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城市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同的供给模式影响着城市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和使用效率。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的城市居委会实际上是一种发育尚不成熟的城市社区。那时的城市社区管理同样需要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物品绝大多数姓公而不姓私,因而关于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很少有人做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问题去研究。事实上,当时城市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相对简单,供给主体主要有上级政府、辖区内或为之服务的企业与事业单位。由于当时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是政府办的,供给模式一般都是采取划拨方式,所以人们习惯性地把这种供给方式称为行政性供给模式。同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于物品稀缺时代,因而当时城市社区的公共物品也十分匮乏。那个时代对于城市社区而言,既是一个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和供给模式单一的时代,也是一个公共物品稀缺和匮乏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但在社会经济方面得到了极大发展,为城市社区的公共物品较充分供给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且通过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加之城市社区自治组织通过改革也更加健全、更有活力,城市居民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自治能力也不断提升,从而使城市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局面,并且供给能力也不断增强。并且,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方式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城市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也日益多元化。面对这种新的局面和新的形势,如何选择更有效的供给模式并进行更有效的治理,已被城市社区研究者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本书作者适应这一需要,通过多年研究形成的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不但在实践上对于推动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改革和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理论上对于提升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模式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的建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构建了一个有关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协同治理创新研究的逻辑体系或理论框架。全书共由基础篇、关系篇、动力篇、模式篇和对策篇构成,每一篇在内容上相对独立,而在逻辑上又紧密相连。在基础篇中,探讨了有关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协同治理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问题,内容包括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演进及结构研究、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实存状况的实证分析、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治理的逻辑梳理。在关系篇中,探讨了有关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利益相关者框架、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利益相关者诉求、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利益相关者关系、政府与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联动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在动力篇中,探讨了有关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驱动机理及要素问题,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动力因素和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影响因素的研究。在模式篇中,探讨了价值链下的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模式及机制问题,内容包括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网络模型、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模式和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机制的研究。在对策篇中,探讨了引导策略和管理对策等问题,内容包括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引导策略和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管理对策等问题的研究。以上五篇由基础到关系,再进而由动力到模式,并进而到管理对策,在逻辑上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不仅凸显本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而且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城市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改革和治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理论框架。
其次,理论上在有关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治理创新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有益探索。在当前我国国家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物品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传统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创新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势在必行,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元协同供给治理创新应运而生。本研究成果在梳理和总括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围绕着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治理创新做了一系列新的探索,较突出的亮点表现在:总体上通过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全生命周期探索,研究了其以价值引导驱动不同供给环节主体自内而外和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整个过程。具体而言,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价值链理论等为支撑,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中心协同供给理论基础、现实问题、驱动因素及机理、利益相关者关系、协同供给价值链网络模型、模式、机制和协同绩效、引导策略和管理对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一方面,借鉴价值链理论,提出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全流程多主体链接一体化协同供给治理体系,创新及发展完善公共物品供给理论,试图为破解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困境,选择优化供给模式,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和创新性的、有特色的建设性路径;另一方面,通过阐释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内在治理逻辑和分析利益相关者关系框架,搭建体现网络价值和主体利益的网络化协同供给体系,以衔接不同供给主体的价值诉求,进而实现价值驱动的思想导向到利益驱动的具有可操性的供给创新转向,揭示当前和未来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可持续运转的原动力;再者,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并结合系统科学方法、协同分析、网络组织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和博弈论模型等方法,对不同环节供给主体供给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引入制度演化、政府作用力、社区多元环境等因素全方位考察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体系,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改造、构建新的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和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最后,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国内关于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分析和模型构建的成果相对较少。本研究的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现场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用较多的篇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在第三章中,作者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实存状况,如协同供给状况、协同供给满意度、协同供需配匹性、协同供给效率性、协同供给合力性、协同供给监督性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第七章中,作者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利益相关者诉求,如利益相关者诉求的重要性、利益相关者诉求的认知差异等,进行了量化分析;在第十一章中,作者对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在第十五章有关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的绩效评价中,引入定量评价方法,对其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协同供给的绩效进行了量化评价。大量的调查数据,严谨的实证研究,深入的量化分析,为本研究增强了说服力。
当然,任何研究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完善的地方,本研究也不例外。由于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加之篇幅所限,在对有些问题的探讨方面尚不够深入,还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余地。希望作者及其研究团队,继续对本研究中提出或涉及的相关问题做更为深入的研究,理论上为推动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及其治理制度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实践上为促进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及其治理制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政策咨询。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我的期盼,也是很多读者的期盼!
胡象明
二○一九年十月五日
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