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宗与觅迹:问道寺观,坐听建筑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石窟

石窟本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源于印度。由于印度气候湿热,雨季漫长,在很古的时候,印度人就选择了在冬暖夏凉的天然岩洞中起居打坐,锤炼自己的身心。这种建筑方法其后传至中国,并发扬光大:里头不住人,只住神了。

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同时也体现了某一时代鲜明的艺术风格。

我国四大石窟分别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与麦积山石窟。除此之外,各地还有许许多多规模小一些的石窟。

先来看看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吧。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壮观异常。它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其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图1-35~图1-37)。

图1-35 莫高窟外景

图1-36 画家常莎娜临摹的敦煌壁画

图1-37 力士头像

那么,莫高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设的呢?这要追溯到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十六国时代),有一位沙门乐尊者旅行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看着好像有千万个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开始动员人力开凿佛像。后人多次建造,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

不过我没去过敦煌,介绍起来底气不那么足,就恕我简单带过了吧。

第二个要看的是云冈石窟(图1-38)。

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个个美轮美奂。2017年3月我和我女婿曾经冒着零下10°的低温在一个个冷冰冰的洞里钻进钻出却流连忘返。

这个雕塑群开凿在凸起的一个石头山冈上。由于石头属于长石石英砂岩,质地不软不硬,而且不大容易被风化,被聪明的古人发现很适合雕刻。

图1-38 云冈石窟外景(局部)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石窟: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起,作品是第16~20窟,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这尊佛像身材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同时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艺术的精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是第1~13窟。这一时期(公元471—494年)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属于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孝文帝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大窟大像。其中第三窟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左侧的菩萨也很漂亮(图1-39,图1-40)。

图1-39 第三窟本尊坐佛

图1-40 左侧的菩萨

第五窟大佛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图1-41、图1-42)。图1-43中的菩萨长得很像印度人。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公元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山西大同)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

下面看看龙门石窟吧。龙门石窟是众石窟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因为那里有美丽的卢舍那。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附近,龙门石窟群雕刻在伊河岸边南北长达1公里的山坡上。其山崖属于石灰岩层,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易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易于保存的有利条件(图1-44)。

图1-41 第五窟大佛坐像

图1-42 第五窟大佛近景,多么亲切

图1-43 某菩萨,长得很像印度人

图1-44 龙门石窟外景,河名叫伊河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此窟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建造完毕。这个窟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图1-45)。

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表情圆融和谐,安详自在,好似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有人评论说,在雕刻这尊佛像时,参照了武则天的特点,把她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图1-45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及随从

我这样不遗余力地画卢舍那,可见对卢舍那的喜爱(图1-46、图1-47)。

这尊美丽的大佛边上当然少不了陪衬。比如菩萨和卢舍那的弟子以及力士(图1-48、图1-49)。

图1-46 卢舍那半身

图1-47 卢舍那头部

图1-48 奉先寺里菩萨与弟子阿难

图1-49 卢舍那右侧的力士

我们最后要看的是麦积山石窟。因为不是大家常去的地方,因此要多说几句。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顶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远看像个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选取的位置最为特别,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连接,攀登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令人惊心动魄。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与其他石窟不同的是,这里大量的塑像不是石头雕刻的,而是泥塑。它有10632躯塑像、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图1-50)。

我去麦积山纯属偶然。1978年我在石油部炼油设计院工作时去西北出差。干完了公事,我的同事,也是清华建筑系的师哥陆费竟说他的同班同学萧默在天水的麦积山当头儿。他可以带我们参观麦积山石窟。这个地方因为偏远,平时难得一去。于是我们“假公济私”地去了。萧默后来曾回清华攻读建筑史博士,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有许多建筑史方面的著作。

图1-50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里那些美丽的塑像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并大开眼界。这里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图1-51、图1-52)。

遗憾的是我当时光顾着看,忘了问萧大哥,别的石窟里都是石雕,这里为什么有大量的泥塑呢?后来在网上查到,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而且绝大部分泥塑都进行了彩绘。

怪不得呢。

不过泥塑显得比石雕细腻。虽然不如石雕容易保存,但实际上由于这里地处偏僻,且地势陡峭,反倒没什么人跑到这里大杀大砍的(图1-53~图1-58)。

图1-51 麦积山石窟三大佛仰视

图1-52 麦积山石窟三大佛侧面

有些塑像是供养人的。所谓供养人就是出资的人,大多是有钱而心情不好的富人,尤以妇人为多。她们出了资,总要得到些回报吧,这就是跟菩萨们一起流芳千古。

图1-53 菩萨之一

图1-54 菩萨之二

图1-55 供养人之一

图1-56 供养人之二

图1-57 力士头部

图1-58 挥拳力士

当然,麦积山的石刻也不是没有。最为辉煌的石刻应为第133窟10号造像碑(图1-59)。它由佛陀的“八相成道”故事,和释迦多宝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说法图构成。这个佛传碑将佛传故事和说法图结合在一起,构图细密完整,历史叙事流畅,雕刻不仅展现了北魏皇室的汉化状况,也摆脱了“秀骨清像”的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造像发展取得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公元6世纪最具魅力的造像碑之一。

在第191号窟里还有一个怪模怪样的雕像。这是“迦楼罗护法”。迦楼罗是一头巨鸟,它的翅膀展开了有三百三十六万里。据说迦楼罗为了解除其母的奴隶身份而与蛇族打赌,以夺取天界的甘露来换取母亲和自身的自由。最终成功地从天界处取得甘露,争取到了自由。可从此以后只能是终身以蛇为食了(图1-60)。

