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上海职业管弦乐团逐渐萎缩的调查报告和由此引起的几点思考
· 这是一篇回顾、反思性的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首先用事实说话,并以事实引出思考。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这已逐渐成为人们对文化和民族复兴之间密切关系的统一认识。
作为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交响音乐,在世界上人们又常把它看成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发展水准高低的标志之一。因此,凡经济发达、国力强大的国家,都有相当数量的优秀管弦乐团。据有关材料统计,在全世界总共大约2000个职业管弦乐团中,美国就占去了1400个!其中包括著名的纽约爱乐交响乐团、费城管弦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均为世界上最出色的乐团之一)等。法国有巴黎管弦乐团,英国有三足鼎立的伦敦交响乐团、英国广播(BBC)交响乐团、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德国有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曾由已故指挥大师卡拉扬长期率领),奥地利有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荷兰有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俄罗斯有圣彼得堡爱乐管弦乐团,等等。以单个城市为例,我国的近邻日本东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就至少拥有9个职业管弦乐团,它们是:NHK(日本广播协会)交响乐团、日本爱乐交响乐团、日本读卖新闻交响乐团、新日本爱乐交响乐团、东京交响乐团、东京都交响乐团、东京爱乐交响乐团、新星日本交响乐团及东京地方交响乐团等。据报道,近些年来东京又成立了数个新的交响乐团,其中以1984年成立并由小泽征尔定期指挥的纪念斋藤交响乐团最为出名。这样,仅东京一个城市,就拥有职业管弦乐团10余个之多!再以莫斯科这一城市为例,在苏联解体前拥有9个职业管弦乐团,苏联解体后,据报道又陆续增至15个!尤其值得一提的,其中有一个管弦乐团是专为少年儿童演出、服务的。举出以上例子及数据,无非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在音乐文化上具有较高水准的国家或城市,一般都拥有较多优秀的管弦乐团,其中有些管弦乐团本身就是这个国家或城市的骄傲,甚至象征。它们与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或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一起,共同组合成强大的文化力(以美国为最),向全世界渗透、辐射。
上海,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曾有过为数可观的职业管弦乐团(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以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为统计点,当时共有8个规模不一的管弦乐团(队),即: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上海歌剧舞剧院乐队(由两个基本独立的单管乐队组成,分属歌舞团和歌剧团)、上海歌舞团管弦乐队、上海乐团管弦乐队、上海电影乐团管弦乐队、上海广播乐团乐队及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乐队。上述8个乐队中,除广播乐队和儿艺乐队编制较小,为单管编制或接近单管编制外,其他均为双管或双管以上编制。应该说,这8个乐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上海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8个乐队中,实力最雄厚、编制最庞大、演奏水准相对最高的无疑是上海交响乐团。它的前身为成立于1879年的公共乐队,至今已有近120年的历史,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职业交响乐团。因此,它在上海乐队队伍中始终堪称“老大”,它的独特地位是其他乐队无法替代的,至今仍是如此。
8个乐队中,最早消失的是儿艺乐队。第二个消失的是上海歌舞团管弦乐队。上海歌舞团管弦乐队成立于1973年年底,由原上海歌剧舞剧院所属歌舞团乐队为基础,加上若干戏曲单位的管弦乐演奏员组成。1985年因撤消上海歌舞团建制而新成立上海舞剧院,曾更名为上海舞剧院交响乐团。1988年,组建才3年的上海舞剧院又撤消,又恢复上海歌舞团建制,乐队却随之解散。该乐团其实也曾有过值得记忆的闪光年月,如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举行过一系列交响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等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已故著名指挥家黄贻钧先生曾为之称道。
8个乐队中,第三个消失的是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这一乐队原是在我国音乐界泰斗贺绿汀院长亲自关心下,于1960年专为当时的上海市舞蹈学校“芭科”而建立的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训练班(简称管训班),学制为4年半,由黄贻钧先生亲自训练,1965年2月结业。结业后即直接参加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伴奏演出。粉碎“四人帮”后,它又成功地参演了《天鹅湖》《吉赛尔》《葛蓓莉娅》等三大著名外国芭蕾舞剧和中国作品《魂》《青松赞》等。尽管就其实力、建制等方面还无法与上海交响乐团相提并论,但它的演奏质量,尤其在伴奏舞剧上至少已在国内达到相当水准,并颇具特色。乐队声部整齐,也相对年轻,有活力。它在当时的上海管弦乐团队伍中,已居“老二”地位,实属无疑。因此,当这一乐队在1992年被宣布解散时,音乐界人士几乎都失声惊呼:可惜!
