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利润定律一:客户需求定律
【对话1】 凡菲墙贴:国内首推“墙贴”概念,学习期间营业额增长5倍
采访嘉宾:陈德慧,凡菲(浙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凡菲)董事长
行业标签:家居家饰、跨境电商
主营业务:墙贴、玻璃贴膜、地面快装贴、家具膜、桌布
创业时间:2004年
YTT辅导成果:7年学习时间,2年顾问辅导时间,营业额增长5倍
(以下内容来自陈德慧自述,经授权后编辑)
创业契机
史永翔:陈总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创业的呢?
陈德慧:1999年我刚从上海海运学院本科毕业,被上海当地一家国企招揽,做起了船舶贸易和管理工作。
2003年9月,28岁香港大学MBA毕业后,我从国企辞职了。之所以后来创业做外贸,完全是形势所逼——因为感觉自己除了英语好,也没什么更大的优势了。想到之前我在国企工作时是做船舶贸易的,在和老外的交流方面受过一些较专业化的训练,于是我在2004年2月创立了一家外贸公司。当时我用仅剩的2万元钱,加上从亲戚朋友那儿借来的10万元,借着外贸进出口权开放的契机创立了公司。
史永翔:一开始就做墙贴产品吗?
陈德慧:我们刚开始选的产品是一款PVC塑料包书皮。那个时候,我们和其他普通创业者一样,不知道怎么干,挺迷茫。我在国企工作的时候就知道阿里巴巴,于是在阿里巴巴国际站注册了一个免费的账号,用来发布产品。说是包书皮的生意,但那时候的真实情况是到处乱找产品去卖,从包书皮到空调,从进口红酒到装饰材料、木工机器,看到什么就卖什么,没有任何思维和逻辑。
在初创期,最大的战略(最好不说战略)是让企业赚钱活下去。这好比在战斗中必须要打胜仗,这样战士们才有信心跟着将帅继续走下去,因为大家喜欢跟着打胜仗的领导。在这个阶段切忌去过度地思考和规划所谓的未来,最重要的是在一次又一次混乱的战斗中取胜!这才是务实的做法。
开张的“第一笔生意”
史永翔:还记得第一笔订单是怎么促成的吗?
永翔说——
人生中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所有的决策,不管对错,都是自己做出来的。
陈德慧:最初我们有一家供应商进了一批“三聚氰胺木纹纸”产品,在当时它做出口生意,同时我也去下游的工厂拍一些复合地板的照片上传到网络上。
我还记得第一位客户,他是一位印度比较高阶层的年轻商人。他有意向下订单,于是来中国咨询,我陪他去临安、杭州等地找供应商。最终,这位印度客户的订单让我赚了5万元,虽然金额不多,但让初创企业的我一下子感觉有了信心,也正是这份信心支撑自己走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找到最适合的产品:墙贴
陈德慧:2005年下半年,在对比了近20多种商品后,我们终于确定了公司的主营产品——墙贴,即自粘壁纸。
不久之后,真正的机会来了。2006年,产品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全面上线一个月后,有位西班牙的客户下了价值十几万美元的墙贴订单,而且这位客户此后连续下单,再加上当时产品本身的利润率非常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生意开始真正顺风顺水起来。后来凡菲有了第一批员工,成功招聘了4个业务员。自从招了业务员进来,公司的订单也多了起来。
从墙贴起步到现在的“四个面”产品(见图2-1),细细回想起来,自己真的是从懵懵懂懂中走过来的。
企业的两次高增长
史永翔:企业是在什么时间获得高增长的?
