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有办法摆脱成见和偏见吗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
“天下的男人/女人都一样!”这句话正确吗
“一看就知道他是个疯子!”“辞掉工作就会活不下去!”“天下的女人/男人都一样!”“只要有钱就能得到幸福!”这些话无论是否说出口,总是有人这么想。然而这样的想法正确吗?那些看似疯子的人,真的疯了吗?如果辞掉工作,真的就活不下去了吗?天下的女人/男人全都一样吗?只要有钱,就一定能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些想法大多是先入为主的成见或偏见。
那些“一看就知道是个疯子”的人,或许只是稍微敏感些,人生准则与我们不同而已;也有很多人在辞掉工作之后,反而过得更好;这世界有很多女人/男人身上并不具备女人/男人的特质;还有不少因富有反而招致不幸的案例。这些被认定为有既定答案的想法,其实大多属于成见或偏见,甚至还可能会阻碍我们掌握人生的真谛。话说回来,人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为何会有成见和偏见?
哪一条线比较长?上面那条线看起来比较长吧?但其实两条线的长度一样。这种视觉上的错觉,正好显现出人类“知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不完整。重要的是,知觉上的不完整,有时会延伸至“意识”(想法、判断、信念)上。这是怎么回事?进行思考和判断时需要情报信息,而我们是借由感官的知觉来获取所需的信息。若知觉有误,获取的信息也会跟着出错。在情报有误的情况下,不管再怎么思考和判断,都无法让意识完整。
简单来说,就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这些“知觉”的不完整,造成了思考、判断、信念等“意识”的不完整,这就是成见与偏见的主因。因为人类的知觉能力不完整,只能获取有限或已受到扭曲的信息,透过这些信息所组成的意识,自然就跟着受限或扭曲,而最能展现上述意识极限的代表物,就是成见或偏见。
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成见,也相信自己能够看见世界的真貌。但人类的知觉能力原本就不完整,根本没有人是不带任何成见或偏见的,因为世上没有人可以完整认知“超越自身生活脉络之外”的事物。因此,任何人都会有成见和偏见,也无人能克服这一点,那么,难道我们可以因此而置之不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
成见和偏见带来不幸
虽说每个人多少都会带点成见和偏见,但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点才行,唯有如此,人生才会得到幸福。被认为是“一看就知道是个疯子”的人,很可能只是比较敏感的好人,我们却很可能因为既有的成见,和对方产生无法挽回的不幸关系。
“如果辞掉工作就会活不下去”这个偏见又如何呢?离不开让肉体和灵魂双双窒息的工作场所,像这般不幸的生活或许就是源自此种偏见。
“天下的男人/女人都一样!”“只要有钱就能得到幸福!”也是同样的道理。前者可能会阻碍我们与新认识的异性发展出一段丰富多彩的感情关系,后者更是完全阻断了我们“追寻金钱以外的价值来让生活变得更幸福”的机会。请想一想,在认识新的异性之后,无法和对方共谱爱曲的人生,说不定就是由“天下的男人/女人都一样!”“只要有钱就能得到幸福!”所导致。因此我敢断言,“被成见与偏见束缚得多深,就有多不幸;而能够克服多少成见与偏见,就能得到多少幸福”。
话虽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克服既有的成见和偏见呢?这里有一个方法,就是“怀疑”。只要怀疑,学会从头怀疑自己深信的一切就行了。透过怀疑的过程,逐渐摆脱那些支配想法的成见。现在来认识一下被称为“怀疑的哲学家”——普遍怀疑这世上所有一切的哲学家——勒内·笛卡儿(Rene Descartes)。
怀疑一切的哲学家——笛卡儿
笛卡儿认为对所有一切都必须持有怀疑。“我假设有一个能力和计谋超群,又懂得工于心计的恶魔,用尽全部力量来欺骗我。”从这句他说的话就能看出他打算要怀疑一切。笛卡儿先是推翻思维的所有基础,不仅是透过感官知觉的部分,连最确切、最肯定的一切,都被他视为怀疑的对象。举例来说,他曾怀疑“‘二加三等于五’,也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结论”。
让笛卡儿如此极端怀疑一切的原因为何?笛卡儿认为哲学必须为不可靠的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他认为想要抵达“可靠知识”这个目的地,就必须先确保踏出的第一步是“没有任何怀疑余地的”才行。若不小心走错了第一步,误信广为流传的不可靠见解,最后就会被引导走向莫名其妙的目的地。这和一开始把九九乘法表背错,之后的算法会跟着错是相同的道理。
对笛卡儿而言,哲学绝对不能有误,哲学的出发点必须要显见又确凿才行,因此他坚信必须要普遍怀疑直到最后一刻。笛卡儿想要透过持续不断的怀疑,找出绝对“不可怀疑的”“足以作为所有思维起点的”那种东西。但它究竟存在吗?这世上会有“在任何情况下都显见又确切”的东西吗?
