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原则 赢得新未来——读《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有感
规划局 朱勤仪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一语成谏,而《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以下简称《爆裂》)则是来自未来的明信片。这本书最初的吸引力来自作者之一的伊藤穰一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的角色加持与其实验室光彩夺目的时代魅力。这个实验室其实与媒体两字没有太大联系,但它却成为创新的代名词,被誉为实现寓言的地方。实验室聚集了世界顶尖的创造性人才,致力于技术、多媒体、科学、艺术和设计的融合,创造出许多影响世界的颠覆性技术诸如人机交互、情感计算、3D打印、编程教育等,几乎覆盖人类80%以上的互联网生活。于是让人不禁好奇这样前沿的、探索性且带着科技美感的实验室领军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提炼未来社会的生存原则。
《爆裂》阐述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核心价值体系——即书中提到的9大生存原则。虽然全书以许多非凡的商业案例、众多机构的前沿研究和哲学理念作为举证,并没有严密的逻辑性推理和论证过程,有些观点听起来甚至不算新鲜,但它的确颠覆了旧的体制束缚,跳出传统的思想,但又不是天马行空的随心所欲。这些原则精炼地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如作者所说,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则想象成为如何使用全球最新操作系统的提示,又或是当作在暗黑森林里行走的人们找到光明的指南针。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一味接纳,知识需要吸收和总结,阅读也要绑定和破解,才能达到为我所用、六经注我的目的。因此,运用这9大生存原则,结合相似的商业案例,也可启示我们的企业积极思考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时代的大变革,赢得未来的发展先机。
一、提炼新原则,需要新的时代特征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多年来一直令人困惑的问题。正如历史上电影技术、电话、电脑刚刚诞生时,人们对这些新生事物的前景表现出的无知或抵触那样,当下我们面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无人驾驶等一系列技术的到来,其实也没有表现出多好的接纳态度。因为现有的主流思想会让人变得狭隘和固执,而技术发展的速度往往超过了人类理解能力的提升速度。我们对未来的技术发展缺乏想象力,而一种新事物诞生后不仅要适应环境,还会反作用于环境。正如核裂变代表着人类最激动人心的成就,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最严峻的威胁;一些网络安全技术被黑客所用,同时也被用于防御黑客进攻。人们在看到新生事物的萌芽时,很难预测它壮大发展的模样,更难预测经它影响和改造的环境会如何变化。因此,指数时代的来临,颠覆性的变化越来越快,同时由于新事物的发展和环境互动的过程十分复杂,预判变得难上加难。
也许,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说遵循的原则。《爆裂》这本书并没有试图预测未来,而是表达我们应该反思习以为常的思维体系,学会质疑常识。如果不接受新的变化,迎接挑战,只知道孤芳自赏,擂台高筑,就可能在竞争中一败涂地。在书中开篇作者提到了三个时代特征: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对称性是指由互联网和快速发展的数字科技带来的最重要的效应之一,它让少数人和小机构获得了蚂蚁战胜大象的颠覆性力量。而这种不对称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复杂性,或者说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是跨学科理论,现在科学家认为当影响复杂系统的几个因素达到最大时带来的后果是不可知的,这种未知引出第三个条件——不确定性。当我们面对巨大的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法用既定的知识体系去指导和判断世界的规律与发展,决定行为方式时,那就参考《爆裂》这本书所提及社会生存应该遵循的9大原则,它们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以及系统优于个体。
过去,理解新旧时代的区别,往往用进步或落后这样鲜明的价值判断。现如今,我们在不同社会阶段面对不同问题,形成不同的社会体制,本质上都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正如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诸如新的社会矛盾转移,就是描述了我国新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变化中,我们立身处世、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带来管理层和执行层面的重新调整和适应。回顾国企改革的历程,也是在没有先行经验可借鉴,挣脱旧体制的束缚下,逐渐自我完善发展壮大的,现如今在互联网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冲击下,正经历着新一轮艰难的转型升级。
所以,在信息爆炸且充满了不确定的未来,无论是企业的领军者、管理者或是监管者,都应学会冲破一些固有理念,推翻既往的思维模式和常识机制,学会差异化思考。接纳和实践新原则,建立新体制的认知,也许能帮助我们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找准产业方向并获得成功。篇幅有限,在综合比较后,我择选了其中5条原则来浅谈新时代下企业管理的改革途径。
二、解析新原则,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原则一:拉力优于推力。正如内在奖励比外在奖励更能激发人类的潜质,拉力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它比外部推力更有效。人们一贯用的推力策略是将资源推向觉得有用的地方,而拉力思维是先有需求,再将有用的资源吸引过来,而不是将资料和信息集中存储起来,从而使得世界从“资源储存”向“资源流动”转变。拉力战略利用创新带来的低成本,使得沟通交流、资金筹集等有了新的可能,从表面上改变整个行业的供应链。
原则二:指南针优于地图。地图意味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和捷径,而指南针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道路。当一份详尽的地图将你引入复杂的森林,利用好指南针却能为你探索出更优的方向。选择指南针还可以探索其他线路,利用绕道机会发现意想不到的宝藏。在一切不明朗的时代,指南针就是确定目标,有所行动,在行动中不断按照目标纠正方向,而不用事先对风险做完美的评估。
原则三:实践优于理论。在快节奏变成新常态的未来,等待和计划的成本高于实践后的随机应对。当强调实践而非理论时,意味着不用等待获批,或者事先周密规划,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在何种情况下,实践必须贯穿理论,就像理论必须贯穿实践一样,这一点尤为重要。
