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儿推拿重要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重要穴位有40多个,它们各怀绝技,武功高强。
小儿推拿常用重要穴位有40多个,它们各怀绝技,武功高强,将来你要指挥它们纵横沙场,攻城略地,奋勇杀敌。其中小儿的脾、肝、心、肺、肾5个脏器的穴位,对应从拇指到小指依次分布于小儿的5个小指头上,这是小儿经络中最重要的5个穴位。同时一些功用相近或相反或关联的穴位,如小儿常见病中经常会遇到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精神系统疾病常用穴位,在讲解5个脏器的穴位时会连带说明,这样能更方便大家记忆和区别。这一节共提到37个穴位。还有一些穴位,不是常用穴,当在治疗中需要用到时,会顺便讲解。读完这一篇章,就能掌握小儿推拿常用的重要穴位。运用这些重要穴位,不但能对小儿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对小儿常见病也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
1脾经(脾土)
首先讲解小儿五脏所在的穴位,以便小儿病症出现时,能够及时对症推拿。
(1)脾经(脾土)
脾,为人的后天之本。小儿出生前的体质是先天的,出生之后就需要饮食五谷,化生气血,全赖脾的运化功能。
脾经:在手拇指的螺纹面及第一节的桡侧缘。中医中手上小指的一侧称尺侧,拇指的一侧称桡侧。因小儿脾常不足,因此我们常补脾经,应用其原理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手法是直推或旋推。一般推300~500次,有时还多达1000次。方向是由指尖推向指根。注意:推的方向一定不能错。大家记住,向心的方向为补法(指尖推向指根),离心的方向为清法(指根推向指尖)。如果推为相反的方向,则成为泻法,使本来不足的更加不足,起了反作用。另外,推的位置到指根为止,不能再向下推,如果再向下到了拇指鱼际处,则成了另一穴位,疗效就会打折。
脾经
推脾经
补脾经适用于任何病症和体质的小儿,家长可作为日常保健,每天给小儿补脾。除非脾虚到一定程度,如产生了疳积,即头大肚子细的那种非洲小孩,就需要先清脾再补脾。
另外,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我们还会用到如下穴位:大肠、小肠、胃经、板门、四横纹、中脘、肚角、七节骨、龟尾。
(2)大肠:位于食指桡侧缘,自食指至虎口成一条直线。腑重在通,以清为主,清大肠能清湿热,导积滞,治疗腹泻便秘等。方法是从指根向指尖推,为清法、为泻法,反之为补法。
(3)小肠:位于小指的尺侧缘,从小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实大便,利小便,效同十四经的水分穴。小便短赤、涩滞时常用方法是从指根向指尖推,为清法,反之为补法。
(4)胃经:位于拇指的桡侧缘,腕横纹到拇指根部。清胃经能和胃降逆,治疗嗳气呕吐、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方法是从掌根推向细指根部,为清法,反之为补法。
(5)板门:即手掌大鱼际。补板门止泻功能更针对,方法是从拇指推向掌根。清板门止吐功能更针对,方法是从掌根推向指根。来回推叫清补板门,有消食化滞、健脾和胃的功效。
补法、清法方向
大肠
小肠
(6)四横纹:位于手掌面,除拇指以外四指的第二关节横纹处。这在民间传统推拿中最常用到,效果显著,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手法为掐后即揉,用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能调中气、和气血、消胀满。
胃经
板门
四横纹
(7)中脘:位于肚脐直上4寸(寸:指中医测量穴位的长度单位,1寸相当于1横指),方便的取穴方法是把脐与剑骨联合点连为一条直线,中脘位于直线的中点。中脘是胃的腹募穴,相当于人体腹部直接与胃相连的一个穴位,揉中脘可形象地理解为直接按摩胃部。
(8)肚角: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的大筋处,处于胃经循行路线。这是治疗腹痛的特效穴,对寒性腹痛、伤食腹痛效果更好。手法用拿,就是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用力。拿肚角时比较痛,小儿会哭闹,所以常放在治疗的最后一个环节,取穴,也可用揉肚角的方法,疼痛感觉会轻些。
中脘
肚角
(9)七节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条直线。这是个双向调节的穴位,手法不同,作用完全相反。上推七节骨能温阳止泻,用于腹泻;下推七节骨能通便,用于便秘。但当小儿为湿热腹泻时应下推七节骨。
(10)龟尾:即尾骨下端。揉龟尾能通调督脉经气,调理大肠功能,揉龟尾既能止泻又能通便,是治疗大便失常的常用要穴。
七节骨
龟尾
2肝经(肝木)
(11)肝经:在食指末节的螺纹面。因为肝常有余,因此肝经常清之为用,在临床中有肝经宜清不宜补之说,确实如此。清肝经,可以从食指的指根推到指尖,一般推100~500次,反之为补肝经。
当小儿惊悸、夜啼、抽搐、五心烦热等情况下,清肝经经常用之,并且多为主穴而用。
但有时小儿肝也有不足时,如黄疸病,需要补肝时,多以补肾代之,或用平补平泻法(先补后加清法)。因为在中医理论上,肝肾同源,肾属水,肝属木,水能涵养木。
肝经相对简单,但也是一个重要穴位。