若是站在怀疑论的角度来看,世上不会有确凿的东西。“天鹅是白的”是一项不容怀疑的事实吗?怀疑论者会这么问:“要是有黑天鹅,那怎么办?”对怀疑论者而言,“天鹅是白的”并非确凿的事实(真理),只不过是黑天鹅还没出现而已。事实上,笛卡儿也受到怀疑论者的攻击,但他可不是简单的“怀疑的哲学家”,即便在怀疑论者的顽强攻击下,他也未曾放弃,最后终于找到那个“不可怀疑、显见又确凿”的东西。看笛卡儿是怎么说的:
我下定决心要认定那些进入我心绪内的所有东西,都和出现在梦中的幻影一样地不真实。我也因此发现:像这样认定所有一切都是虚假的我,必须得先是某种存在才行。由于“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这项真理十分确切又可靠,任何一条怀疑论者的荒谬假定都不足以动摇它,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采纳它作为我寻求哲学的第一原理。
——《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
笛卡儿的“我思”(cogito)
即使没听过笛卡儿的名字,也一定听过“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笛卡儿发现绝对不可怀疑的东西就是cogito,意为“思考”,源自拉丁文“cogitare ”的第一人称形态,就是“我思考”的意思。虽然可以怀疑世界上所有一切,但绝对不可怀疑的就是“正在怀疑的自己”。笛卡儿发现了一项事实: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怀疑正在“怀疑”的自己本身。
笛卡儿将“我思”视为哲学起点,想以此出发,透过后续必然的演绎,达到无法争论的真实。如果问他:“要如何摆脱成见?”他说不定会回答:“除了‘正在思维(怀疑)的自己之外,怀疑所有的一切吧!”诚如笛卡儿所言,当我们开始怀疑“我思”之外的所有一切,就已经在一步步地摆脱有如诅咒的成见。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感到诧异。在现今这个冷漠的世界上,不会怀疑的人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信任”的时代。那么,为何我们活在充满怀疑的世上,却还难以摆脱成见呢?这个问题必须从“怀疑的态度”上寻找答案,而非怀疑本身。为了进一步探讨,暂且把话题转回笛卡儿身上。
“我思”的真实含义
“我思”这个概念从哲学史的脉络看来,其实有很多局限。即使如此,笛卡儿仍在历史上占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给中世纪哲学画下了句号,并开启了现代哲学之门。而他又为何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呢?
中世纪是以上帝为中心的时代,顾名思义就是“以上帝为父”,是个相信“神谕就是真理,世间万物都必须依照真理而行”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之所以存在,当然是因为上帝,但在此我们可以找出隐藏在“我思故我在”背后的含意。让我们再次思考这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也就是所谓的“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这句话在中世纪时期的意思是什么?在当时这是一句反动、不敬并否认上帝存在的言论。“我”必须要因“上帝”而存在,但当时笛卡儿却要从“思维”(理性)中找出“我”所存在的理由!这代表他想说的是:“人类并非因‘上帝’而存在,而是因‘理性’(思维)才会存在。”这对当时以上帝为世界中心的时代来说,可谓最不敬、最危险的言论。
隐藏在“我思故我在”背后的含意就是“怀疑的态度”,而笛卡儿想要阐述的“怀疑的态度”又是什么?就是要我们勇敢地去怀疑那些“让我们熟悉且舒适的生活产生动摇”的东西。对生活在中世纪的笛卡儿来说,“我思故我在”是个非常危险的怀疑,当时有位哲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正是因为怀疑上帝的存在而被活活烧死。笛卡儿也曾被举报,说他是宣扬无神论的危险分子,由此可见他这一句话是多么危险。
怀疑与深信不疑的事物
现在我们对很多事物都持有怀疑,却仍无法摆脱成见与偏见。我能够理解个中道理,我们对那些让自己生活合理化的熟悉舒适的一切完全深信不疑。例如对于“他是个疯子!”这句话就是如此,我们必须深信于此,才能把“谴责、轻视对方人生这件事”合理化。我们也不去怀疑“只要有钱就能得到幸福!”的偏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继续过着“为了赚钱而愿意做任何事情”的熟悉生活。
这其实不难理解,当我们在产生“他或许不是个疯子”的怀疑瞬间,可能就同时否定了自己过去一直谴责与轻视对方的行为。当开始思考“或许没钱也能幸福”的瞬间,可能就同时否决了自己从过去至今一直作为赚钱机器而活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我们无法忍受推翻自己,因为这必然会让现在的生活变得陌生不便,甚至还可能因此陷入险境。我们的怀疑与笛卡儿所指的怀疑完全不同,准确来说,是怀疑的“态度”不同。
