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要素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媒体化时代尤显突出。它关涉各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各方面(王克非、蔡永良2013)注1。关注和考察语言生活状况,掌握各国语言发展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和动态,是观察世界动态的一个重要、敏感和及时的窗口。有关我国语言生活状况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形成了以《家国情怀》为特色的“语言生活派”,代表性成果是商务印书馆近十年来每年一部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系列。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一直以来持续关注国外语言生活状况,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通过采集国外语言舆情,试图为我国语言政策的制订提供借鉴。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项目支持下,我们利用信息检索技术,对国外主流媒体有关语言生活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采集分类,形成每月一期的《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本书即以近年来的资讯文本为蓝本,从中摘取部分国外语言事件,试图刻画国外语言生活状况,研究者可以借由对国外语言生活的考察,了解其背后的民众语言意识形态和国家语言政策出台的动因。
一 语言生活状况及其研究意义
Ferguson(1971:157)注2将语言状况(language situation)定义为在特定时空语言使用的总体配置情况,包括在某个地域有多少种语言、在何种情况下人们使用何种语言以及社群成员对语言所持的态度和信仰。语言状况可以视作包含语言生活状况和这些语言生活背后体现的群体意识形态等。
Spolsky(2004)注3提出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由语言实践活动(language practices)、意识形态(language beliefs or ideology)和语言管理(language management)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语言实践活动指的是从语言宝库各种变体中选择特定的习惯性模式,属于外部表现出来的语言生活和语言使用状况;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对语言及其语言使用的信仰和态度;语言管理则是有关部门组织通过各种努力对语言实践活动施加影响的各类干预和规划活动。语言实践是一种客观事实,意识形态和语言管理是造成这一事实的背后原因。语言管理通常表现为国家权威机构或经授权的团体通过系列的活动决策有目的地改变或影响语言实践活动的行为,常常以政策或规范形式体现。语言管理是否反映和顺应语言群体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
透过实际可观察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描写和分析是考察语言生活状况,洞悉人们语言意识形态,探究国际组织机构推出或修订语言政策规划动因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语言生活实践和语言管理历程也源远流长,但现代意义的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仍相对滞后,有必要借鉴和发展国外学科理论,并从国外语言规划实践活动中探索出有我国特色的语言政策规划。
研究国外语言生活动态,其意义至少有如下几条:
(1)有助于了解国外语言生活状况,掌握世界语言发展动态
语言生活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语言与社会关系紧密,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和宝贵的资源。了解语言生活状况,观察语言与社会活动各个层面和因素的互动情况,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本身的功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而且可以洞悉人类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年代,我国又处在和平发展、走向国际的关键时期,及时了解国外语言生活状况,准确掌握世界语言发展动态,有利于我们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有效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大范围地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
(2)有助于及时调整语言战略,合理修订语言政策
随着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媒体化的迅速发展,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传统的以解决语言矛盾与问题为目的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已经转变为以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整体竞争能力为目标的语言战略。无论作为语言规划与政策宏观决策的语言战略,还是具体安排处理语言格局以及相关问题的语言规划与政策本身,都必须及时调整和修订。21世纪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持文化强势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都进行了语言战略的重大调整,而语言战略的及时调整和语言政策的不断修订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生活状况和语言发展动态充分了解和把握这一基础之上。
(3)有助于语言教育改革,提高语言教育质量
随着语言战略地位的提升,语言教育(包括外语教育与对外汉语教育)的战略意义不断凸显,传统的语言教育思想与方法要求更新与突破,原有格局需要调整,政策需要修订,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质量有待提高。全面了解国内外语言生活状况、准确掌握世界语言发展动态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实施上述各项改革不可或缺的经验与借鉴。