永翔说——
企业家对自己的创业过往喜欢用两句话总结:第一句话,我运气好;第二句话,懵懵懂懂就成功了。但并不是这么回事,他们都是因为在某一个阶段做了一些很关键的商业举动,这些举动是符合商业发展规律的。如果没有最开始两年的坚持和扩张,也不可能有后面的机会。
图2-1 凡菲“四个面”产品(墙面、玻璃面、家具面、地面)
陈德慧:第一波增长,应该是在2007年的外贸机会下,做凡菲第一代的自粘壁纸生意。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货品出柜真的是没那么猛过。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猛,货品都是十几个柜、几十个柜出的。刚好那个时候欧美的客户全部是做DIY的,在大局势下疯狂地买光所有工厂的货源,甚至连国内的竞争对手也全是满负荷运作,每个人、每个厂家都很忙。我们每次去广交会,都是从早上忙到晚上,一直看订单。跟着这个大趋势,公司发展起来了,这才算真正步入墙贴的行业经营里。
2009年之后,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在温州买了新厂房,但随之而来的是应收账款越来越多,员工也越来越多,组织效率却一直提不上来,公司在2010年逐渐走入了低谷。
第二波高增长来自2013年,凡菲转型做了电商,这时候我们抓住了行业销售渠道的变化,但卖的产品一直没有变。在这段时间,我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您,从此凡菲遇到了YTT。认识您以后,我才觉得企业真正进入了利润期,也正是那个时候,您建议我把外贸转向内贸。凡菲在经历了2年的低谷和转型沉淀后,终于在内贸市场上吃到了甜头,连续3年取得了复合增长率高达60%的业务增长。YTT实践给凡菲带来的变化,如图2-2所示。
图2-2 YTT实践给凡菲带来的变化
如何做一家好企业
陈德慧:做企业的人,特别是一些刚创业的人,只是抓了产品或者组织,甚至可以说创业了但是没有找到机会点。
第一,客户跟产品之间的贯穿。企业有可能是产品为先,也有可能是客户为先,但是这两者一定要先串起来,最后才是做组织的架构,甚至资源的配比问题。之所以有这个建议,是因为自己在2008年公司高速增长的时候,犯了很多错误。找到一个产品,觉得挺好,一拍脑袋就去干,结果亏了很多钱。失败过后,我才真正理解了YTT所讲的商业模式,也就是客户、产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真正的商业逻辑。有了这次深刻的反省,我知道了如果选择创业,肯定是先打通客户和产品这两个关节,然后串出来逻辑,再去找资源匹配。但是不管是以产品为起点还是以市场作为起点,都是一个循环、动态、相互验证的过程。
永翔说——
正如陈德慧先生所说,如果不构建客户和产品的关系,企业不可能成长。当时企业没有深挖下去,抓一票丢一票,发现市场不好了就不做了,但市场机会还在那里,只是产品和客户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逻辑去贯穿两者之间良性的运转,就会导致业务大幅下滑。
陈德慧:业绩不好的时候,客户不买我们的产品,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家客户不行了。然后,我们又没有形成客户的更新迭代,而是不断在组织上发力。到最后失败了,我们给自己找个理由说市场不好,竞争太激烈,然后开始更换赛道。直到想通了之前您和我讲过的“做聚焦战略”的建议,才突然发现自己的思维短板。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从目前情况来看,找产品相对来说容易切入。找到产品以后,拿着这个产品不断地问客户、问市场可能是一个比较快速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创业者有个缺点,就是拿到产品以后不愿意去验证,直接跳过市场,先把组织建起来,然后就开始花钱,这是对市场缺乏一种真正的认知。回想一下,当时凡菲做天猫店、亚马逊店为什么会成功?首先是因为产品与市场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它已经完成了产品和客户两方面的匹配,然后借助了渠道的风口(指电商)才获得了成功。凡菲的发展路径,如图2-3所示。
图2-3 凡菲的发展路径
创业体会
史永翔:对创业的人会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陈德慧:第一,保持一颗折腾的心,包括永不放弃的这种精神。这是一种认知的问题,有人认为折腾不好,但我觉得“折腾”是创业人应该有的一种心态。如果没有折腾,就不会有这么多新的东西出来,也不会有乐趣。我觉得这也是我的一个优点,否则我找不到创业的乐趣,长时间没看到自己有变化或者没成长心里会难受。
第二,在创业的过程中,要不断设定目标。说起创业目标,当时我就在想,自己是从国企出来的,又读过MBA,以后一定要做一家好公司,大家都西装革履。但在企业经历了2018~2020年的内化期,并跟YTT接触以后,我逐渐形成了另一个观点:要让自己从生意人开始向企业家去转变升级。我更要从做一个行业或者做一项事业的角度来看待我所经营的公司。
第三,享受创业的乐趣,在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盲区。举例来讲,以前我觉得自己是适合做管理的人,认为管理就是和人打交道,很容易。可是当真的脚踏实地带领团队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创业的苟且和艰难。之后在YTT的辅导下,我才慢慢有种通透和顿悟的感觉,当然没有之前的经历和折腾也是领悟不到的。因此创业的乐趣在于可以一直发现自己的短板,以及需要努力学习更多。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崇拜依靠一些新媒体平台来快速获取客户,解决做生意完成交易最基本的前提——寻找客户源,并且相信通过后台设置一些界定的标准,比如年龄、性别、区域、使用的手机品牌和价位、位于什么商圈等关键词,就能找对客户,从而实现公司和项目的快速成长。
