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通信
新技术应用的方法五花八门且不断扩展,其速度一日千里,并且正在影响我们相互沟通的方式。网聊和短信量逐年上升,现在正“虎视眈眈”,大有取代电子邮件而一统天下之势,其摧枯拉朽的速度正如它已经将电话拍死在沙滩上那样令人触目(Oregonian,2011年3月20日)。
电子通信的优势显而易见:速度快、触手可及、灵活多变、实时,更适合会话并且更加随意。但是每个优势都伴随一个潜在的劣势。我们对于网络和社交网络又爱又恨的模糊感受在有些漫画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漫画中人们明明坐在会议桌的两边,却通过互发信息来准备开会,突然间意识到发信息的人就坐在自己对面。还有这些玩笑话:“我爱脸书,但是讨厌去应付过去生活里的所有人。”
社交网络
我们选择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日益增多。2010年2月22日,尼尔森公司(The Nielsen Company)发布了最新的社交传媒统计数据。到2009年12月,全球平均每一位消费者每周花在社交网站上的时间超过5.5小时,比起2008年的每周3小时提高了很多。这种增长主要得归功于两个社交网站,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Barbierri,2010;Ostrow,2010)但结果是,我们彼此之间是变得联系更紧密还是关系更疏远?所有这些电子交流怎样影响到人际关系?社交网站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请思考下面这几点:
·尽管视频的触手可及让一切正迅速发生改变,但网络约会服务还是为人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人不必知道对方的模样就去认识这个人。有时候人们会根据别人的长相而仓促对其下断语。使用网络约会服务的人说,如果他们能先通过交谈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后再决定见不见面,这样做确实会大有好处。
·有些人说他们确实可以通过网络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因为他们觉得和人在网络这个社交大环境下分享私人想法和感受会很安全,没有后顾之忧。匿名让人们在交往中既能够维持联系又保持一定的距离。
·脸书据说是改变世界的利器。它是全球沟通的工具,跨越了国界,让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往。比如,无数消息来源都显示(如Kirkpatrick,2010)脸书是引发中东地区政治巨变的幕后推手。人们能够以过去无法想象的各种方式相互讨论并分享信息。组织各种聚会鼓动民主运动,推特在这方面的作用异常突出。如果说推特能引发革命那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但是在让人们及时得到信息,教育民众和联系群众方面,技术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同时也指出了科技所带来的潜在危险,诸如下面几项所示:
·雪莉·特克尔,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临床心理学家,她写过一本书名叫《同是孤独客》(Alone Together,2011)。在书中,她描述了自己对当前这种情况的看法:“一联网,我们确实都在一起了,但我们双方的相互期待低到不能再低,因而我们觉得无比孤独。”有些人面上的朋友多到不可胜数——脸书上面有500多好友——但是说到知根知底、深情厚谊的交情,半天也找不出一个来,真正是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人们变得日益沉迷于网络世界。就有这样的真实例子,有人和网上好友打得火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使自己现实中的婚姻如临深渊。
·社交网络可能将我们缩小成自如操纵的侧身像,我们躲在后面不想出来。虽然我们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每天都得摆出一副面孔,这也是事实,但是一上网我们都极容易,极有可能制造自己的一些假象。
·不怀好意的人可能会刻意制造自己的一些假象。实际上,社交网络让很多不怀好意的人有了可乘之机,令很多人成为他们的受害者。
·匿名固然能带来坦诚的批评,但它也有可能被用来张贴一些丑陋、伤人或者是不光彩的评论。开放的论坛网站讨论第一修正案的许多条款,就涉及什么样的言论可以发表。很多网站都开始考虑不用通过某种形式的审查而能提高其网络内容和评论质量的方法。
·能和成百上千的人建立联系,你明白需要,你在网页上贴出的内容也许并不是你希望成百上千的人都能看到的内容。这里也还有出于安全因素的担忧,以及你不想与人分享的内容不希望它在网上流传得到处都是。
·我们正在被垃圾邮件、错误消息和诈财骗局所淹没。
·人们不仅正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经历着过量交流的问题,公司老板也开始为不必要的干扰所带来的额外支出无奈买单。《今日美国》(USA Today,2011年2月2日)报道说有些公司用户现在一天收到100多条信息。而且,当人们都开始花时间处理个人信息时,商业生产力上所付出的代价必然是高昂的。
·以文本为基础的互联网交流为误解的产生制造了温床,因为人们无法依赖其他提示,比如说声音的腔调或者手势来理解必要的信息。(Bucher,2009)
不论电子沟通的效果如何,目前的景象是它的用户只会变得越来越多。有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话是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64)说的:“传播手段即是传播内容。”这句话的意思是传播信息的形式会深深根植在信息内容当中,最后这个传播手段会影响人们如何来看待这个信息。在社交网络里,这句话变得再真实不过了。
多任务管理
我们是否一步步学会面对多头任务时也能做到有条不紊,还是源源不断的信息轰炸正让我们日渐左支右捂,无法集中精力办好一件事情?(讽刺的是,有些研究者和写作者猜测,他们分享的关于日益增长的交流技术带给某些人的影响的这些信息,也许他们笔下所谈的这“某些人”压根就不会瞧上一眼。年轻人好像越来越不能安心去读完一整本书,他们只会从网上下个概要扫一眼而已。)
有关现代多任务管理(multitasking)及其对人的大脑的影响这一领域已经出现几个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下面列出一些研究成果供大家参考:
·奥菲尔、纳斯和瓦格纳(Ophir,Nass,Wagner,2009)考察了长期身兼数任和只承担少量轻微任务的媒体工作者之间在信息处理形式方面有没有什么系统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身兼数任的媒体人更容易受到毫不相干的环境刺激因素和记忆中不相干的画面的干扰。这就导致了令人惊讶的结果,承担多项繁重任务的媒体人在快速变换任务能力的测试中表现更差,很可能就是由于过滤掉不相干任务干扰的能力正在急剧降低。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Gorlick,2009)也发现:“经常性地遭到多股电子信息激流轮番冲击的人难以集中注意力、控制记忆力或从容地在几项不同工作之间切换,而那些甘愿一次完成一项任务的人情况就要好得多……将大约100名学生安排去做连续的三个测试后,研究人员认识到那些同时承担多项任务的媒体人在精神上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人对不相干的信息痴迷得要命……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叫他们分心(P.1)。
·埃里克·霍维茨(Eric Horvitz,2007)发现一家软件公司里的员工在接电话、收邮件或者看短信息之后大概要在10~15分钟之后才能回到手头的事情上。
·同样的研究发现还来自密歇根大学的大脑、认知和行动实验室。在一个访谈(Reimer,2007)中,这个实验室的主任大卫·梅尔(David Meyer)总结道:“身兼数任只会让你速度放缓,增加犯错的概率。从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立场来看,破坏和干扰是不划算的买卖。”
底线在哪儿呢?如果你一次只专注做一件事情,那么完成的任务会更多,完成任务的质量更高:底线是每次专心去做一桩任务,坚持做很长一段时间。来自研究人员的建议包括关闭信息提示,只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去收发电子邮件和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