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的艺术:让人际关系提升你的幸福感(原书第5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我披露

我在本章花了大量时间探讨自我观念和自尊心——它们是什么,它们如何发展,以及怎样改善它们的一些建议。现在,我会具体讨论一下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这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检查自我观念和自尊心,这样你就能真正变得更加清楚和了解自己。

自我披露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积极主动地披露有关自己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旁人一般不会轻易得知。自我披露的行为就是口头上和别人分享有关你真实面孔的方方面面,包括你的思想、感情以及你对生活中经历的各种人事的反应和评价。自我披露也有一些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就是你所披露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较有意义并且不为人知的事。如果你偶然间说漏了嘴,或者把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你就喜欢吃香草冰淇淋,告诉别人,或者是把别人多少年前就知道的陈芝麻烂谷子再煞有介事地告诉他,这些都算不上自我披露。

如果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么要把它们郑重其事地告诉旁人也就显得无比困难。通过自我披露,你就能开始整理和确认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信息也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和别人说一点更私人的体己话可以打破彼此间的壁垒,让别人也有理由消除顾虑,对你敞开心扉以回报你的盛情。毕竟,真正的朋友指的就是那些知根知底,洞悉你的思想和感觉的人。自我披露行为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增强双方在更深层次上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供机会让彼此抒发胸中积郁和愤懑,以缓解压力。

猴子的陷阱

抓猴子有个好办法,就是利用猴子那僵化死板的思维模式。你要做的就是把猴子爱吃的某样食品放进盒子或容器,然后在中间挖一个孔,大小只够猴子将一只手勉强塞进去。等猴子伸手进去抓住食品并将拳头握紧以后,猴子的手就再难从中抽出来。猴子舍不得放掉到手的食品,同时又意识不到它是在自筑牢笼,因此很容易就被困在那里,和牢牢拴住的容器做无谓的挣扎。

这个寓言和人类行为之间有无数种潜在含义。那些思想僵化、不会变通的人根本想不到存在新的解决方法的可能性。你有多少次亲眼目睹人们被自己的固定思维牢牢困住,其实如果他们想从困境中脱身,要做的无非就是学会放手而已?这个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所有这些版本传递的似乎都是同样的信息。

社会洞察力

在我们学习自我披露的时候,理解社会洞察力(social penetration)这个概念异常重要。社会心理学家欧文·奥尔特曼(Irwin Altman)和泰勒(Taylor,1973)描述了自我披露的两个层面,它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第一个层面涉及自我披露的广度(breadth)。你可能会因工作原因和人打交道,这种关系让你只和别人讨论与工作直接相关的事情。又或者你有一些朋友,山南海北大家很多事情都能聊到一块,但是你从不和这些人具体深入地讨论某一件事。自我披露的另一个层面是大家相互分享信息的深度(depth)。和有些人在一起你可能会说起个人生活里非常隐秘的事情。

根据彼此分享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际关系可以被界定为泛泛之交或是亲密朋友。就泛泛之交而言,彼此之间可能聊到山南海北,但绝对不会推心置腹。而对亲密朋友而言,至少在某一个领域大家之间的交情可能到了无所不知的地步。知交挚友相互之间往往知根知底,所分享的一切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很高的程度。

自我披露通常按照四个阶段依次发展,这些阶段可能预示着友情和交谊的逐步深入和发展:

·第一阶段:套话。这些套话都是社交情境中一些礼节性的常用问答,比如“最近怎么样”或“有时间大家聚一聚”。套话张口就来,简单方便,可以轻松打开局面,为进一步深入交谈打下基础,因此很有用。

·第二阶段:事实。这些话所传达的信息是你做什么、住哪里,或者有什么兴趣爱好。同时还可能提供一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事正在发生的具体信息。在谈话中披露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暗示着你对对方有着一定程度的信任,也暗示了让彼此之间的交情更上一层楼的愿望。