(4)有助于强化语言意识,拓展语言研究范围
研究国外语言生活动态不仅为国家相关部门决策以及相关研究部门学者提供了第一手信息与资料,而且向全体人民发出了一个信号和呼吁:切实关注人类的语言生活。此举能够强化我国民众的语言意识。同时本研究的内容与框架体现了一种语言研究理念:语言研究不仅要研究语言本体、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而且要研究语言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的关系。
二 主要架构及内容
本书主要考察近年来国外语言生活状况,尤其注重动态性、地域性和权威性。
语言生活状况具有动态性。它与一个国家和国际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境况相适应,是当代社会状况的直接反映。语言政策的制订和修订,直接源于对语言资源和语言问题的调配和解决。如美国近些年推动的国家“关键语言”能力和“国家安全语言倡议”,是在“9·11”之后,针对美国外语能力缺失对国家安全与繁荣造成影响之后确立的。因此,本文刻画的语言生活状况注重时效性,以近5年来国外发生的主要语言生活事件为素材。
语言生活具有地域性。即便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各国在国际语言生态环境下的语言生活实践也有因时因地的特点。根据一个国家是否有主流语言,Lambert(1999)注4区分了三类不同类型的国家,如语言同质国家(即便有小族语言,但这些群体人数较少,在地理或社会地位上被边缘化,如日本、美国)、双语或三语国家(有相对均衡的民族语言分布,如瑞士、比利时)、语言马赛克国家(有大量族群,如印度、尼日利亚)。这些国家的语言生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本书对语言生活状况的描述注重权威性。选材均来自国外主流媒体的语言生活事件的报道,既有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也有新闻评述和读者来信等体现政府和民间态度的反映。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主要本着“述而不作”的方针,提供客观事实和各方反应,力求体现语言生活和态度原貌,供读者和研究者批判使用。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界,本书体例架构设置是按照语言生活事实体现的属性分类,对同一类型语言生活的描述,再根据事件发生的国家和地区列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如下9个方面:
(1)语言政策:主要考察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构组织出台的有关语言及语言使用的宏观及微观政策,包括但不限于国语及官方语言政策、小族语言保护、行政语言及语言教育政策等用以指导国家、领域及地域语言发展的政策等。
(2)语言政治:主要考察语言与各国政府层面政策出台的政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3)语言与经济:主要考察语言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职场语言能力、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语言竞争力等。
(4)语言保护:主要考察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语境下,各小族语言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依据语言多样性,对弱势及濒危语言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以及实施效果。
(5)语言科技:主要考察随着科技发展,国际社会在新技术条件下对语言使用和研究的新探索。
(6)语言教育:主要考察各国政府及社会对母语能力、国语能力及外语能力的养成及培训计划。
(7)语言与社会:主要考察各国社会的语言生活使用状况以及个人、民间组织等对语言生活的态度。
(8)语言传播:主要考察各国向境外推广自身语言、提升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措施。
(9)中文在海外:主要考察中文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包括孔子学院的发展等情况。
全书章节安排如上,在对语言生活事实归类时,一些具体案例可能兼具多方面的属性,编者在取舍时根据事件体现的主要类别归入,可能不同读者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本书所持分类只反映编者编纂时的认识,特此说明。
三 结语
本书是编者根据对《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系列的学习体会,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通过对国外语言生活状况的考察,了解国外语言政策、语言意识形态及语言生活实践的一次尝试(熊文新2015)注5。
对语言事件的采集和属性归类,反映编者对国外语言生活状况体现的学科认识,其余对语言事件的描述都是客观事实,有闻必录。因此在利用本书时,应根据所在国及国际的大环境,有针对性地批判吸收。本书没有做出价值上的倾向判断,相信读者诸君能够心中自有一杆秤,自行甄别。
对国外语言生活状况的考察,需要有动态历时眼光,放在国家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下考察,本书体现的是近年来的国外语言生活状况事实。编者希望今后能以每两年为一时间段,对该期间的语言生活状况做一个共时扫描,为理解语言生活及政策的动态发展做出贡献。
在本书编写实践过程中,我们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YY051)、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ZDI125-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40002)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6YYB018)的支持。书中所有素材源自《世界语言战略资讯》。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不同语种的师生提供了大量鲜活、详实的一手国外语言生活事实材料,刘润清教授对本书资讯进行了审校。特此致谢。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