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的艺术:让人际关系提升你的幸福感(原书第5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信和人际沟通

前面所谈到的所有关于沟通的内容虽然都很重要,但是常常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信(assertiveness)才能将其付诸行动。逐步学会自信,无论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还是分享自己对人生大事的独到见解,都非常关键。做你心目中理想的自己,不管别人认不认同,这也需要自信。我在这里介绍自信是因为只有自信才能帮你应付和克服对与人沟通的恐惧心理,而且这个主题在全部课程中都会很有用,我们在探究其他主题时这一本质问题(自信)都会无一例外地显现出来。

自信的定义

描述自信行为(assertive behavior)的一种方式是:以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权利和感受,同时又不侵犯到别人的权利(Duffy&Atwater,2011)。其实也就是自己两只脚脚踏实地,而不会踩到别人脚趾头的问题。这些表述都显示了平衡的重要性。自信应该是夹在消极(或不自信)和挑衅行为之间的一个中间点。

消极行为(passive behavior)是指和别人说说你的主意、想法或感受会大有好处时却坚持不去这样做,消极处世是指面对公开挑衅也忍气吞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也不挺身而出,对别人的批评或者反对显得太过坐立不安。

有的作者使用术语不自信(nonassertive)来替代消极,但是我相信,在有些情况下,实际上拿消极来描述特定的行为反而更好。有些人遇到困难,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特定的技巧并且不够自信,而是因为他们成天忙活的行为并不能帮他们得偿所愿。你有没有听过有些人一个劲儿跟人说对不起,而他所道歉的对象明显正在占他的便宜?有一次在一大群人当中我无意间踩到了一个人的脚,那个人立刻转身对我说:“对不起!”明明是我踩到了他的脚,他却反过来向我道歉。我想,这个人现在以这种奇怪的方式处事,在其他情况下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必定难以挺身而出。

挑衅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包括通过侮辱、讽刺、贴标签、贬低或有敌意的话语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管这种行为是直接还是间接,挑衅行为都牵涉通过侵犯他人应该享有的基本尊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见解。

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每个人的局限。不要期望任何人完美无缺。请记住,其他人有权和你不一样。不要试着去改变他。

——大卫·施瓦兹(David Schwartz)

极端的消极行为和极端的挑衅行为之间存在共同之处,那就是两者都会让交流者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交流本是个连续体,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就封闭起来,变成一个圆,周而复始又回到原点。消极的人将权力拱手让给别人,而太过挑衅的人很可能会让别人反感他们,设法防止这样的人得偿所愿。

和消极行为、挑衅行为相反,自信行为以坦诚而又适当的方式,直接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观点和喜好描述给另一个人听。下面列举出的就是自信的人所具有一些特征(Bower&Bower,1996):

1.他们心胸开阔,直抒己见。

2.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信念时信心十足。

3.他们擅长与人争辩,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即使这种行为招致一定的不痛快也在所不惜。

4.他们行事的方式体现出自尊自重,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各种局限。

5.他们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或者屈从于别人,而是要自己判断并做出决定。

消极(或不自信)、自信和挑衅行为之间的差异如下:

自信和个人信念

讨论自信的书汗牛充栋,大部分都着力于在如何培养自信能力和自信行为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这些领域里有些经典著作,如《你的天赋权利:有主见的生活指南》(Your Perfect Right:Assertiveness and Equality in Your Life and Relationships,Alberti&Emmons,1986),以及《坚持你自己》(Asserting Yourself,Bower&Bower,1996)。但是,如果人们自己不相信他们拥有自信和主见的权利,不管给他们多少关于自信的信息都起不到什么作用。《如何拒绝别人而不觉得内疚:答应别人的时候更从容、更高兴,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How to Say No Without Feeling Guilty:And Say Yes to More Time,and What Matters Most to You,Breitman等,2001)这本书特别擅长于描述我们内心潜在信念的力量,它帮我们得偿所愿。请想一想下面这个例子中隐藏的意义:

有一天下午,一家人出门去兜风——老爸老妈坐前排,三个孩子坐后排。突然,最大的孩子莎拉脱口而出:“老爸,我们能不能吃点儿冰淇淋?”当爹的觉得有点儿突兀和愕然,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吧,如果你没有老这样来烦我。”三个孩子飞快地交换眼色,有的满怀希望,有的则反应平平。中间的孩子约翰用胳膊轻轻拐了下萨拉,小声说:“给他个机会让他好好想想。”艾利森,最小的那个,紧紧闭上眼睛,祈求好运降临。

沿着马路再往前开了一段,萨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又问了一句:“求你了,老爸,我们保证乖乖听话。能不能让我们吃点儿冰淇淋啊?”当爹的声音里火星直往外冒,厉声喝道:“我还在考虑好不好?早跟你说不要再来烦我!”妈妈目不转睛地透过挡风玻璃盯着前方,语气平静地说:“我们确实还有大把的时间,晚饭还有老大一会儿才能吃呢。”

车子刚刚才转了一个弯,一家冰淇淋商店赫然出现在眼前。孩子们一下子全都乐得在座位上蹦起来。约翰刚反应过来,马上一把拉住萨拉的胳膊,但已经晚了一步。萨拉已经直着脖子嚷嚷开来:“看到了!看到了!可以了吧?哦,求求你了,我们停一会儿吧。”

就在此刻,老爸大吼一声:“够了!现在是你自找的!我早告诉过你不要老是来烦我。你们这帮孩子根本就不把我放在眼里,现在我要是停车才真是活见鬼呢。这个也算是给你们一个教训让你们长点记性。”老妈这会儿倒是说话了,但是她的声音低得连蚊子都听不见,她说:“我也不知道这算哪门子的教训。”萨拉气鼓鼓地琢磨着怎么去反击,双臂交叉,一声不吭地谋划自己的复仇大业。艾利森悄悄擦掉一滴眼泪,开始在小背包里翻找自己最喜爱的洋娃娃。约翰微微往前欠一欠身子,说:“没关系,我想我们等下回再吃也不迟。反正下一个周末总会来的。”接下来回家的一路上,汽车里弥漫着惯常的安静,路上的嘈杂和汽车的吱嘎是大家听到的唯一声响。

有些人认为,我们要求的越多或者想得到东西的要求越迫切,得到这东西的希望反而越渺茫。那么这些人很难相信自己也能获得新的技巧让自己变得更为自信,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个道理根本说不通。既然这些行为只会让你的情况变得更糟糕,那为什么还要费劲去学它们?就拿上面冰淇淋故事中的莎拉来说吧,再过20年,对莎拉来说,那个冰淇淋事件以及随后发生的许多类似事件将渐渐变成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你想得到某件东西的愿望越迫切,那么你得到这东西的希望也就越渺茫。如果你相信了这一点,那你接下来该怎么做?干脆不去要得了!作为一个成年女性,她不仅不再去要求得到什么,而且干脆就不让别人知道她的需求和欲望。这时候问题就变成,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但她总觉得自己难免又要大失所望,所以最终她完全切断自己的感受和欲望,不让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就是她用来保证自己免受失望之苦的有效方法。

这位女性30岁来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她所知道的就是至少有20年她都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对生活有种不安和不满的感觉。通过心理咨询她最终认识到,她在人生早年时就已决定最好不要去渴求某些东西,因为这样你就永远不会失望。她逐渐意识到20年来无欲无求的生活比通过克制欲望来尽量避免失望的感觉还要糟糕。

□正确的自信

如果人们不相信他们有权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不相信自己有可能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这样做对自己很有用,那么学习新的技能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帮助。我认识许多人,他们都对自己学习自信技巧的能力没什么信心,因为自信和他们的世界观相冲突。有些人干脆放任自流,认为事情根本是无可救药,他们觉得既然生活并不能如他们规划的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奋力拼搏还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可能对某件事只有三分钟热度,凑凑合合地猛干一场,接下来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会被动接受这个结果。一旦事情不如他们预想的那样顺风顺水,他们就要怨天怨地。当世界并没有按他们相信的那种方式来回报他们时,他们甚至会怒火中烧或怀恨在心。