·第三阶段:观点。这是沟通中更加深入地展示自己的一个层面。比如“我支持堕胎的权利”或者“我觉得约翰这活儿做得太棒了”这类的表述可以让你知道对方的立场。这些信息让你知道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能朝哪个方向发展。人们说出自己的私人观点时,他们就是在向你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阶段:感受。自我披露最为彻底的一个层面就是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观点和感受之间往往有很大不同,这一点从下面的两个表述当中就可以清楚看出:“我觉得约翰这事办得不漂亮,让我有点恼火”就比“我觉得约翰这活儿做得不漂亮”透露的信息要多一些。

当你在班上或者其他情境中做自我披露的时候,你就可以利用以上信息来帮助自己有意识地做出决定,你将会披露自己的哪些信息,披露到什么程度。我的意思也不是说你需要和班上所有同学都建立起亲密的友谊。我的意思是,人生至少有一个肝胆相照、无话不谈的朋友,这能让你的自我感觉更好一点。同样,我的意思也不是说,你应该和陌路相逢的人倾吐生平。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坐在飞机上,邻座的人非要将自己的生平经历告诉你,事无巨细,根本不管你爱不爱听。什么时候和人畅叙生平,和什么样的人畅叙生平,都有特定的情境,我们要能够选择合适的情况来分享个人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

学会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主动诉说生平故事,这是一项需要不断加以练习的技能。考虑到这项技能对于锻炼你成为善交际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下面我们提出一些指导原则,可以让你为练习自我披露付出的所有努力对自己和他人都能产生回报。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这个人对我而言是不是很重要?

·披露自己的信息所冒的风险是否合情合理?

·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是不是恰到好处?

·披露的行为和当时的情形是不是很有联系?

·你的自我披露会不会得到别人的相应回报?

·这种披露行为会不会带来一定的积极效果?

·披露的过程是不是很明白易懂?

乔哈里之窗

提高意识与人分享的一个方法就是利用乔哈里之窗(the Johari Window)。这个名字是由提出这套理论的两个人的姓氏合并而来的,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1969)。下面让我们根据乔哈里之窗的模型来探讨一下自我的四种不同类型:

·公开的自我(the open self):这个自我代表你自己和其他人所了解的关于你的所有信息。对有些人而言,他们是什么人很大一部分都由这种类型体现的,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这种类型几乎无法体现出他们是什么人。有时候,不愿公开是自己有意选择的,另一些时候,是由于缺乏这种意识导致的。自我的这个层面和其他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你越是开放和坦诚,你就越容易和周围的人联系和交流。

·盲目的自我(the blind self):这是其他人能看到但你自己却看不到的那部分自我(有时候也被称为你的“盲点”)。你有没有朋友经常表现出某种特别的行为,却赌咒发誓说他从来没有过?你存在盲点这个现实可以通过一个线索来发现,那就是看看你有多频繁地会情不自禁地全神戒备或是不理解别人的反馈。老话说得好,如果一个人叫你“蠢驴”,别理他,如果十个人叫你“蠢驴”,赶紧给自己配副好鞍。绝大部分自我都体现在这种类型中的人,有时候也被人称作“公牛闯进瓷器店类型”的人。这并不是说他们笨手笨脚,而是说他们好像根本意识不到他们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果你自身相当大一部分都体现在这种类型,那么你可能擅长给别人反馈,而不知道怎么去接受别人给你的反馈。

·隐蔽的自我(the hidden self):这部分自我代表你自己知道而不愿让别人发现的所有关于自己的信息。我们所有人都有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我们大部分人都做过不太光彩而羞于让人提及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保守一个秘密的过程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忧愁要远远大于这个秘密本身。拼命隐瞒很多事情会带来孤独感,而且常常带来错误的想法,认为自己是天底下做过这件事的唯一大“傻冒”。和别人分享经历的一个好处就是会发现也许我们根本就不是自己想的那样糟糕。那些对自己的一切讳莫如深却一个劲地想要别人或等着别人来分享一切的人被认为是“采访控”。他们喜欢刨根问底,可人家一反问同样的问题,他们往往守口如瓶。

·未知的自我(the unknown self):你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部分的自我,所以自然无从知晓,带来的结果就是,别人也会毫不知情。我们自身都有一些侧面没有任何人知道,但这并不是说它们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那些被归入未知的一切,可能正是激发或影响我们现实言行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却不明白其所以然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自己的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自我的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在这种类型中并且要任其发展的人常常被称为“乌龟”。

资料来源:根据乔瑟夫·勒夫,《人类的交 往》(of Human Interaction)这本书改编。Palo Alto,CA:Mayfield Publishing Co.,1969.

