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努力加强党性修养,克服一切背离党性的思想和行为,是成为合格党员的根本条件,也是每一名党员的终身必修课程,在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深化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终身必修课

党性是什么?党性是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党的性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领导全国人民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党性既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奋斗纲领、党风党纪、路线政策等方面,也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品格、行为作风等方方面面,更体现在千百万共产党员在各个时期英勇奋斗,忘我牺牲,开拓进取的实践中。

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党性是我们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然而,任何一位共产党员的党性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养成的,它离不开党员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它的提升依靠的是党员自我修养和不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要求:“思想理论上的坚定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前提。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由此可见,党性修养的提升是一个需要终身不懈努力的过程,每一名共产党员从入党那天起,就要具有不断提高党性的意识,努力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克服一切背离党性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成为合格党员的根本条件,是每一名党员终身的必修课程。

一、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个人修养的优良传统

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创举,但党性修养也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非常重视个人修养,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廉洁,是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极力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许多正直的政治家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出众的个人素养。春秋时期,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国家的兴衰与广大国民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道德修养联系了起来。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时时都能做到以“礼义廉耻”这四条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如果多数国民的道德修养不能达到“礼义廉耻”的要求,那么,就会“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儒家则进一步继承发展了以上思想,提出了古代中国集大成的“德治”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为政以德”,强调士大夫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德治”理论将“修身”放在了最基础的位置,在儒家核心观念中,如果一名士大夫连“修身”都不能做到,那么,他就根本没有资格来“治家”“治国”“治天下”。也只有具备了极高个人修养的儒家士大夫,才能如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使是焚书坑儒、尊崇法家的秦代,也非常重视为官之德。湖北云梦出土的《云梦秦简》在《为吏之道》篇就提出了一套封建官吏应该遵循的道德品行的行为规范,并概括为“五善”、“五失”,强调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妥当,审悉无私,正行修身。

“慎独”可以被视作是传统儒家修身之道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它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时时刻刻伴随君子之身。《礼记·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传统儒家哲学认为,人一生下来便秉承了天命之性,性中存有善根,遇事便生发出来,如恻隐,如好恶。但这种善心萌动,又往往在最隐蔽、最隐微处,只有自己才会知道。因此,君子要学会慎独,时时刻刻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普遍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才能达到“修身”的要求。《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在儒家看来,那些缺乏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君子,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自己的内心,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人前人后一个样,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做到“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慎其独,心不可有须臾之动”。

“杨震暮夜却金”是“慎独”的一个著名事例,《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记载,杨震升任东莱郡太守,在赴任的路上,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此时正在担任昌邑县令。为了报答杨震的举荐之恩,王密深夜拜见,以十斤黄金相送。杨震态度坚定地拒绝了,王密却劝说道:“暮夜无知者”,坚持要杨震收下赠礼。杨震大怒,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听闻此言,王密羞愧地离开了。对于此事,宋代大儒陆九渊评论道:“慎独即不自欺”。同样,清代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叶存仁离任时囊中羞涩,盘缠不足,他的僚属获悉后非常不忍,特地深夜携礼前来送行,叶存仁却当即拒绝:“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畏己知”折射出的是灵魂的光辉,体现了儒家士大夫思想上的坚守。对于“慎独”,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曾谈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他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他认为,在这四条中,“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凡是盛世、治世,士大夫阶层都极其重视个人修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往往能引导出吏治清明、政风清正的社会风尚。相反,凡是衰世、乱世,士大夫阶层普遍道德沦丧,从而导致官德不彰、政风不正,最终导致民怨沸腾,乃至揭竿而起。总之,悠久的中国历史,既蕴涵着重视个人修养的优良传统,也饱含着道德建设的治乱教训,而这些都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吸取和借鉴的。

二、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始终是党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法宝与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力量。

建党伊始,我们党就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水平与共产党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的著名论断,他明确提出要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红军战士的思想教育列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用坚强的党性修养坚决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在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正式确定了从思想上建党的方针,系统阐述了党性修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明确提出要通过不断的党性锻炼“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命题。随后,张闻天、陈云同志先后发表《论青年的修养》《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对加强共产党员修养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将演讲稿整理成文发表,成为至今共产党员党性教育的必读书籍。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刘少奇同志力倡共产党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觉地改造世界观,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头无愧于党,俯首无愧于民。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他还勉励全党同志:“《孟子》上有这样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普通的同志,今天诚然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高的天才,那样渊博的科学的知识,我们大多数的同志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方面不能达到他们那样高深和渊博。但是,我们同志只要真正有决心,真正自觉地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岗位,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且始终不脱离当前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群众的伟大而深刻的革命运动,努力学习、锻炼和修养,那么,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和斗争中培养马克思和列宁那样的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质,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这是完全可能的。”