我曾经在一家青少年过渡教养所工作,这些青少年曾经在家中、在学校里闹事或是触犯了法律(通常是这三样都占全了)。有个我曾经负责的孩子,她几乎没什么自尊心,那时候她几乎一小时要说六七次这样的话:“天高地又阔,可不管我做什么,就是没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后来我得知这些话源自她妈妈,几乎一字未改,也就毫不足奇了。她妈妈几乎一贫如洗,生活过得一塌糊涂,常常就把这话挂在嘴边上。结果,怎样解决和教养所里其他女孩之间的冲突对这个女孩而言就显得异常困难。自信这种交往技巧她几乎闻所未闻。

并不是所有人在逆境面前都会自动放弃。有些人当事情发展不如所愿时会变得更加顽强,更加努力,因为这批人都是幸运儿,他们都知道自己值得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那些被教会自己命中定有所得的幸运儿肯定能找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好办法。当他们面对失意和困境的时候,他们不是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就当是花钱买个教训吧”,而是想“怎么会这样?要实现我的愿望,我还需要做些什么”。

自信和恒心经常是一对孪生兄弟。有些人学会去做那“会哭的孩子”,不断地要求直到自己达到目的才罢休。他们真心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努力,世界终会对他们有所回报。他们知道自信和恒心终会奏效。

自信和恒心也会被人用到另一个极端。想想你在当地的百货店里可能会见到的这种行为:有些孩子在那里不停地大吵大闹,直到妈妈缴械投降,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只要他们不闹就行。这根本就不是自信的行为——而是挑衅行为,是极讨人厌的行为。

无论是从别人那里还是从这个世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洞明练达,拿捏到位显得非常有价值。用一种平衡的方法非常重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激流勇进,什么时候应知难而退。

自信的技巧

学习自信的技巧有很多方法,但几乎所有的方法都会包含下面这些思想,注意这些建议建立在很多大家熟悉的话题之上,比如积极的自言自语、观察自己以及敢于冒险。

·观察别人的行为:注意那些你认为比较自信的人。他们都在做些什么,他们看起来、听起来和做起事来是什么样?

·观察你自己的行为:你在果断自信的时候和优柔寡断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些例子中有没有哪个涉及下面这几点?

·消极的自言自语:你有没有认为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要求,大难就要临头,想象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要求却又无功而返,就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你有没有觉得如果你坚持自己的要求就显得太过自私?反驳这样的自言自语,要知道只要你不去剥夺别人同样的机会,那么在生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根本没什么大不了。

·想要做个完人:你有没有给自己太多压力想去做个完人?也许你的目标应该是学着去慢慢提高自己,而不是让每个人立刻对你有不同的看法。

·多用一些以“我”开头的陈述:列个单子,写上“我想要的是……”和“我的感觉是……”而不是告诉人们你认为他们是什么(以“你”开头的陈述)和他们应该做什么。Adler和Towne(2003)说这种“我”式的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他人的行为,而又没有对其价值进行评判。一个完整的“我”式陈述包括三个部分:它描述了①别人的行为;②你的感受;③别人的行为给你带来的后果。

·让非言语交流和言语交流之间对应起来:即使是最好的“我”式陈述,除非表述的方式正确,否则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果你的话很客观,不带什么价值评判,但是你的声调、表情、姿势都传达了“你”式的信息,那么很可能别人就会产生捍卫和维护自己主张的反应。要想让你的动作和你的语言相匹配,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说话之前不断提醒自己,你的目的是解释别人的行为怎么影响了你,而不是表现得像个法官或陪审团成员的样子(Adler&Towne,2003)。

·排练一下自信的样子:想象在某个特定情形中按你想要成为的样子去说话行事。练习一下你要说的话和你准备怎么说。

·练习有自信的样子:要想更有自信,你就要好好练习。从那些威胁不大的人或者事上开始着手练习。要用杰菲斯的书名(1987)来激励自己:如何战胜内心的恐惧。

·正确对待:构成自信的很多成分都和你是谁以及和你打交道的是什么人密切相关。一个人所说的话换成从另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意思可能就会有所不同。1米98的彪形大汉,平常习惯了只跟其他男性打交道,当和一个只有1米52的女子说话时可能就需要降低点声调。因为他的块头和举止,他可能威胁到她或者被当作有攻击性的人。与此相反,有些人说话时就需要提高音量,这样才能看起来有信心。注意一下你所得到的别人的回应:如果你一直让别人有所戒备,也许你就错把挑衅行为当成自信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