8个乐队中,第四个消失的是上海电影乐团管弦乐队。该乐队最初建立于1949年11月,1956年充实重建,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管弦乐队之一,曾为大量的电影及电视剧(片)录制了音乐。1995年年底至1996年年初期间与上海广播乐团合并即为现今的上海广播交响乐团。
8个乐队中,第五个消失的是上海乐团管弦乐队(1988年起更名为上海乐团管弦乐团)。该乐团成立于1979年,主要由上海京剧院几个“样板剧组”及其他戏曲单位的管弦乐演奏员组成。这一乐队的鼎盛时期为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曾多次成功地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及清唱剧《创世纪》《卡尔米拿·布拉那》等大型音乐作品,并灌制了大量中国管弦乐作品的CD唱片。自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解散后,它的演奏质量和实力客观上已上升为“老二”地位。因此,当1997年7月宣布上海乐团与上海歌剧舞剧院合并,挂牌成立新的上海歌剧院时,这一乐团也随之消亡了,音乐界人士又一次惊呼:可惜!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1997年7月,历史走过了近20个年头。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上海的职业管弦乐团(队)从8个减少到现在的3个(即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管弦乐团及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从总体数量上讲,已与我们的近邻日本东京拥有10余个管弦乐团的差距更大了。从单个质量上讲,好像也不尽如人意。除上海交响乐团还尚属稳定外,上海乐团与上海歌剧舞剧院这两大乐团合并后重组的上海歌剧院管弦乐团,在演奏水准上还明显不如原上海乐团管弦乐团,而且在编人员竟然只有48名(正规的双管乐队一般得配备65名左右或更多的演奏员),甚至连乐团首席也已准许提前退休,这是怎么回事?辉煌的上海大剧院建立了,理应参加大歌剧《阿伊达》和《浮士德》演出的上海歌剧院管弦乐团却挨不上边。难怪有人摇头苦涩地说:上海好像只剩下一个乐队了。因为现在演出大歌剧、伴奏芭蕾舞剧都似乎离不开上海交响乐团了,卡雷拉斯来了还是离不开上海交响乐团。音乐界人士担心极了:这样下去,上海交响乐团会给累垮、拖垮了!而且他们还得把主要精力放在演奏交响乐上啊!上海的乐队状况发展到如此地步,是音乐界人士始料不及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人们在思考着、议论着。
实事求是地说,乐队总体数量的减少,确有实出无奈的客观原因。人们一定还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掀起的出国大潮中,为数众多的管弦乐演奏员也纷纷出国谋求发展(多数是去了美国)。演奏员的大量流失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不少乐队严重缺员,而音乐学院又不可能做到及时补员,更何况由于“文革”所形成的教学断层。因此,从表层原因看,解散、减少、合并、重组,似乎是事出有因,大势所趋。但现今人们所主要思索、议论的早已不是那些过去的情况,而是较深层次的问题。
人们的议论之一:除了稳坐“老大”地位的上海交响乐团外,为什么一个个相继解散的往往却是相对较好的乐队?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下简称“芭团”乐队)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搞音乐的一般都知道,要建设、训练好一支乐队远非一二年之功,最后要形成良好、默契的合作关系,数十年间一任又一任指挥和全体演奏员不知要付出多少劳动和心血!难怪当“芭团”乐队的解散已成定局时,几乎音乐界所有人士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是,这样的历史还在重演:一个“老二”率先消失,5年后新的“老二”又相随而去。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了:这是不是正确意义上的优胜劣汰?