我们读过对乔哈里之窗不同区域的描述以后,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将自己多大比例放到每种类型的区域中(整体加在一起应该是100%)?很可能随着环境和在场的人物不同,你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请考虑一下你在通常情况下的表现。等你完成自我评分这部分内容,再考虑一下你怎么得出这样的自我评估,想一想这会给你的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开放,那你需要做什么样的改变?

你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增强自己坦诚开放的能力,并因此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针对盲目的自我: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反馈。睁大双眼,竖起耳朵,对周围的环境和你对别人产生的影响要更加了如指掌。

·针对隐蔽的自我:要随时准备分享关于你的更多信息。和别人讲点儿私房体己话,拉近和别人之间的距离,既让你惊奇,又让你高兴。

·针对未知的自我:仔细检查你的动力和信念。没人会毫无来由地去做一件事!这背后总有一个理由,不管你知不知道这个理由。利用一切机会来自我反省,让自己变得更为内省。

影子自我

我们大家身上都有这样一部分,自己希望丢得越远越好(请想想《化身博士》里杰奇医生和海德先生双重身份的那个经典例子)。我们身上这部分自己不想承认的人格渐渐被贬谪到影子自我(shadow self)中去了。我们极力避免承认的一切渐渐被挤压到自身那黑暗隐蔽的角落,而我们则选择较为友善和气的人格面具每天戴在脸上。那些消极的情感和行为——愤怒、妒忌、羞耻、憎恨、欲望、贪婪、奸诈以及自杀和/或杀人的冲动——都潜伏到表面之下,被较为合适得体的自我遮盖起来。对我们很多人而言,这片区域一直是片天然淳朴未加开垦的领地。

影子自我常常来源于我们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对于很多儿童而言,人生刚开始的那些年月中包含太多令人恐惧和痛苦的经历。有些孩子希望被父母抱在怀里不断爱抚,但父母往往对他们的需求不加理会。另一些孩子不幸沦为家庭暴力的牺牲品,动不动就挨父母的打骂。即使备受父母疼爱,有着温馨家庭的孩子有时也难免遇到惊恐可怕的经历,大家都对此束手无策。孩子对自己的各种需求根本没有概念上的了解,他们也无法理解父母或他人的行为,但他们却能真切地理解痛苦和恐惧,尤其在身边无人可以帮他们理解这些感情时,这种痛苦和恐惧心理能压倒一切。为了保护自己,孩子们学会了拒绝承认这些感受。因此,这些不允许去经历和感受的恐惧和痛苦就被重门深锁,关在身体和情感压力筑成的四面高墙之内。这样就铸成一套固定的反应模式,当人们遭受自己不想经历的各种感受的威胁时,这些反应模式就会反复出现。

探讨影子自我之所以非常有用,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乔哈里之窗中未知的自我所具备的力量和影响。其次,影子自我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参考这些人的研究成果:Collins,2007;Gray,2003;Poulos,2006)。问题的实质并非影子自我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影子自我遭到大家的忽略。那些你竭力将其排除在意识之外的东西并不会因此就销声匿迹。实际上,它更有可能会影响你的行为。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就去做某些事情,而事后又为此追悔莫及,不知道一开始到底是什么东西鬼使神差让他们做了这些事情。

在《与自己的影子相遇》(Meeting the Shadow,1990)这本书里,茨威格(Zweig)和艾布拉姆斯(Abrams)提出了影子自我影响人们行为的很多种方式。影子自我可能会导致以下这些行为:

·夸大自己对别人的感受。

·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与人交往中我们总是给别人造成同样烦人的影响。

·一时冲动或者粗心大意的行为。

·对别人犯下的小错怒气冲天,小题大做。

再次,如果你设法阻断那些消极的感受,那么被你阻断的不仅是消极感受而已,那些经历和感受快乐的能力,或者兴奋激动、心血来潮的种种感觉都会随之消失。当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情感的压抑只是一个程度大小的问题,对有些人,情感压抑的程度要比其他人更为全面彻底,更加无处不在。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较为真实的情况是,削弱一个人感受痛苦的能力,其实也就同时削弱了这个人感受快乐的能力。

最后,直面影子自我的目的是要与之发展一种持续不断的关系,通过平衡你自觉感受到的态度与你意识不到的深度,来扩大你对自己的认识。和影子自我之间建立坦诚开放的关系给我们带来一份厚礼:为我们找到一条通往深埋的潜力的道路。

通过影子作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我们自身那一直遭到否认的种种因素建立关系——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基于对自己到底是什么人的全面了解,可以实现更加真实纯粹的自我接受。

·减少我们日常生活中突然暴发的种种负面情绪带来的危险。

·对各种消极感受和行动带来的内疚和羞愧心理更豁达大度。

·认识到我们强加到别人身上的种种足以改变和歪曲我们对他们的看法。

·通过更加诚实的自我检讨和直接的沟通交流,修复我们与别人的关系。

·通过做梦、绘画、写作和仪式等手段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终承认遭到否认的自我。

通过让自己更加明白清醒,也许……也许我们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控制自己,不再向自己的阴影里添加更多的个人阴暗面。

——茨威格&艾布拉姆斯

面具

如果更加开放和坦诚可以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戴着面具(masks)呢?这种外表和假象是为了起到保护作用,免得别人把我们想歪了。有时候我们戴上面具是为了避免那些令人不快的经历。这可能显得自相矛盾,因为我们以特定风格行事,本意是为了避免自己遭到他人的批评和反对,但结果很可能会招致自己对自己的批评和反对。如果你做事明面一套暗里一套(或者说和你真实的自我并不是表里如一),事后你就有可能会追悔没有做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人,或者没有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

人们戴上面具也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同和认可。可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如果别人真喜欢你的这副面具,那接下来你该怎么办呢?长时间戴着某一副面具的人——他们以为别人希望自己是什么模样,就一直假装成这副模样——往往活得不快乐,而且时间久了就开始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戴上一副面具来讨好某人,而心里明知道别人喜欢的不过是你的面具而已,那真正的你又当作何感想呢?难道这不会让你觉得有一点悲哀或者孤独吗?如果你甘冒风险去做个表里如一的人,至少你会因为有勇气迈出这一步高看自己一眼。不管别人喜不喜欢你,至少你应该开始尊重和佩服自己。

从表里如一、坦诚无欺到变换面具适应环境,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这个连续体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截然对比,而是很多不同灰色度的过渡区。连续体的一端是那些常年戴着面具的人,哪怕不戴面具更好他们也照戴不误。连续体的另一端是那些从来不戴面具的人,即便有时戴上面具更好他们也照样不戴。这两个极端都有害而无益。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中间位置。生活中有些时候面具可以帮我们在社交场合或工作环境中(至少当你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时)更好地与人融洽相处。关键问题是你感觉自己不得不戴上面具的频率有多高、程度有多深,当你希望自己以特定面貌示人时,你是否拥有一定选择权和控制权?

生活中戴上不同面具和扮演不同角色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比如,我在不同时间就得分别扮演教师、音乐家、咨询师、为人父母以及很多其他不同角色。当和自己的乐队一起表演时,我就和在班级授课时截然不同。即使你在生活中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在每个角色中你还是能做到表里如一。

你在评价别人时,也在显露你自己的恐惧。

——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