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鸟一世界:鸟国奇趣之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斑鸠长者的象征

大多数人对于斑鸠并不陌生,它们分布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小时候,我家庭院的槐树上就有一对斑鸠在上面筑巢。那时候,只知道斑鸠是一种类似鸽子的鸟,其他的完全不了解。

后来才了解到斑鸠作为一种常见鸟类,在中国文化中“曝光率”极高。可是真正“认识”它的人却并不多。庄子《逍遥游》中有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句子:“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在这里,庄子描写了见识短浅、自鸣得意的蝉和斑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毫无自知之明地对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的大鹏进行奚落和嘲讽。通过庄子对斑鸠飞行的描写可以看出,在庄子眼中,蝉和斑鸠的飞行能力一般——“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不过这里,将斑鸠的飞行能力与蝉相提并论,有点过于贬低斑鸠了,它的飞行能力虽然比不了传说中的“鹏”,但是比蜩(蝉)绰绰有余。

桃鸠图 北宋 宋徽宗赵佶

提起斑鸠,可能有人会想到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少人误以为这里的“鸠”就是斑鸠。这其实是张冠李戴,此处的鸠是一种叫作鹗(鱼鹰)的猛禽。另外,《诗经·召南·鹊巢》中也提到:“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里的鸠也不是指斑鸠,而是指俗称布谷鸟的一种杜鹃,学名大杜鹃,古称鸤鸠。现实中斑鸠虽然不是筑巢大师,但是人家也是自己“动手”,无需抢其他鸟的巢

不过诗经中倒也有几处真正描写斑鸠,《国风·卫风·氓》中有名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此句形象地描写了斑鸠吃桑葚的场景。这里的描述是非常准确的,斑鸠是一种杂食性鸟类,它们的食物包含各种植物的果实,过去常见的桑葚,自然也在其食谱里。不过,此句不仅仅是描写斑鸠觅食的场景,古人认为斑鸠吃多了熟透的桑葚就会醉倒,所以在本诗中借斑鸠吃桑葚来比喻女子过度沉迷于爱情就会神魂颠倒、迷失自我。细读全诗,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的辛酸与苦楚、沉痛与反思。而斑鸠在古代也是一种象征爱情的鸟类。

鸠雀先春图 清 周禧

斑鸠除了作为爱情的象征外,它还有一个文化寓意——代表长寿,这可能就鲜为人知了。在先秦时期,斑鸠是长者地位的象征。到了汉代,皇帝会赐给长寿老人“鸠杖”,象征一种荣耀。所谓的鸠杖就是一根拐杖,扶手处刻有斑鸠的形状。在古人眼中鸠为不噎之鸟,消化能力极强,而刻鸠形于杖头,是希望老人能够吃饭不噎,健康长寿。《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明确记载:“玉仗,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在汉代,拄拐杖是有法律规定的。据史书记载,老人满70岁以后,国家将赠良玉刻成的鸠杖。从此,鸠杖演变为皇家敬老的标志。《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那个年代,人到七十古来稀,老者是受到尊敬的,而鸠杖成为老人的一种特权的凭证,这可比今天的老年证管用得多。那个时期,老人持有御赐的鸠杖,进官府衙门无须下跪,做买卖不用交税,路人见了也要让道,可谓威风八面。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清乾隆皇帝八旬寿诞时,有大臣给乾隆皇帝的寿联也用此典:“鸠杖作朋春宴饫,莺衣呈舞嘏词新”。民间给老人做寿时,常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

斑鸠是否真的如古人所描述的那样,消化能力极强,是不噎之鸟?现代的科学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古人的说法。动物学家对珠颈斑鸠的研究表明,它的十二指肠壁内比同样食性的鸟类拥有更多的杯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银细胞。这些细胞是干什么用的呢,和消化有何关联呢?肠道内的杯状细胞主要分泌黏蛋白,与水和无机盐等共同形成覆盖于肠内表面的黏液层,对肠上皮具有润滑和保护作用,在机体消化与黏膜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肥大细胞是动物机体内一种广泛存在的重要免疫细胞,不仅可阻止肠内容物中的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也可抵抗摄入体内食物中的毒素,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嗜银细胞可分泌多种激素,主要通过内分泌或外分泌方式,对消化吸收和摄食行为进行调控,也对消化道黏膜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珠颈斑鸠体内的这些细胞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黏膜防护屏障,抚育了珠颈斑鸠极强的消化能力。由此观之,不禁感叹古人的先见之明。

中国的斑鸠

斑鸠很常见,现实中可能绝大多数人都见过,可是依旧少有人“认识”。现实中的斑鸠为鸟纲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的鸟类的统称,除拉丁美洲及个别地区如伊里安岛等未见有分布外,广布世界其他地区。中国比较常见的有珠颈斑鸠、山斑鸠、灰斑鸠、火斑鸠、棕斑鸠、欧斑鸠。

珠颈斑鸠是中国东部、南部地区最常见的一种斑鸠,从体型上看,它和家鸽差不多大,不过比家鸽“苗条”。珠颈斑鸠拥有深褐色的飞羽、粉红色的腹羽和红色的双脚,搭配相得益彰,如同穿着灰粉色上衣、红色高跟鞋的“少女”。珠颈斑鸠身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颈部黑色的绒羽上密布着白色的斑点,像一串珍珠项链,它也由此得名。不过年幼的珠颈斑鸠颈部没有这种“珍珠项链”,那是成鸟的“专利”。

珠颈斑鸠

中文名

珠颈斑鸠

拉丁学名

Spilopelia chinensis

中国保护级别

三有

IUCN保护级别

LC

山斑鸠在中国的分布,北自黑龙江,南至海南岛、香港和台湾,西至新疆、西藏,遍及全国各地。山斑鸠非常容易和珠颈斑鸠混淆,它们在中国的分布区存在很大部分的重叠。更为关键的是,这两种斑鸠长得实在太像了。珠颈斑鸠区别于其他斑鸠(除山斑鸠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而山斑鸠颈部的斑纹黑白相间形成四条线,远处看和珠颈斑鸠的“珍珠项链”非常接近。

灰斑鸠俗称灰鸽子,身上最明显的特征为后颈具黑白色半领圈。灰斑鸠的叫声是“咕咕——咕”,第二声较重,并重复多次。因为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希腊语的decaocto(十八),因此其拉丁学名为Streptopelia decaocto。在鸟类中,灰斑鸠是一位成功的“入侵者”。灰斑鸠原本分布于暖温带的欧洲部分地区、中亚、中国和缅甸,是一种留鸟。1953年灰斑鸠首次到达大不列颠岛,1956年在英国大量繁殖,1970年代灰斑鸠跨越大洋,被人类成功引入巴哈马,1982年传播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如今这种鸟在北美的聚集地是墨西哥湾沿岸,南至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西至加利福尼亚州,北至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五大湖。

火斑鸠又称红鸠、红斑鸠、火鸪鹪。栖息于开阔田野以及村庄附近。在中国的斑鸠中,火斑鸠体型偏小,成年火斑鸠体长约23厘米,成年雄鸟额、头顶至后颈为青灰色,颈后有黑色颈环。背、肩、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葡萄红色,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暗蓝灰色,其余尾羽灰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大陆自华北以南的各地,西抵四川、西藏、长江以北等地。

棕斑鸠又称蓝肩斑鸠,其头部和颈部呈淡红色,颈部具带黑色斑点的褐色颈带,外侧尾羽羽端白,具独特的蓝灰色翼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欧斑鸠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粉褐色斑鸠,颈侧具多黑白色细纹的斑块,翼覆羽深褐色,具浅棕褐色鳞状斑。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