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回到心中的边城——三读《边城》有感

轻工机关服务中心 王晓坤

因缘际会,我小时候有幸在祖国邻近朝鲜边境的农村生长了三年光景,那里是我心中的边城。澄蓝的天空、清澈的江流,百姓日出劳作,日落休息。刚开始寄居生活的我,喝不惯现压的冰冷井水,不喜欢半夜独自去臭猪圈对面的茅庐里解手,不适应跟随大人走十几里地的山路到田野里耕种,最害怕听见土爆米花机的不定时崩响和从家门口碾压经过的火车轰隆声……如今的我,早已离开农村生活多年,却始终将此段经历视若珍宝,因为这段记忆,在我的身体里注入了农民的血液,也让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敬意。

怀着对农村生活的情感,我拜读了沈从文老先生的《边城》。沈老的边城是其盛年之作,以湘西边境的一对爷孙为切入点,展开一段唯美自然的边城故事。它在1999年《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位列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若仅以单篇小说计,则属第一。在此,我将刍谈三遍品读之后的感受。

一读湘西风情

首读此书,第一印象便是直入眼帘的边城淳景。“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是沈老的开首语,语言平实,句式精炼,湘西地区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逐渐展开。“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清澈的溪流,河街的吊脚楼,篁竹中的雀儿,看门的黄狗……这样的景色对于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作者以诗画般的笔触描绘着纯净自然、极富湘西地方色彩的风土人情,给予读者真实的想象。“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擂着鼓,这船便像一支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书中生动还原了当地端午节泅水划船的热闹场面,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水乡古老而隆重的节日风俗,以及当地人民对远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这是翠翠的爷爷死后道场的场面,目的是祛除死者阴间路上的猛鬼恶灵、保其黄泉路上一帆风顺、早日轮回投胎。这是湘西民间的丧葬习俗,古老而神秘。

在1983年《边城》电影搬上银幕之前,曾邀请沈老审阅电影剧本,沈老用数天的时间反复批改,并提出许多建议,如现实中的龙船只能在大河中行动,渡口河是支流,故水流动极缓慢等,由此可见沈老对于作品尊重现实的严谨态度,一切都是极为考究的。那么,我们在书中品味到的风土人情无疑是最原汁原味的了。

曾有一个说法,如果你很了解沈先生笔下的故乡,去了一定会失望;如若不了解,则不必去。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我想,书中的地方,是一定要去的,只有亲自走近,才能理解书中涉及与未涉及的意境。所以,我趁着今年的双节假期,踏访了沈老的故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我寻到了书中大片石头做成的河床,溪岸两端的渡船,河街上的吊脚楼以及翠色的篁竹,一切的景色都在静静流淌着,仿佛历经百年之后,只有这山水才是亘古不变的。我并没有失望,因为这里和我想象中的景色出奇一致,充满浓郁的书中味道。欣喜之余,却有令人遗憾之处,那便是立足于淳景之上形形色色的商铺和拥挤乌秧的人头,以及鱼龙混杂的各类商品……这些东西与古镇的气质是那么不符,让人不禁心疼这片土地。

二读人性之美

书中有几个特别美好的人:

爷爷是一位淳朴的老船夫,凡是讲求心安理得,当客人给多了钱,都会较真地吵嘴归还,若实在推不掉,就用这钱买茶叶和烟草送给后来的渡船人;他是孙女翠翠最慈爱的守护人,辛苦将这可怜的孤雏拉扯大,唯恐她坐热石头会生病,当她有心事时说笑话、唱歌给她听。老人的一切初衷都是为了翠翠,宁可自己孤独,也努力为她寻找归宿。他勤劳善良、淳朴而不木讷、知足而懂争取,将热情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就像江上屹立的白塔,象征着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翠翠是老船夫独生女的遗孤,从小被爷爷抚养长大。“……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是典型的湘西苗族女孩,也是沈老笔下的“希腊女神”,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和爷爷相依为命,两人一起配合着摆渡的工作,一起在银子般的月光流水边吹竹管,一起在晨曦中畅聊昨夜的美梦。翠翠很少和邻人接触,她的世界里似乎只有爷爷。当她渐渐懂事了,会害怕爷爷的老去,会想到爷爷将会如何满城寻找离家出走的自己,会在爷爷入土时压着喉咙干号,也会在爷爷死后坚强地继承着摆渡事业;翠翠在爱情中纯洁真挚、富有原始活力,遇到心仪的傩送会大胆地争着为他摆渡,听到傩送的歌声会傻傻地以为是做梦,面对各方磨难,始终痴情地等待负气出走的傩送归来。她的善良、真诚、含蓄、热情,无不体现着青山秀水孕育出的东方女人的灵美。

天保和傩送是船总顺顺家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老大天保性情豁达,不拘常套,老二傩送不爱说话,却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感情。二人均暗自爱慕翠翠。当彼此袒露心迹之后,便相约以苗族特有的唱歌求爱方式进行决斗,天保自知歌声不如弟弟,可也愿为爱努力争取,后忍痛割爱成全了弟弟,并外出闯荡,他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而弟弟傩送没有因为大哥也喜欢翠翠而放弃,而是选择公平竞争,勇敢地为翠翠在深夜放声歌唱,毫不动心于有钱有势大户人家的亲事,为了翠翠甘心做清贫辛苦的摆渡人,当哥哥闯滩而死,他自责不已,远走异乡,他是一个热情善良、勇敢勤劳、蔑视权财的优秀青年。