原则四:韧性优于力量。假设在未来某一时刻会面临失败,最实用的系统就是能够快速革新重生。韧性并不一定意味着能预料到失败,而是即使知道无法预料下一步,却依然可以在情景感知下工作。一个有韧性的组织会从错误中学习并适应新环境,还能帮助机构开发更加活跃、强健的系统,更能抵御灾难性故障。关键在于:当抵御失败的成本超过屈从于失败时,敢于承认这一点。保持韧性,即便公司处于蓬勃发展之中。
原则五:系统优于个体。当我们都处在一个复杂系统之中,只有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思考,才不会被实时症状所惑,才能够找准杠杆。系统思维就是在分散的、看似无联系的事物之间,洞察深入、隐秘、内在的因果联系。运用系统思维首要遵循的是系统优于个体,关注系统中每个要素,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不同要素之间的动态变化。
三、运用新原则,赢得企业新发展
(一)用拉力提升企业活力
当前,中国很多传统经营模式在不断衰退,而微博、微信这样的公司则蓬勃发展,众筹和众包让个体和小机构广泛发挥作用,互联网进一步放大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义。书中讲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在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中,政府按照过去的经验所做的防范统统失效,最后却是利用拉力战略发挥了民众的智慧实现正常预警。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过去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推力进行,因为过去市场相对稳定,决策者把资源推到他们认为需要的地方,这样的权威会有极高的效率。但现在市场环境变换迅速,公司业务离散化,当多件事情同时开展,为实现快速反应就需要打造一套拉力系统。
有着庞大体系的国有企业更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关注资源往边缘地带流动,并在企业内部创造出更为灵活和包容的机制。比如尽可能减少繁琐的规定;给予有自我驱动能力,能够定义任务且协作界面良好的人充分自主权;满足员工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鼓励员工向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流动;赋予离市场更接近的中层或基层人员更多的决策权等,即打造一个资源流动性较高的企业,在内部形成有效机制促使资源向更有用的地方流动。
马云在《未来已来》一书里也提到,未来是数据时代,只要利用技术、数据和创新,人人都将有机会。而未来大企业如果想做得更好,必须为无数人创业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资源,即大企业的责任是建造一个适宜的生态圈,提供就业机会、不断扩大内需。这与我们现在努力构建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有异曲同工之意。
(二)运用指南针走出困境
企业发展的困境之一就是没有办法照抄已有的公司和商业模式来获得成功,成功者不是地图,只是照亮道路的几盏明灯。理解指南针从三个角度:一是认定目标不偏离。要时刻注意反省,始终牢记企业使命和愿景,这也是企业战略思考的核心。二是重新评估风险。地图的设计实际是出于对风险的回避,然而不确定的时代,连风险本身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传统的规避风险策略或许不起作用。书中举例一家公司要投资60万美元的项目,但却花费300万美元做可行性研究。现在很多大企业、大组织的风险防控体系为防范风险而支出的成本可能远超过这件事本身的价值,而创新型企业的最大优势便是走一条看似不安全的道路,但运用指南针的指引反而更容易达到目的;三是行动为先,要快速占领市场,把握先机。
指南针优于地图战略不仅可以让创新型企业在探索新理念的同时不偏离目标,还可借此导航绕过障碍,而不需要回到原点重新规划,快速纠正方向,省下时间和成本,不用为了应对众多无法预见的突发情况而制订若干计划。
(三)实践优先可以助推企业创新
过去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是在生产前制定详细的计划,新产品推出前在机器的研发和现有工厂的改造上投入大量资金,失败的代价很高。而书中提到的敏捷软件开发公司则强调适应性计划,及早向客户交付产品,以及随机应对意外挑战的能力。很多案例表明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开源软件等技术已经降低了创新成本,一个新的发明从想法到成型可能只需数个小时,样品的第一次更迭或许就在一天之内。因此要充分借助先进的工艺、智能制造或大数据,才能使得企业创新得到快速发展。
当一名管理者将实践置于理论之上,其他原则就更容易实现。跨学科实验和合作越来越接近最好的实践方法,企业员工可以有机会通过工作来学习,用一种不需要长期投入的精力来探索新领域,同时也降低了创新成本,而传统的周密计划以及关注各种指标的方法反而会阻碍创新。
(四)时刻保持韧性才能适者生存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讲到每一个事物都会从波动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损失,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性则是指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从混乱和不确定中获利。这样的反脆弱便可以理解为企业的韧性。
通常而言,大企业倾向于储备资源,用强大的自身抵御风险,一旦失败,会因成本过高损失惨重。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公司则善用极少的原始投资,从不断失败中学习经验,这恰使他们在原有想法失败时拥有足够的韧性,轻松变换策略,无须增加成本就能保持生存。所以,面对竞争者和攻击者,好的抵抗方式是不断从错误中学习和适应。企业希望拥有战无不胜的防线是灾难性的幻想,而随机应变、不做强预测的防御措施才是最有效的防护力。
(五)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
企业快速取得突破的最佳手段是打造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系统,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或是天才的个人行为。彼得·圣吉在管理学经典《第五项修炼》里也提到了系统化的思维模式,群体与人类其他活动都是一种系统,也都受到细微且息息相关的行动牵连,彼此相互影响。我们应该从全局宏观的角度思考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达到个人价值与全局价值的平衡。
企业要进行负责任的创新,不只需要速度和效率,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整体影响,以及理解人、社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实施创新的同时考虑到全行业甚至全球影响。例如在产品设计中采取这样的策略:从客户体验着手再返回技术层面,利用共同设计激发用户自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加个性化定制的可行性。
我们身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未来已近在眼前,虽然理解和掌握这些生存原则并不能改善个人生活,但面对这个充满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崭新系统,我们应该深度思考和积极适应,将思维更新迭代,以避免与时代脱节。同理,打造一个具备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更早的做好准备,在新时代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