1941年,中央作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提出了全党统一的党性标准,正式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确立为党对全体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在整个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一直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各方面包括道德修养方面都应该成为模范。他号召全党同志都要学习白求恩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正是党的干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形成了一心为公、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关心群众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和“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作风”,使当时的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重视开展全党普遍的教育整顿,保证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促使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战胜各种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1]江泽民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胡锦涛同志也多次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全面整党和“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加强。实践证明,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依靠自身力量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重要法宝。

当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进京“赶考”,告诫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绝不当李自成。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手中,“赶考”还在继续,我们要更加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更加突出地抓好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更加负责地跑好我们这一程,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三、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必然途径

回顾我们党90多年辉煌的奋斗历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正是由于我们党一直重视党性修养,锻造出了广大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才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而在今天,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依然是党长期执政,应对各种复杂多样的新形势、新挑战,真正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基石。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所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也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在国际上,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大环境和周边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尽管我国一再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大国,难免被某些守成大国及有关国家视为“威胁”;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通过不同途径不断向我国渗透,挑战我们的意识形态。在国内,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包括:在执政环境日趋复杂、执政基础有所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党如何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既要经受住市场经济对党负面影响的考验,又要经受住市场经济所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的考验。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新媒体的兴起,全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人们在思想观念、文化倾向、政治判断、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特别容易造成党员干部的精神迷失和信仰迷失。

而要应对这些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既需要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更依赖于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什么盛行?为什么不断有人沦为腐败分子,走向犯罪的深渊?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而“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当前许多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却不容乐观,在思想上突出表现为,不信马列信鬼神,理想信念滑坡,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在政治上突出表现为,对上级决策指示打折扣、搞变通、做选择,党的意识淡薄了,党性原则讲得少了;在组织上突出表现为,本来很好的制度成了摆设,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讲得少了,批评和自我批评难以开展起来,民主生活会很多成了评功摆好会;在作风上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见怪不怪,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久入鲍肆而不闻其臭”。安乐的日子过久了,放松了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忽视了对自身党性修养的不断锤炼。更有甚者,少数党员干部还持有“党性无用论”、“党性过时论”等糊涂观点。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定要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如果不牢牢抓住党员干部个人修养这一根基,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就如一纸空谈,无从做起。把住个人思想的闸门,不正之风就难以灌入,倘若松开了这一“总开关”,欲望的洪流就会乘隙而入,以知促行、破解深层次问题就无从谈起。

因此,要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把加强党性修养牢牢抓在手上,切实抓出成效。近年来,中央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郑重地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要求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党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要求:“‘三会一课’要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更是就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第二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极高要求

当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持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21世纪的时代新旗帜。

一、坚强的党性修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展开了周密部署,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进而,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正式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地呈现在了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和相互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讲话中做了深入的论证和阐释。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共同构成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基本驱动力,全面从严治党则是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进一步而言,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同志曾对这三者之间关系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党的建设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锻造坚强的战士[2],加强广大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意义即在于此。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我们同样能够借用毛泽东同志的比喻来理解党性修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形象地说,我们可以用船长的比喻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追寻的美好目的地,而要到达这一目的地,我们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交通工具,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一样构成了将我们带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远大目标的巨轮。而要让这艘巨轮开起来,就必须要有执掌航向的船长,中国共产党就是驾驶着这艘巨轮的船长,党的领导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但是,仅仅有巨轮,仅仅有船长,并不足以确保中华民族就能够顺利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目的地。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航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中间必然碰到各种艰难险阻和利益诱惑,作为船长,中国共产党能否坚定目标、抵制诱惑、克服困难?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构成的巨轮也不可能始终保持有效运转,无论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都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和干扰,作为船长,中国共产党是否具备坚强的本领,能够排除干扰,解决问题?