治疗惊吓时(精神系统疾病),还常用到一些镇静安神的穴位,如五指节。
(12)五指节:位于手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的横纹处。掐揉五指节能安神镇惊,通关窍,祛风痰,治疗惊风、不安等。
肝经
五指节
3心经(心火)
(13)心经:在中指末节的螺纹面。心经同肝经一样,宜清不宜补。用补法,恐扰乱神明,妄动心火。若心气虚时,就需要补之,这时常以补脾经代之。如果小儿心经有热,常表现为目赤肿痛、小便短赤、口舌生疮、仰身踢被、心烦意躁等症状。这时就需要清心经来治疗,清心经从中指的指根推至指尖。清心经能清热除烦,退心火。但心主神明,不宜烦扰,所以清心经时,常以清天河水代之。
心经
(14)天河水:是一个很好听的穴位名字,一听就有很清凉的感觉。每当小儿表现为热证时,如果不是大热、高热,就宜用清天河水清热。若见小儿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发热头痛、小便赤热、痰喘咳嗽、烦躁不安等情况,均适宜用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掌面正中,自总筋(手腕)至曲泽(肘窝)成一条直线,也就是从腕横纹中点到肘横纹中点的一条直线。清天河水时,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一般推100~500次。
与清天河水类似功效的还有内劳宫穴和小天心穴。可同时用之,协同作战,加强疗效。
天河水
(15)内劳宫:在掌心,握拳中指指尖下是穴,是与成人穴位相同的一个穴点。手法为揉与运两种,揉法一般100~300次,运法一般10~30次。临床多用于口舌生疮、发热烦躁等病。能清热除烦,是治疗一切实热证的要穴。
内劳宫
(16)小天心:位于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临床可有多种操作手法,有揉法(一般揉100~300次),有掐法(一般掐3~5次),有捣法(一般捣10~30次)。临床以掐揉法最常用,用之不但有很好的清热作用,而且还有镇惊安神之效。小儿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惕不安、夜哭等常用到本穴。
如果小儿高热,则就需要用到另一个大穴:六腑。这个穴位的功用比之清天河水作用更强大,为大凉之法。
小天心
(17)六腑: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条直线,即从肘横纹到腕横纹。六腑是用推法,推时由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由上而下推,力量宜重,速度宜快,因此又叫退六腑。一般推100~500次。退六腑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治疗高热、烦渴、咽痛、重舌、鹅口疮、腮腺炎、无名肿痛、便秘、惊风等一切实热证。
与退六腑功效正好相反的一个穴叫三关。是大热之法。就是如果看到小儿体征为鼻流清涕、四肢厥冷、舌苔薄白、小便清长等一派寒象,就适宜温补阳气,叫作寒则温之。用哪个穴位能起温补的效果呢?功效最强大的莫过于推三关。
六腑
(18)三关:其位置也是一条直线,在前臂的桡侧缘,腕横纹到肘横纹成一条直线。操作时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由下向上推,一般100~300次,又叫推三关。
所有阴面上的穴位,就是与手掌同面的穴位,都有清热的作用,适用于一切热证;所有阳面上的穴位,就是与手背同面的穴位,都有温补的作用,适用于一切寒证。其中有3对穴位,其穴点分别处于阴阳两面相对之处,分别是内劳宫对外劳宫,总筋对一窝风,内关对外关。这几对穴常实施对穴疗法,也就是两点同时取,侧重谁就把拇指放于哪个穴点,其原理就是运用其一个为凉穴,一个为热穴,疗效可以互补,寒热可以平调,起平衡阴阳的作用。其疗效比较平和,常用于久病气虚者。
三关
(19)外劳宫:位于掌背中部,与内劳宫相对。内劳宫穴前面已经讲解过,这里再单独讲一下外劳宫。外劳宫性温,能温阳散寒,升阳举陷,揉外劳宫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下寒腹痛、疝气脱肛、遗尿等一切虚寒病症。内劳宫对外劳宫对患儿寒热夹杂之症,如腹泻并发热、虚寒导致口疮等,用之有奇效。
(20)总筋:位于掌后腕横纹中点,也就是手掌面腕横纹的中间。在传统十四经上,是心包经循行路线,也就是大陵穴位置所在。总筋能够清心经之热,散结止痛,通调周身气机。
(21)一窝风: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正对总筋穴,位于传统十四经的三焦经循行路线,是治疗风寒腹痛的特效穴。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宣通表里,发散风寒,镇惊安神,通痹止痛。一窝风对总筋,一在手掌,一在手背,行对穴疗法能够平衡阴阳,临床中经常用到。
外劳宫
总筋
一窝风
(22)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
(23)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内关与外关相对。揉外关能疏通经络、驱除外邪,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各种头痛等。揉内关能治疗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用于宽中降逆,调理脾胃。内关对外关作用互补,加强疗效。