图1-59 麦积山第133窟10号造像碑

图1-60 麦积山第191窟的迦楼罗护法浮雕

这让我想起来,在昌平居庸关过街塔墩上方,也见过类似一幅人鸟不分的迦楼罗浮雕(图1-61)。

图1-61 北京昌平居庸关过街塔墩上的迦楼罗浮雕

还有一些保存在山洞里精美的石雕作品。比如安岳华严洞。

安岳华严洞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距石羊镇6公里,安岳县城56公里。华严洞建造于宋代,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的大般若(音波惹)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

华严洞的造像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多达39种。它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在中国石窟造像中独树一帜,是北宋石刻艺术的精品(图1-62,图1-63)。

大般若洞高4.7米,宽、深各约5米,洞额刻有洞名。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廿四诸天,上层是十童子(图1-64)。

图1-62 华严洞造像之一

图1-63 华严洞造像之二

图1-64 大般若洞中层

在安岳还有一个洞,离华严洞不远,叫毗卢洞。它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毗卢洞的石刻造像开创于五代后蜀,观音堂内有一尊“水月观音”,是全国少有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最特别的是,这尊高3米的观音的姿势与一般正襟危坐的观音不同,她竟然翘着腿坐在一张3米长的弧形荷叶上。人们都亲昵地称她是“翘脚观音”。这尊活泼的观音招来不少画家(图1-65,图1-66)。

图1-65 翘脚观音上身

安岳华严洞的墙上还有一些有趣的高浮雕。一面是飞天,另一面是花鸟等(图1-67)。

图1-66 翘脚观音全貌

在山西太原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有一座规模不算大的石窟——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所在的山原名方山,海拔有1700米。天龙山石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达15窟。第九窟“漫山阁”中的弥勒大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貌端庄凝重;下层观音立像,高约11米,体形丰满,璎珞富丽,纱罗透体。

图1-67 浮雕的飞天

但是从外面看,你绝对想象不出里面竟然有那么多巨大的石雕。以至于我去的时候,因为入口处人山人海的,我懒得跟别人挤,竟然没进去。可见拜佛之心不够虔诚。

外景是我拍下照片后回家画的,“漫山阁”的图是从网上找到照片后画的(图1-68,图1-69)。

图1-68 天龙山石窟外景

图1-69 天龙山“漫山阁”的大佛

四川雅安石刻。雅安地处四川中部,是地震多发地带,又饱受战乱惊扰,光是张献忠的部队就烧毁了四川大部分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得以幸免的反倒是更古的汉代石刻。石头,搬不动烧不毁,真是好材料。

首先要看的是高颐阙上的浮雕。高颐是汉代益州太守,高颐阙建于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我们在《中国古代建筑史》里都学过的。我于是趁着去西南交大办事的功夫,去了一趟。这一趟真是去得值啊!用一句北京的歇后语:“汽车压罗锅——死也值(直)了。”

高颐阙主阙高6米。第二层的浮雕尤其生动,四个面分别是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季扎挂剑、师旷鼓琴。

“师旷鼓琴”还有点像那么回事。师旷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又是著名的乐师。他生下来就是盲人,人称盲臣、瞑臣。这位应该算是残疾人的师旷自小博学多才,尤其精通音乐,善弹琴。因为瞎,耳朵就好,辨音力极强。这副浮雕是师旷在弹琴,把听的人都给感动得哭了(图1-70)。

可“高祖斩蛇”就看不明白了。首先,汉高祖刘邦用什么兵器斩的蛇?看着像是烟袋锅子。其次,斩完蛇也不看看蛇死了没有就喝酒。而且看来是喝多了,高枕无忧起来。这像是刘邦的做派吗?(图1-71)

图1-70 师旷鼓琴

不管怎么样,浮雕的天真可爱,是毋庸置疑的。在近两千年前的汉代,不容易啊。

这里最感人的是石棺上的石刻,夫妻情爱跃然棺上。王晖石棺建于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棺材前面,上部刻有一饕餮(音掏帖,吃货,说明主人爱吃),下面一女人右手扶门,做欲开状,据说是主人的妻子已死,这是她在阴间迎接丈夫(图1-72)。

石棺后部刻一玄武图,是一龟一蛇正在接吻。你想不到吧,龟跟蛇敢情是一对恋人呢,而且还接吻。郭沫若到这里看了浮雕,留有诗曰:“憎到极端爱到底,总以全力相盘旋;二物同心剧相爱,纠缠不解两千年”(图1-73)。

两侧的雕刻一面是虬(音球),另一面是螭(音吃)(图1-74,图1-75)。

图1-71 高祖斩蛇

图1-72 石棺前端的饕餮

图1-73 玄武图

图1-74 虬

图1-75 螭

再一个是荥(音迎)经东汉石棺。这是另一个石头做的棺材。棺材里葬的不知姓甚名谁,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是个幸福的妻子,有个好丈夫。这一点从石棺的侧面石刻可以看出。请看图1-76,图中男女做亲密状,显然是在亲吻。这是否证明接吻不是外来风俗,咱们祖宗就有这爱好。

图1-77是说一扇门使得两人阴阳两隔,女人恋恋不舍地走了。左右的图案是火烈鸟,意思是500年后得以重生。

图1-76 石棺石刻一

图1-77 石棺石刻二

图1-78是说世间就剩男人愁眉苦脸孑然一身了。从帽子上看,男主人大概是个官。看到这里,我在这个石棺前感动得流泪了。

图1-78 石棺石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