种感觉。这些都来自于我们之前对世界认知的结果——学习到的知识,自己亲自做过、看过或听过的事等。这些小的组块会根据表达的意义需要,组合成更大的意义组块。当组成一个段落时,表达的就是这段的主旨,当组成一本书时,表达的就是这本书的主题。

3.每一本书都有一定的结构

史蒂芬·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每一本书都是由大量文字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整体,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帮助作者实现其目的。

书的结构,不像房子的结构直观,立体感强。但每一本书都有其特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有时候很直观,有时候暗含其中,不易察觉。宏观来看,每一本书目录的章节安排就是其结构。这些章节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共同支撑起全书的内容,就像房子中的七梁八柱——架子。架子搭起来之后,就要按照架子确定的位置,往里填充内容。这个结构也是一个指路牌,明确地告诉读者,每一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前后的关系是什么。

微观来看,书中每字、词和句子的意思,是由笔画、字和词排列结构决定的。同样的笔画因结构不同,成为不同的字,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土”“士”“干”,笔画一样,意思不同。再比如“大好人”,同样几个字,因组合的结构不同而意思不同,可以是“大好人”“大人好”“人好大”“人大好”“好大人”“好人大”等六种意思。

4.每一本书都有一定的层次

在每本书的写作构成上,都被分成了章、节、段、句子等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内容都是上一层次的子系统,帮助上一层次实现其功能。几个句子构成了一段话的意义,几段话构成了一节的意义。层次是否清晰决定着其上一层次的功能能否实现。也决定着读起来是否顺畅,读者能否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与作者达成共识。

5.每一本书都有一些关键组分

每一个系统,包含一定数量的要素——组分,这些组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成了整体,从而呈现出单个组分不具备的整体功能。这些组分中,有些要素起着关键作用,不能缺少,或者不可替代,我称之为关键部分。有些起辅助作用,可有可无,可以更换。

很多书中,作者会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者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概念或者术语就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组分,起着决定的作用。比如《黑天鹅》中的黑天鹅、概率、随机性,等等,一些关键的概念贯穿一本书的始终。

关键组分有时候就像路上的障碍,不把这些障碍解决掉,就无法继续前进。在读一个新领域的书时,会遇到很多新概念,需要先深入理解这些新概念,否则会影响阅读过程中的理解。

哪些是关键组分?关键组分与书的主题内容相关度较高,会在书中频繁出现。例如,在《规模》一书中,关键组分是规模、系统、指数增长、非线性等。关键组分,可能是作者要重点说明的内容,也就是书的主题,比如规模。也可能是对作者的论证起重要作用的内容,比如指数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虚构类书籍和非虚构类书籍在以上的结构、层次、关键组分方面表现不同,这里主要以非虚构类书籍为主进行介绍。

我们将以上从系统视角看到的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简化表达出来,如图2-1所示。通过这样的简化表达,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写作的目的,也就是书的功能是否明确,书的结构层次是否清晰。

图 2-1

在《系统科学大学讲稿》中,苗先生说,“讲授系统科学的目的,说到底是要人们成为一个‘系统主义者’,自觉地运用系统观点观察世界,用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用系统思维思考一切,感悟人生。系统科学一个未曾言明的假设是,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和运行的,都可以用系统观点来认识,一切问题都需要用系统方法来处理。”

书作为系统,该怎么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