永翔说——
当下有企业家认为在抖音这类网络平台上卖产品很好,但是归根结底要考虑是不是和你的产品相匹配。有时候,做企业并不需要赶时髦。
比如在今日头条上,软件会根据你的使用和浏览情况,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给你习惯阅读的内容和信息,这会让人感觉它特别了解自己,从而更喜欢用它来获取信息。类似今日头条这种软件本身就在用一种很好的客户思维方式,即根据客户的喜好为客户定制所需要的产品。
沉迷于娱乐的人喜欢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看新闻,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看。这是我们老百姓的心态,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我身边大多数做事不成功的年轻人通常最大的乐趣就是议论他人,把时间耗费在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第二件事情是八卦他人,从路人到熟人,从流量明星到商业大佬,从他人的一言一行中来妄加猜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这些事情看起来无聊,听起来荒谬,但却是当下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经常接触一些创业的年轻人。出于尊重和学习的目的,有时候我会接受一些年轻人的邀请,和他们一起聊聊商业和管理。我发现大多数人跟上面所说的一样,每天嘴里讲着宏大的环境和想法,活在对未来商业美好期待的虚幻中。这种思维之所以不值得提倡,是因为在夸夸其谈的背后,你的想法和将来实施的做法不一定是“客户要的”,不一定跟客户的需求有关系。无论是创业还是经营,千万不要忘记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衡量,即思考我们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
说到价值,为了有更好的结果和收益,有些人在创业之初喜欢到处取经。这种行为本来无可厚非,但市面上的课程实在是鱼龙混杂。有老师喜欢讲宏观,讲市场需求是存在的,有多少人有这个需求,创业一定会有多少营业额,听完之后我们好像有收获但收获却不能落地,该不会做的还是不会做。
拿自动炒菜锅的例子来说,市场需求明明也很大,如果有人给你投资1000万元,或者是你手上只有10万元去创业,你又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么当市场出现后,如何知道和创业者有没有关系呢?产品又要卖给哪些人呢?我们先通过一个案例来加以说明。
【案例10】 小家电和小茶包,哪个生意更好
之前有位我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家A先生,他是做保温杯生意的。A先生在创业之初是和日本一家公司合作的,品牌和技术源于日方公司。创业之初真可谓一帆风顺,很快他的保温杯产品业绩做到了上海第一,继而A先生的公司开始进军小家电市场,直到接手整个上海地区的小家电生意。
有一次,A先生送给我一台泡茶机。在泡茶机中放入茶叶和茶袋,它就能自动将茶泡好。特别之处是,这个小家电产品能把水温控制得很好,不冷不热,茶可以直接喝。他送给我的时候,我也感觉很新奇,还介绍了好几位朋友购买这款泡茶机。
后来A先生的生意遇到了难题:泡茶机在小家电市场上的销量不好,卖不动,于是他请我去做咨询。
仔细分析后,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泡茶机这款产品不适合面向大众,它不是普通老百姓日常使用的产品,更适合特定的客户群体,比如服务行业,类似按摩店、高端的餐厅、会所等机构。
永翔说——
人生的选择是不断做减法的过程。经营企业和经营人生一样,需要学会适时做减法,面对市场的诱惑及时止步。
有意思的是,当时我的建议并没有被A先生重视,另一位企业家B先生却因此大赚了一笔。
B先生是企业家商学院的学员,当时我受邀在商学院分享企业管理经验,在课堂上用各行各业的实践案例来辅助教学,其中就用了这位我国台湾企业家A先生的故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B先生立刻从我的分享中发现了商机,开始了新一轮创业。
B先生的做法是,卖茶包(见图2-4)。他从台湾学友A先生那里采购泡茶机,租给按摩店、洗脚店等服务机构。B先生的策略是,泡茶机只租不卖,客户要买也可以,但单价很高,而他所提供的茶包的价格很低。这样这些服务机构几乎都是租机器、买茶包。在茶包的提供上,B先生又区分红茶、绿茶、普洱茶三种不同价位和品质的标准包。在短短一段时间内,B先生就实现了2亿元的营业额,获得了6000万元的净利润。
图2-4 卖茶包的生意设计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禁不住为B先生的商业头脑赞叹不已。当时泡茶机在整个大众市场上卖不动,是因为没有解决“人的路径”问题,而做茶包生意的B先生解决了这个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好产品要实现向好生意的转变,需要经营者避免从“三个单方向”看问题:第一个是单看宏大的市场,第二个是单看与客户无关的需求,第三个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在哪儿,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路径。而在相同的市场里,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差异在于是否能找到适合自己企业价值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