因而,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能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为搭载着中华民族的这艘巨轮掌好舵,就必须要“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优秀船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到,现在党的建设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轻视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了对党员干部自身修养的要求,以为定了制度、有了规章就万事大吉了,有的甚至已经不会或不大习惯于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了,有的甚至认为组织找自己谈话是多此一举。正是这样的简单化和片面性,使一些本来可以落实的制度得不到落实、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不断发生。从一定程度上讲,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从而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鉴于此,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外在的制度建设,更要加强党员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做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

二、提升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前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法律法规也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具体表现。但是,问题在于,人民如何保证法律体现自己的意志?与古希腊的小国寡民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13亿的庞大人口,不可能像古希腊一样实现人民直接立法。因而,法律的制定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法律才能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要把法治中国建设的蓝图和纲领落到实处,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态度、决心和行动。应当看到,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执政的骨干力量、中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要靠领导干部去组织、去推动,需要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有一个大的提升;领导干部负有保障法律实施、法律执行的基本职责,能不能推动和确保秉公执法、公正司法,直接关系到法治权威的树立,关系到法治秩序的形成和法治建设的成效;领导干部是法治实践的引领者、示范者,自身带头了、做好了,就能以上率下,带动全体人民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

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集中就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上。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人治思想、长官意志严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凡事自己说了算,脑子里没有法律这根弦。有的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只要能办成事,什么办法都可以用;有的把法律当摆设,不履行法定职责,使一些法律法规变成一纸空文;有的目无法纪、滥用权力,知法犯法、徇私枉法,随意插手司法案件,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破坏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正常秩序。

归根结底,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跟不上法治社会的时代要求。因而,解决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法治能力不强的问题,已经成为完善国家治理、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抓好的紧迫任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其核心内涵是领导干部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宪法法律的认识,带头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领导干部是否称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没有法治意识、具不具备法治能力、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顺应时代要求,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努力做法治型领导干部。在学法上,应当更加全面深入,做到先学一步、高出一筹;在尊法上,应当更加坚定自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守法上,应当更加严格自律,时时处处以宪法法律为准绳;在用法上,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社会树立对法治的信仰,汇聚起建设法治中国的强大力量。

具体来说,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而要确保领导干部具备这样的素质,就要从加强对其法治素养方面的党性训练,从其踏入干部队伍的那一天起就要开始抓,加强教育、培养自觉,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通过不断的党性训练,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三、广大党员干部坚强的党性修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者、设计者和推动者。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很多重要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由此决定了全党更需要冲破某些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握大局,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结合起来,以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支持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而这一切,都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从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知识修养等方方面面提升个人的素养,努力践行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具体要求,才能真正胜任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解决好自己身边遇到的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如果没有广大党员干部坚强的党性作保证,中央设计出再好的深化改革计划都只能沦为空谈。

另一方面,在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本领的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行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等方面加强党性修养。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曾专门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2015年1月,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班学员的座谈会上,在谈到县委书记的党性修养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县委书记当得怎么样,有改革发展稳定繁重工作的考验,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问题的考验,有形形色色错误思潮的考验,有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各种诱惑、算计都是冲着你来的,各种讨好、捧杀都是对着你去的,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没有对党的忠诚作为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就很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

因而,只有确保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达到以上要求,我们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最关键的内容不在于“小康”,因为,如果仅仅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小康”的定义“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我们5年来已有的增长基础和现有的增长速度来看,“翻一番”目标的实现几乎是水到渠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踏访河北阜平“看真贫”,给独龙族乡亲们回信希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延安座谈“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从就任总书记之初到羊年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而这些目标的“全面”实现,就不仅仅只对广大党员干部发展经济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而是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全方位的党性修养要求。

第三节 解决当前党内突出问题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传统,还是当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需要,都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党员干部群体的党性修养整体水平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反腐败形势异常严峻

根据中纪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3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经有200多名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的领导干部因为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审查。同时,解放军权威部门先后对外公布了50多名军级以上干部重大案件查处情况。落马“老虎”的数目如此之大,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腐败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在以往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大多数是某个领导干部的个人腐败,并且往往做得比较隐蔽,不敢张扬。而在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许多案件都呈现出腐败公开化、集团化的特征。因此,在2015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赵洪祝特别指出,从腐败特点上看,现在不仅有个人的腐败,还有区域性的腐败、系统性的腐败、家族性的腐败和塌方式的腐败。

