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西方的性教育,适合中国孩子吗?
性教育要考虑本土化的问题,但是任何时候本土化不应该成为阻碍性教育的理由,不应该成为推行“守贞教育”的理由。
在性教育夏令营的家长会上,总会有家长质疑:“这样的教学是否适合中国?”
这时,我通常会有一些困惑:“您说的中国国情,具体指什么?”
质疑者通常会说:“毕竟我们中国人比较保守,我们比较内敛,我们比较含蓄,我们比较不如西方社会‘性自由’……”
我便无话可说了。
中国早已经不是“闭关锁国”的年代了,在性上也是一样。而且,个体差异大于群体差异。许多中国人并不比许多西方人更保守、更内敛、更含蓄。许多来中国的西方人会惊叹:“当今中国人的性,比西方人的性要‘自由’许多……”
“国情”类的问题听多了,我发现提问者所理解的“中国国情”,只不过是他对开明的性教育的担心而已。
我从未见谁真的以学术的态度,认真地比较过中西方的国情差异对于性教育可能的影响。我见到的提“国情”的人,都是恨不得对孩子讲守贞教育的人。
在我看来,调查青少年已有的性知识与性态度,从而来决定性教育的内容,这是很好的。这可以算作“国情”。而且,赋权型性教育的主张,以及猫头鹰夏令营的设计,也正是建立在多年与中国青少年接触、了解的基础上的。
但是,如果“国情”转变为认为中国的青少年在“智识”上不如西方青少年,西方青少年可以受益的教育方法对中国青少年无益甚至有害,那就错了。中国的孩子在各方面的接受能力,都不比西方的孩子差。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西方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不同的类型:西方主要是支持型,中国主要是权威型。
于是,有一种声音出来了: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所以不能把西方的教育模式搬到中国,因为那会“水土不服”。
我不信服这种说法。相反,我认为,正因为中国的孩子一直处于“父母权威”的压迫之下,才更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支持”。
如果父母已经很“压迫”孩子了,难道我们的性教育中,我们的性教育营中,还要同样地“压迫”他们吗?
性教育营不仅是给孩子自由、宽松的讨论环境,同样还要对家长进行教育。
性教育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促进家长的学习和成长。
青春营每天晚上的家长会,我和家长们的讨论话题中,几乎都会出现关于“规训”与“赋权”的话题。
另外一个说法是,欧洲的孩子乐于表达,中国的孩子内向,不乐于表达,所以参与式的教学不适合中国孩子。
夏令营的实践证明,情况不是这样的。
好的课程设计、好的带领教师、对孩子的充分尊重,对他们兴趣充分挖掘,就可以让孩子们充分地参与。
而且,原本个体差异就大于群体差异,怎么可以说中国孩子不习惯于表达,不乐于参与呢?
执笔: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