我们对那些“推翻熟悉生活而使生活变得陌生,甚至造成危险”的事物坚持怀疑到底。
“拥有得少也是一种幸福!”“离开职场,就能看见全新的生活!”“爱情可以使人改变!”我们对这些话怀疑不已,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这些话会推翻以往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陌生、不便,甚至还可能陷入困境。我们怀疑的往往都是具备“颠覆舒适圈”特质的事物,最矛盾的是,这些怀疑反而只会加深成见与偏见。
鼓起怀疑的勇气
要摆脱成见与偏见,就只有“怀疑”这条路可走,但并非所有怀疑都能让人成功摆脱成见。如同笛卡儿以“怀疑”脱离中世纪,开启近代之门一般,我们也必须勇敢地去怀疑那个熟悉、舒适又平稳的生活,还有将这种生活合理化的所有一切。我们必须要有所怀疑,比如“熟悉的家或许正是我们不幸的根源”“感情稳定不正代表了爱情已逝?”“安定的职场或许正在蛀蚀着我的灵魂”等。
唯有这些怀疑才能瓦解心中如城墙般巩固的成见。但要做到如此,我们需要有勇气才行,因为“得以让成见产生裂痕”的怀疑,必会推翻我们的人生,让它因此变得陌生、不便,甚至会让我们陷入困顿。但“敢怀疑的勇气”能让我们摆脱成见,拥有这种态度,反而比“怀疑”本身更加重要。
若没有这般勇气,不管再怎么怀疑我们都无法放下成见,反而还可能使成见变得更为坚固。康德之所以会指出成见是“不愿自己思考因而采取的被动理性”,也是“不想去判断事情是否客观”,或许就来自于此。“勇敢地求知!鼓起勇气去使用自我理性吧!”康德的喊声仿佛缭绕于耳。没错,我们会被成见绑架,滞留于不成熟的状态,并不是我们的“理性”(怀疑)出了问题,而是“勇气”。
说不定笛卡儿真正留给我们的遗产,并非“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概念,而是“怀疑的勇气”,让我们得以告别熟悉、舒适的环境,勇敢怀疑一切可能会招致陌生、不便、危险的事物,我们该从他身上学习这些哲学:“严格怀疑的态度”以及“拒绝依附权威的态度”。期盼各位能以这两种态度逐一去除身上固执的成见,迎接更加光明愉悦的人生。
哲学家指南:笛卡儿
若想更进一步了解笛卡儿,就要先探讨“心智”和“延长”的概念。想要准确掌握这两个概念,就必须先了解“实体”。“实体”意指即使外在发生改变,外观看似他物,内在却依旧不变的“本质”。它最大的特征在于:虽然会产生其他变化,却不会依存于任何东西。接下来的解释会简单许多:想一下装在杯子里的水,水的形状虽然会依据杯子外形而有所不同,但身为“水”的这项本质却不会改变。水虽然会因杯子形状而产生各种变化,却不会依存于任何东西,因此可以说水就是一个“实体”。
笛卡儿主张所有事物都有两种“实体”:“心智”和“延长”(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指的正是假设有两个实体)。“心智”指的是在物理上不占据任何空间的实体,“延长”指的则是物质和物体最重要的特性——会占据空间地位。在笛卡儿的哲学体系中,所有一切都可以使用“心智(思维)——延长(物质)”的心物二元论观点诠释。
人类这个实体也是如此。对笛卡儿而言,人类就是由名为肉体的“延长”与名为灵魂的“心智”两种实体所组成。这里要注意的是:笛卡儿认为心智(灵魂)比延长(肉体)更重要,他认为人类的灵魂中因为拥有“先天观念”,所以本身就是个健全的存在。对他而言,所谓的“我”就是“正在思考的我”,等同于灵魂的存在,所以问题出在肉体(延长)上。
我们的意识会清楚知道“不能窃取别人的物品”,因为它是健全的,但偶尔还是会出现窃取他人物品之人。虽然人类的理性(灵魂/意识)是健全的,但仍会有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笛卡儿使用肉体(延长)来解决这个逻辑上的矛盾。他评断人类的灵魂在现实中无法健全,都是出自肉体的缘故,是人类因拥有肉体所出现的本能(饥饿)、情感(忌妒)、欲望(偷窃)等,扰乱了我们的理性。因此笛卡儿深信,想要发挥健全的灵魂(理性),就必须先控制和压抑肉体上的一切。
笛卡儿曾说道德学是最高的学问,这个结论对他来说再理所当然不过了,因为严格的道德规范可以最有效地控制肉体。就如同人类想要支配大自然,就得先了解大自然一般,笛卡儿主张,为了让灵魂得以顺利支配肉体,必须先了解肉体,了解如何控制肉体的本能、情感、欲望,并调节其力量。
比起笛卡儿的哲学,我们更该注意到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无论有意或无意,我们都具有以肉体和精神来区分他人的倾向,不是吗?我们会倾向认为精神上的行为(读书、思考)较为高尚、出色;肉体上的行为(性、睡眠)则较为肤浅,必须压抑。会认为与精神相关的行为较为重要且珍贵,与肉体相关的行为则必须忍耐和压抑,不正是笛卡儿留下的成见和偏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