船总顺顺是天保和傩送的父亲,是当地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人和气大方,喜交朋友,能济人之急。当得知长子天保爱慕翠翠时,并没有嫌贫爱富,而是找媒人说亲。顺顺对于钱权应是十分重视且能够理智处理的,否则他也不会成为那样厉害的人物。他会希望通过儿子傩送的婚姻和王团总家攀上亲戚,但当傩送明确拒绝之后他选择尊重儿子的想法。对于一位父亲,天保之死和傩送出走是十分悲痛的,很容易迁怒于翠翠爷孙,作为正常人,他也会陷入孤寂和对翠翠爷孙的排斥。可尽管如此,当老船夫去世后,顺顺仍主动安排料理后事,并请翠翠作为傩送的媳妇搬回自己家中。这是一个十分丰满的人物形象,虽不完美,却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三读悲剧立意

多数人提到《边城》,都会对其优美淳朴的桃源环境和田园牧歌似的生活津津乐道,而对其人物结局却不作深究,但我认为,那是沈老在平实语言背后最有力度的发声。通过对淳美的湘西风情以及人物之美的描写逐渐深入,沈老对人性的思索也慢慢明现。全书共21章,直到前13章,我都认为会是十分美好幸福的结局。可是慢慢地,这每一个充满“爱”和“美”的人物却都有了越来越多的不幸和痛苦,最后的结局竟是爷爷抱憾而死、翠翠孤独守望、天保溺水身亡、傩送远走他乡,几乎没有人是幸福的。沈老对此的解释简单而耐人寻味,他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我认为,故事的悲剧立意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一是体现现代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唤回国人对“爱”与“美”的意识。书中爷爷为了撮合翠翠和傩送,主动去问来提亲的王团总家中间人结果如何,那个王团总家中间人故意歪曲事实,骗爷爷说傩送选择娶有碾坊作陪嫁的大小姐而不是只有一条破渡船的翠翠,这对后来爷爷之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王团总家虽说钱权富有,但也代表了唯利是图的社会气息,淳朴的爷爷对此毫不怀疑,两个人的对话象征着新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充斥。正如沈老在《长河·题记》中所写到的那样:“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20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沈老出生于民风淳朴的古镇,古镇里优美健康又不悖乎人性的品质在他脑中根深蒂固。在他眼中,就算社会最底层的妓女都是忠贞而浑厚的。所以,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气息侵袭传统文化,使得一些不知什么的东西暗暗滋生后,沈老便不禁深深思考,故刻意将此湘西边城的美好与悲惨作为典型,塑造心中的理想之地,并引发国人对悲剧的思考、唤回国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二是体现理想与现实的不完全一致性,教会大家在接受现实残缺的同时仍对生活充满热爱。沈老写的不是寓言童话,而是尽力还原真实的故事。毋庸置疑,赤裸的现实是会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小说中几个人物都是具有矛盾性的。天保和傩送是兄弟,二人性格互补,彼此相亲,而他们又都有了心爱之人,这本是多美好的事啊,可现实却让他们爱上了同一个人,由此,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家人的责任感便构成了一组矛盾,使人物纠结痛苦;爷爷既不舍得将翠翠托付他人,又必须努力帮翠翠寻找可靠人家,既想翠翠嫁得好人家又怕难为了翠翠,无奈落得“做人弯弯曲曲,不索利”之名,这也是十分矛盾的;而翠翠虽对爱情心驰神往,却羞涩含蓄,不早表明心迹,也不舍得留爷爷一人孤苦,没有将命运紧握在自己手里,最终错失了天赐良机……悲剧便慢慢产生。我想,如果傩送能在初识翠翠之时就大方表露心意,翠翠能勇敢地及时接受,爷爷没有听信谣传而继续执着争取,或许一切都不会那么悲伤。可是,假若人物的发展都理想化了,反而减弱了人性淳朴、自然的可贵品质,降低了小说的情感力度,那么《边城》也就不是《边城》了。

三是体现人际沟通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翠翠是自然孕育出的可人儿,灵动乖巧,可是她“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由此可见,尽管翠翠淳朴善良,可在社交方面却有着严重的缺陷。翠翠的羞涩隐晦使她的爱情纯洁却也绕了不少弯路。在翠翠和顺顺两家关于亲事的沟通中,信息总是不对等而且传递不及时,比如傩送因照顾兄弟情感而不唱歌之后、爷爷四处孤单地寻找原因,王团总家中间人对爷爷的误导,傩送前来渡船而翠翠的有意躲避等,一系列的沟通不顺畅导致人与人、家与家之间产生了许多误解和不凑巧,悲剧便无奈发生。所以,在文明进步的同时,仅仅是精神与自然的统一是不够的,个体之间的精神世界也要顺畅联结,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

结语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非常喜欢这个开放式的结尾。尽管书中有那么多不凑巧,尽管湘西古城有些物是人非,尽管现实与理想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始终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曲折的道路会变成坚实的基奠,成就更加光明的未来。很幸运,我拥有那段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它在我的心中播下了追求淳朴的种子,随着生活和工作阅历的增加、自身不断的修正而慢慢生长,提醒着我不忘初心、坚持自我。在此,希望在伟大祖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能够世代传承,就如书中白塔般屹立不倒。最后,献上对沈老先生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