人们的议论之二:在合并重组的过程中,要不要稍微听取一点音乐界人士及广大演奏员的意见?不少人至今还记得,正当酝酿“芭团”乐队是否解散的“生死”关头,许多演奏员曾自发地多次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可谓情真意切,但结果是每每徒劳而返。其实,音乐界人士及广大演奏员都是出自对事业负责的好心,他们对希望保留“芭团”乐队的意见,直至今天来看也是正确的、合理的。
人们的议论之三:在上海管弦乐演奏员日趋减少的同时,对一些院团进行合并重组似乎在所必然,那么,在这之前需不需要首先好好研究一下各艺术门类的科学布局和各院团的合理定位,哪些院团非保留乐队不可?哪些院团的乐队可以互通?怎样互通?另外,既然合并后的新上海歌剧院(下简称“上歌”)被定为深化体制改革的先行单位,那么,为什么不创造条件下大决心把该院的乐队建设好,在上海大剧院启用之际,千方百计安排他们参加合并挂牌以后的重头戏——《阿伊达》和《浮士德》两大歌剧的演出?可是,现在的情况对该院乐队是多大的打击?该院乐队的准确定位又在哪里?
人们的议论之四:合并重组时要不要注意尊重艺术规律?在演奏人才并不充裕、重组磨合还须经过艰苦过程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和尽可能不使质量下降,对有些演奏员就不应安排提前退休,人员也不应匆忙分流(如又新建了京剧院乐队等)。这样,“上歌”乐团也不至于会落到正式在编人员只有48名,用临时返聘退休人员的办法以维持排练、演出的地步。关于尊重艺术规律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只能这样简述之。
人们的议论之五:演奏员的工资待遇问题。这是演奏员们谈论最多,也是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现在的3个乐团工资待遇相差悬殊,“上歌”乐团演奏员的工资大约只及“上交”或“广交”演奏员的一半(其实“上交”演奏员的工资也并不算高)。当然,工资待遇问题是一个复杂和棘手的问题,不是本文可以谈得清楚的,因这还要牵涉到经费如何筹措等许多情况。但若工资太低,结构又不合理,也确实调动不了广大演奏人员的积极性,乐团也不会有凝聚力。
人们的议论之六:引进和不断补充演奏人员的问题。如果现在还不开始重视这一问题,随着演奏队伍的自然老化,上海迟早还会消失第六个乐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上海只剩下3个职业管弦乐团了,这不能不承认是管弦乐演奏队伍的萎缩。3个数量不仅不能与国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相比,就是与北京相比,两者也已相差很远。北京目前拥有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及中国电影乐团等,如果连同部队系统的乐团一起,共有10余个之多。那么,当数量的减少已成事实的时候,我们应该在求质量上狠下工夫了。人们不应忘记,上海曾是中国交响乐的发祥地,因此,笔者在这里想专为上海交响乐团写上几句。该团作为历史悠久、曾被誉为“远东第一”的乐团,现今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和潜力,应该尽可能地为它创造相对最好和最有利的条件,为使它真正冲出亚洲,早日跻身于世界优秀乐团而努力。这是几代音乐工作者的梦想和企盼。这一梦想和企盼能否在我们这一代音乐工作者手中实现呢?
二十一世纪正向我们招手!上海——这座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正在向国际性大都市迈进,大上海不能没有优秀的交响乐团!大上海不能没有几个质量上乘的职业管弦乐团!它们应该与日益发展着的其他艺术门类一起,逐渐组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力,向全世界辐射。以上是一篇关于上海职业管弦乐团变迁的调查报告,它既是回顾,又是一种反思。当社会处于大变革而文艺机制不能及时跟上时,付些学费,走些弯路大约也是难免的,问题在于通过实事求是的回顾、反思、总结,是否能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些,以至于少付些学费,少走些弯路,少受些损失。
文中的思考部分,供文艺体制改革的有关决策部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