外关、内关
好了,由心经延伸,学习了多个穴位。如:小天心、天河水、六腑与三关、内劳宫与外劳宫、一窝风与总筋、内关与外关。其功效有雷同的,也有相反的,放在一起说比较容易记忆。
4肺经(肺金)
肺为娇脏,容易受邪,所以感冒咳嗽是小儿的常见病症。8个月以内的小儿一般不容易感冒,因为母乳中含有天然抗体。但一旦感冒,首先受伤害的脏器就是肺。这时我们就需要肺经这个穴位了。
(24)肺经:在无名指末节的螺纹面。当小儿出现急性咳嗽时,我们一定要清肺。就是从无名指的指根推向指尖。所谓急性咳嗽就是说刚刚发生的外感咳嗽。所谓慢性咳嗽,就是已经病了很长时间,久咳未愈。清补肺一般100~500次。当小儿咳嗽处于慢性时,久咳损伤肺气,导致了肺气的不足,此时就需要补肺了,补肺就是从无名指的指尖推向指根。所以肺可清可补。补肺能补益肺气,清肺则能宣肺清热。
肺经
咳嗽时常伴有痰,有个化痰的穴位,叫掌小横纹。
(25)掌小横纹:在小指根下握拳时产生的横纹处。专业点说位于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从传统十四经上讲,就是从前谷穴到后溪穴的一段。本穴用揉法,一般揉100~500次。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尤其对肺部湿性啰音有特殊作用,是治疗咳嗽、咳痰的要穴。
还有个风池穴,与十四经上的风池穴相同。
(26)风池:位于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大筋骨外侧凹陷中,平耳垂。按揉风池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以发汗效果尤佳。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发热。
掌小横纹
风池
二扇门
发汗的穴位还有几个,一个是二扇门,一个是大椎,还有一个是天门(印堂)。
(27)二扇门:位于掌背,中指与无名指、食指掌指关节的夹缝中。用两拇指分别揉搓该穴,用力要重,速度宜快,否则效果不佳,此穴发汗功效强大,用于身热无汗、风寒外感。
(28)大椎:小儿低头时,其颈部突出最高处为第七颈椎,其下凹陷处即是。重揉大椎20~30次,有清热解表的作用,用于高热、感冒、项强等。
(29)天门:位于两眉之间(印堂)至前发际成一条直线。开天门是从印堂向上推至发际线,开天门能治疗外感发热、头痛。天门穴的发汁作用比较缓和,但效用持久。
大椎
天门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还常会用到膻中、肺俞、天突。
(30)膻中:位于胸骨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为气之会,揉此穴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31)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下为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下数两个椎体,向左右两旁分别移一个半拇指的宽度,有两个穴点,就是肺俞穴,也是肺的背俞穴,理论上是直接与肺脏相通的两个穴点,揉肺俞能调肺气、补虚劳、止咳嗽。
(32)天突:位于胸骨切迹上缘正中陷中。按揉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平喘。
以上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会用到的穴位。
天突、膻中
肺俞
5肾经(肾水)
(33)肾经:在小指末节的螺纹面。肾的功能无论孩子还是大人,从没有太过的时候,所以要常补,不能清。如果肾确有虚火需要清,则应清小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肠火,小儿会表现出小便短赤、小便不利等症状,清了小肠这些现象也就随之而去。
肾经
肾经的补和清与其他经不同,它是向心为清,离心为补,与其他经恰好相反。但各学派意见不统一。在这里我们所用的是由指尖推向指根为清,反之为补的理论。临床也是用推法,一般推100~500次。
还有一个滋补肾阴的穴位叫二马穴,二马又叫二人上马,其功效如同十四经穴的照海。
(34)二马:定位在手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掌指关节后陷中。有揉法和掐法两种手法。揉此穴能滋阴,对消除肺部干性啰音作用最佳。二马穴有滋阴补肾、利水通淋之功用,用此穴对小便不利有很好的疗效,是治疗此病的主穴。另外,此穴有温补下元的作用,治疗先天不足、虚热咳喘、虚火牙痛、脱肛、疝气等。
二马
(35)肾纹:位于手掌小指二指间关节横纹处。揉肾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散痰结,引内热外散,对小儿眼睛结膜充血、高热、手足厥冷是临床有效穴。
(36)遗尿点:位于小指第二节中间,可以用指掐或指揉的方法,治小儿遗尿。
(37)肾顶:位于小指的指顶,就是小指的顶端。一般用揉法,揉100~500次,病情重者可揉至1000次以上。肾顶的作用是治疗自汗、盗汗、大汗,有固表止汗、收敛元气作用。对于出汗之症是首选穴位。
肾纹
遗尿点
肾顶
总之,与肾有关的穴位,都是温补元气,如果小儿久病必元气大伤,一定要补肾,扶其正气。
以上,5个脏器的穴位全部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