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州居住规划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论

人类的生存关照着存在,定居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下),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城市是一部石头的历史,居住是构成城市的基石。所有理论的探讨,所有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回归到百姓住房作为庇所的最原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数千年所没有经历过的。虽然只有一百余年,但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成为开埠城市,历经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洗礼,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兴起。在开埠后的短短几十年间,广州由一个边远的岭南城镇一跃成为繁华的大都市。在这个急剧变迁的时代,“新制与旧统共存,建设与破坏同行”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城乡社会生活也因此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景象。在这一百余年中,尤其是民国时期,现代意义的居住规划建设真正开启了,城市住宅诞生了,延续千年的居住模式、居住文化、建设体制和住宅类型为之一变。民国时期的居住规划建设在广州城市的发展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并影响至今。

筑屋“以乐民居”是民国时期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实现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简称为《建国大纲》)是民国肇建者孙中山于民国13年(1924年)4月制定的,在《建国大纲》第二条,孙中山提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尽管孙中山后来未能完成宏愿,但之后的民国政府将完成总理遗愿作为行动指南,并落实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既是民国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实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重要途径之一。

鉴于当时国民政府的内忧外患、捉襟见肘的经济基础和不断发生的战争,民国时期的居住规划建设并没有取得十分理想的成绩,但无论如何,新的建设思维与方法不断提出,并付诸实施,这在近代史上已经是一个创举,它留存下来的居住空间形态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珍贵的历史遗存,其成败得失的经验至今依然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并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