山西省的塌方式腐败则更令人触目惊心,2014年一年,山西省总计有7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因为涉嫌违法违纪被中纪委立案调查。此外,还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申维辰,河北省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梁滨等多位曾在山西省长期工作或是与山西官场有密切关联的省部级乃至国家级领导干部因为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调查。对山西的问题,在2015年的两会上,前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特别指出,“山西发生的严重腐败问题,不是个案、孤立的,是一坨一坨的”,“一查就是一帮,一动就塌方”,他举例提到,不仅省一级有7名领导干部被查;在市一级,比如太原市,连续三任市委书记和三任公安局长都被查处;在县一级,比如县级高平市,两任市委书记和四任市长都被查处。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江西省委原书记苏荣的腐败案则是家族式腐败的典型代表,在2015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前任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用了长达25分钟的时间详细回答了记者对苏荣案件的提问,全面介绍分析了苏荣家族的腐败问题。他表示,苏荣在担任江西主要领导期间,和家人、亲属的违纪违法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不仅自身腐败,还纵容家人亲属利用影响力寻租,甚至达到了“家里面从老到小、从男到女都有参与”的地步。苏荣本人在忏悔时也表示,他的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通过他的影响力,全家老小都参与腐败,严重破坏了江西省的政治生态。

此外,不仅腐败类型多样,当前腐败案件的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动辄就是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特别是小官巨腐的现象令人非常震惊。2014年5月,国家能源局煤炭司负责煤矿基建的审批和项目改造核准工作的副司长魏鹏远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时,其家中发现了2亿多元的现金,执法人员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居然当场烧坏了4台,而他仅仅是一名正处级干部(能源局是国家发改委管理的副部级二级局,副司长为正处级)。有人计算,魏鹏远在国家能源局工作的近6年时间里,平均每天至少受贿10万元。同样令世人惊愕的是,2014年11月,据河北省纪检机关透露,该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总经理马超群正在接受调查,纪检机关从其家中搜出现金约1.2亿,黄金37公斤,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等多地的68套房产手续。

如此严重的腐败问题,一方面,体现出了我们当前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这些落马的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上的巨大滑坡。因此,我们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不仅要有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也要从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上抓起,不断加强党性训练,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想上要严起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要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防止思想滑坡。党员、干部一定要自我警醒、自我约束、自我克制,把满足个人贪欲、一味追求个人享受视为祸害,自觉做到防微杜渐,努力避免摔大跤、栽跟头。”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

二、作风问题依旧突出

在反腐败形势异常严峻的同时,当前各级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同样非常突出。据统计,2013年全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案件24521起,处理各级党员干部30420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2014年全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案件53085起,处理各级党员干部71748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646人。2015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6911起,处理各级党员干部49508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3966人。

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存在的作风问题比腐败问题更加严重,对党和人民的危害更加巨大。具体来说,腐败的根源是权力的滥用,然而,权力终究是稀缺资源,只可能掌握在少数领导干部手中,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一般是不可能掌握能够带来潜在腐败机会的权力的。换言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外在条件上就不大可能有腐败的机会。但是,作风问题却并不需要权力这一必要条件,只要思想行为上稍有放松,任何一名党员干部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作风问题。事实上,大量的普通党员干部“四风”问题已经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进一步来说,从数据上看,不论是在案件数上,还是处理的党员干部人数上,2014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数量比2013年大幅增加了。当然,这些数据的增加也与2014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查处力度有关。但是,数据的增加也明确无误地表明了另一个问题,即,在十八大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反“四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等作风建设的具体措施虽然收效明显,但却还没有对为数不少的党员干部形成有效震慑,同样,这些党员干部也都还没有对自身的作风问题和长期以来的错误习惯形成清醒的认识。相反,在这些党员干部的认识中,党的许多纪律和作风要求被视作是过时了的、没有用的,不少党员干部对“公款吃喝”和“吃拿卡要”已经习以为常,自己或身边发生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他们不但不检视自身,反而是抱怨中央管得太宽、太严,期待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运动早点结束。2015年数据虽然相较2014年大幅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2013年数据,说明作风问题依然严峻。

而对当前依旧突出的作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作风问题,就不能只靠全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案件,否则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很可能只会越查越多;要从根本上解决作风问题,关键要从不断加强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训练和持续提升他们的党性修养入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古人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作风问题有的看起来不大,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但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