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蓝色调染料植物
蓝草是古代应用最早和最广的蓝色植物染料,品种很多,大凡可以制靛的植物均可称之为蓝草。在古文献中,出现的蓝草品种名称有蓼蓝、大蓝、槐蓝、芥蓝、马蓝、菘蓝、冬蓝、板蓝、吴蓝、甘蓝等10余种。有学者对这些不同的蓝草品种做了研究,认为古代实际上用于染蓝的常用蓝草品种只有寥寥4种,分别是蓼蓝、菘蓝、木蓝和板蓝。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品种,是因为从很早开始,各地对蓝草的习用名便已五花八门,并随着书籍记载的混乱和知识的流传,人们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往往将同一品种误解为不同品种,实际上马蓝即板蓝;槐蓝即木蓝;冬蓝则是菘蓝;吴蓝可能是在吴地培植成功并得到推广的蓼蓝新品种[注]。
1.蓼蓝
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又叫蓝靛草,蓼科一年生草本。一般在二三月间下种,六七月成熟,即可第一次采摘草叶,待随发新叶九十月又熟时,可第二次采摘。至迟在商周时期人们已对蓼蓝生长特性有了一定认识,《夏小正》里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启灌蓼蓝”。据最早为这本书作注的《夏小正传》解释:“启者,别也,陶而疏之也。灌也者,聚生者也,记时也。”明人张尔岐注云:“盖种蓝之法,先于畦,生五六寸许,乃分别栽之,所谓启也。”就是说,在夏历五月蓼蓝发棵时,要趁时节分棵栽种。又据《礼记·月令》记载:“仲夏月令民毋刈蓝以染”。孔颖达《正义》云:“别种蓝之体初必丛生,若及早栽移则有所伤损,此月蓝既长大,始可分移布散。”按仲夏月即夏历五月,正是蓝草发棵的季节,这时如果收采,会影响蓝草的生长。《礼记》所述与《夏小正》的记载是一致的,充分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对蓝草生长规律认识之深,使用之广泛。
2.菘蓝
菘蓝(Isatis tinctoria),又叫做茶蓝、半蓝、中国大青、中国菘蓝,属于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顶生黄色小花,叶片类似菠菜或橄榄菜,花开在叶片中央,染色部位为叶片。宋代开始,用它制靛的记载非常多,如宋代罗原《尔雅翼》记载用菘蓝作靛染青色。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菘蓝可为靛”。明代《救荒本草》转引《本草》谓:“菘蓝可以为靛,染青,以其叶似菘菜,故名菘蓝。”
3.木蓝
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古代称之槐蓝、大蓝、大蓝青、水蓝、小菁、本菁、野青靛,属于豆科多年生灌木,开赭粉红色的小花,以种子繁殖。木蓝始著录于宋,戴侗《六书故》记载:“蓝三种,中有梗者曰木蓝。”其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形态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谓:“木蓝,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叶,叶如槐叶,七月开淡红花,结角长寸许,累累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马蹄决明子而微小,迥与诸蓝不同,而作靛则一也。”
4.板蓝
板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爵床科板蓝属。板蓝性喜潮湿,多生于亚热带地区的林边地带,主要分布在印度东部、东南亚、中国西南到东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台湾学界至今习惯将板蓝称为山蓝[注]。这种蓝草的利用时间也很早,《尔雅·释草》中便有相关的记载:“葳,马蓝。”郭璞注:“今大叶冬蓝也。”
蓝草染色原理是:蓝草叶中含有靛质,当蓝草在水中浸渍(约一天)后,靛质发酵分解出可溶于水的原靛素,此时的浸出液呈黄绿色。而原靛素在水中生物酶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在植物组织细胞中以糖苷形式存在的吲哚酚(吲羟、吲哚醇)。吲哚酚又经空气氧化,生成不溶于水的靛蓝素(C16H10N2O2)析出。靛蓝是典型的还原染料,有较好的水洗和日晒色牢度。
大凡可以制靛的植物所含靛质基本相同,均为还原性的靛蓝素,其还原后所得为隐色素靛白,两者氧化还原结构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