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等·奖

父辈的身影——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资本局 刘嗣永

儿时,“知青”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代表着孩童对天真烂漫玩乐时光的向往;少年时,“知青”是长辈们口中艰难的经历,承载着对逝去青春岁月的留恋与惋惜;今天,品读过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才明白无论喜欢与否,“知青”都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岁月,承载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更记录下了父辈们无数个奋斗的身影和脚印,成为后来人的指路石和攀登前行的榜样!

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掷地有声的讲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时,这既是对百年前先贤的那篇《少年中国说》的致敬与回应,更是对他们这代人“知青岁月”里经受特殊磨炼的深刻体会和经验总结,值得我们每一代青年人深思和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寻访几十位梁家河村民和北京知青,搜集整理了大量习近平总书记7年知青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展现了青年习近平在精神、气质、才干、风范长成的关键时期的一段重要经历,为我们勾勒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共和国新生代如何历经磨炼,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勇于担当,最终接过革命先辈的重担,担当起新中国建设的脊梁的伟大历史画卷。为我们当代青年人提供了一本生动的学习教材,读来受益匪浅。

一、艰苦磨炼强健社会实践之“骨”

时钟拨回到1969年1月13日,当青年习近平与20多名八一学校的同学背负行囊,乘上知青专列奔赴延安农村开始“上山下乡”时,他们也许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何等艰苦的历程。“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相比他们的父辈生在风雨飘摇、前途未卜的旧中国,正值青春年华却要为民族前途命运奔走呼号,苦苦抗争,他们是幸运的一代;然而当一场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将正在渴求知识的他们赶出校园,少小离家,上山下乡时,他们又是不幸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总书记则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正是7年艰苦知青生活的磨炼,锤炼了他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就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锻炼了他一往无前、不惧艰险的勇气和风骨,使他最终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为党的领袖。

对比40多年前,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已经极大的改善,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极大提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磨难在这个和平年代似乎正在成为奢侈品,社会上充斥着不少在父母溺爱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机关里也有很多只进过“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缺乏艰苦环境下社会实践的磨炼,正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缺失的重要人生课程。深入基层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强健筋骨,是当代青年亟需补上的一课,也是接过父辈们身上的重担开启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征程的必要条件。

二、如饥似渴补足科学文化之“钙”

为了借一本《浮士德》,青年习近平跑了三十几里路;上山放羊时,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十五六岁,正是一个人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年纪。而在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极度匮乏,黄土高原荒凉闭塞,青年习近平却始终痴迷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而今,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书本报刊唾手可得,互联网、各种即时信息交流工具更是层出不穷。人们正在被各种快餐式信息淹没,沉浸下来系统化学习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国人图书的年阅读量逐年下滑。工作繁忙、疲于应酬常常成为人们不读书的借口,为应付考试、为完成工作任务又常常成为临时抱佛脚式读书的理由。然而,只有抛弃阅读的功利性,真正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个人的兴趣,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才能将知识真正融入身体,成为夯实个人知识底蕴、丰满内心世界的“钙”。

三、服务群众扎稳深植基层之“根”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只有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刻的眷念,才能说出如此充满感情的话。古往今来,但成大事者,无不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小平同志一样,在陕北的七个寒暑,青年习近平用脚步丈量了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对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充满了深厚质朴的感情。向老乡学育种、学插秧、学耕地、学捶玉米、学打夯筑坝……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褪去高干子弟的娇嫩,真正成为普通群众的一份子,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此时已悄然在少年的心里扎根。由此,我们便也不难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要“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向往着大都市,向往着白领金领的生活,很少有人愿意扎根基层,从基层做起。即使分配到了基层工作,也稍加停留便心生去意。归根到底,是怕吃苦、不甘心、互相攀比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怪。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再次向我们证明,基层苦,事情繁杂,但正好可以培养工作的“多面手”;基层累,工作繁重,但能够磨炼人的坚韧意志,增强工作本领;基层烦,“民意”冗杂,但恰恰可以丰富社会历练,收获群众认可。基层的历练是干部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必经之路。只有植根基层,脚踏苍茫热土,才能培养起与群众质朴的感情,事业方有坚实的根基;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才能丰富自身的内涵,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只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奉献于群众,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四、忠贞信仰铸就坚韧不拔之“魂”

当窑洞的广播里传来宣读中共九大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名单声音中,没有出现父亲习仲勋的名字的那一刻,青年习近平情绪失落,望着窑洞外的蓝天,没有说什么。敬爱的父亲已经受到了9年的迫害,至今仍命运未卜;母亲也过着受审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头上还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好好的一个家庭四分五裂……这些,对于一个17岁的男孩造成多么沉重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此外,顶着“彭高习反党集团”子弟的帽子,多次申请入党,迟迟得不到批准;县里和公社推荐上大学,却总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无法如愿。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加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拼搏奋进的意志,从而在他身上铸就了共产党员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魂”。

今天,一些年轻人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看到一些不公平现象,就很容易怨天尤人,意志消沉,甚至散失斗志,一蹶不振,一味将责任全部推给社会和环境。面对成功人士,往往只是看到他们的光环与优势,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史,到今天各行业的佼佼者,无一不是在磨炼中成长,从困境中涅槃。作为当今的青年,更应脚踏实地,珍惜一切锻炼自己的机会,把每一次的困难和挫折当做提升自己的挑战。

五、传承父辈精神,担负国资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学习领袖成长史,重在领悟其思想历程,探寻“初心”,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本源与根脉;更在继承与发扬,在本职岗位上奋发有为,谱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作为一名国资青年,欣逢盛世,恰临其时,理应当仁不让: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从小经受到父辈们奋发向上精神的熏陶,目睹了改革开放近40年国家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适逢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成为首批招考入委的公务员,又有幸亲历和见证了中央企业发展壮大历史过程,对父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充满了敬佩,更对做好国资监管事业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感将父辈们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我们青年一代国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做到坚定理想信念,理直气壮的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不断加强个人思想政治理论和国资监管各项业务知识的学习,提升应对各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深入中央企业实际,密切联系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使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地生根;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不畏困难,主动研究和破解国有企业改革各项重点难点任务。

(2)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项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本职工作,围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总目标,就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问题,研究落实每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3)做好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当好榜样,带好队伍。要将个人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父辈的“爱”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结合起来,做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带动身边人,特别是更年轻一代了解学习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品格,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和保持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绝对忠诚的社会氛围。

今天,我们时代性地站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节点上,应当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领袖身体力行指引的方向作为人生指南,自觉校正人生航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