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 祭祀所用的犬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屈原
A
B
C
D
犹、豫连用,是人们常用的词,形容一个人迟疑不决的样子。人们常常把这个词挂在嘴上,却不知道何以用“犹豫”一词表示迟疑不决,为什么把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
其实,“犹”和“豫”分别是两种动物。先说犹,甲骨文字形A,左民安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右边是一条狗,左边是一尊酒器,因此“犹”的本义是犬守器。但许慎却认为这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酒器“酋”表声。最有趣的说法是:右边的狗在偷喝左边酒器里的酒,喝醉后表现出动作迟缓的样子。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会意字,左边的酒器代表祭祀,右边的狗代表牺牲之犬,会意为用作祭祀的犬。
犹,金文字形B,右边还是狗,左下还是酒坛,上面的“八”字形表示酒喝时酒糟下沉后溢出的水形,也就是“酋”字。小篆字形C,狗移到了左边,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形声字。楷书繁体字形D。简化后的字体用“尤”代替“酋”作声符。
《说文解字》:“犹,玃属,从犬酋声。一曰陇西谓犬子为犹。”玃(ju9)是一种大猴子,因此“犹”就是猴类,又叫犹猢。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地描写了这种动物的性状:“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丈,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还有人说犹猢长得像麂子,还有人说“犹”就是长达五尺的大狗。
给《史记》作索隐的司马贞引用崔浩的话解释“犹”:“卬鼻,长尾,性多疑。”高鼻子,长尾巴,性情多疑,一旦发现有风吹草动,立马爬到树上观察敌情,如果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又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开始生疑,又爬回树上观察……如此这般不停地折腾自己,因此有“犹疑”一词。
至于许慎所谓“陇西谓犬子为犹”,犬子即狗崽子,倒是很符合作为祭品的犬。
再说豫。“豫”是一个形声字,从象予声。《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于物。”豫是一种古象,河南省简称“豫”,这是因为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茂盛,盛产古象,因而称为“豫州”。不过古象跟今天的大象不太一样,这种象身躯庞大,动作不灵巧,遇事总是摇摇晃晃,拿不定主意。《道德经》说它“豫兮,若冬涉川”,豫这种古象行动就像在冬天涉过河流一样,可见有多么小心翼翼,有多么犹疑不决。
因为“豫”这种古象是“象之大者”,即体形最大的象,因此“豫”可以引申为大的意思,古人说“市不豫价”,就是说不把价格哄抬起来以欺骗顾客。许慎引用贾侍中的话说,“豫”这种古象“不害于物”,即对别的东西没什么伤害,因此“豫”又引申为宽大舒缓的意义,宽大舒缓一定很舒服,因此远引申为“娱乐”之“娱”的通假字。
“犹”动作灵巧,“豫”却动作笨拙,但两种动物的共同点都是多疑,拿不定主意,所以人们就把这两种动物组合在一起,用来形容迟疑不决的样子。屈原在《离骚》中就是这样使用的:“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犹豫和狐疑连用,都是表达迟疑不决的意思。不过,清代学者黄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犹豫”是双声字,即声母相同,以声取义,本无定字,因此也可以写成“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从语言学上来说,黄生的看法很有道理,但是未免大煞风景,把“犹”和“豫”当成两种犹疑不决的动物该有多么好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