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情感能量与短暂情感

情感是IRs的核心组成要素与结果。现在到了更进一步地研究情感的时候了。这样做的益处在于强调情感社会学对宏观社会学理论的贡献。而且我们将会看到,通过迂回道路,宏观社会结构以及由此认为个体处于其中的情感负荷的观点,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人格差异的社会学理论的线索。

情感,毫无疑问在一般的社会学理论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当我们试图使社会学的概念更加精确而且更具有经验基础时,我们发现许多最重要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情感过程。涂尔干提出了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什么因素使社会结合在一起?他的答案是产生道德团结的机制;而且我已经讨论过,这些机制是通过关注、强化与转换情感而发挥作用的。帕森斯的社会学,吸取了涂尔干理论中最具体化的、无行动者的一面,以同样的术语提出了其观点:社会是通过价值而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价值,就其存在而言(它们在多大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共享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具有情感的认知。在社会学理论的冲突论一面,韦伯的核心概念也暗含了情感:作为稳定的权力基础的合法性、地位群体等级——由此导致的分层遍及日常生活,而宗教世界观刺激了某些关键时期的经济行动。当我们试图将这些概念中的任何一个转化为可观察的变量时,显然我们在讨论某些特定种类的情感。马克思与恩格斯或许是距离情感过程的理论化最远的:在他们的分析中,任何事情都是结构性的(甚至异化,对于马克思而言也是本体论的关系,而不是心理学的范畴)。但是很明显,在马克思的阶级动员与阶级冲突的分析中,情感一定具有重要作用——不管是导致分裂的阶级无法动员起来的互不信任,还是统治阶级所具有的以及受压迫阶级只有在革命环境中才能获得的团结。在这些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冲突理论接近于涂尔干主题的动态观。

因此,情感社会学是以回答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为目标的。什么因素将社会结合在一起——团结的“黏合剂”——以及什么动员了冲突——被动员的群体的能量——是情感;它也正是支持分层的力量——等级感,无论是支配性的、屈从附庸的还是充满愤恨的。如果我们能够解释什么情形使人们感受到这些不同的情感,那将会对核心的社会学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这样的一个理论还包括结构的部分,以及认知的部分;但其情感的部分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现实理论所必需的——其动态机制。1

这些古典社会学理论都曾含蓄地涉及情感,但通常并未直接清晰地提到它们。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是宏观至上的,或至少在相当抽象与集体的层次上研究社会生活时是如此。我们被告知,某些称之为“合法性”和“价值”的东西,在日常情境的真实的人们上方的概念天空中飘浮着。如果我们尝试去进行社会学的微观转换——不是微观还原,而是为有关宏观时空维度中的真实互动的宏观概念提供基础——我们将会认识到情感过程的重要性。换言之,宏观概念的微观转换提出了情感的概念。

在很大程度上,大多数微观理论也没有强调情感因素。米德与符号互动论者强调过程、突生性与认知;舒茨与现象学强调惯例与认知;交换理论强调行为与回报;预期状态理论也强调认知。情感当然可以被纳入这些理论中,但对于任何一个理论而言它都不是核心概念。2另一方面,直到情感近来从社会学的一般问题中分离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情感社会学才开始出现了萌芽。3但是几个重要的微观社会学流派直到最近才开始将核心的情感微观动态机制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该过程将有利于揭开本章开始所提到的宏观社会学问题。

其中之一是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最初,它似乎在不同的层次上被关注。由于关心惯常现实的建构,以及它大量应用了现象学的抽象概念,故它看起来在本质上更像认知理论。西库雷尔(Cicourel 1973)甚至称自己的观点为“认知社会学”。尽管如此,我想指出,常人方法论仍然显示了情感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加芬克尔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说明了人类内在有限的认知能力,并且说明了人们通过一贯性地运用实践来建构惯常的社会秩序,以避免承认社会秩序实际是如何被任意组织在一起的。我们保持惯例,并不是由于我们信任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有意避免对它们的质疑。加芬克尔在其破例试验中非常戏剧性地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他迫使人们进入情境中,使之识别索引性(即他们依靠默默接受事情在语境中的含义)和反思性(论证某人的解释正当时,不断进行回溯)。有趣的是,试验对象的反应总是高度情绪化的。通常是一种情绪上的爆发:变得紧张不安和神经过敏、颤抖、表现出焦虑而且有时是震惊(Gafinkel 1967,44,221-226)。当他们建构了一个后来发现是错误的实在时,处于这样的情境中,他们有时会消沉、困惑或愤怒。简言之,当人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不由自主地建构着他们的社会世界,而且以一种任意的与惯常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做出反应时,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消极情感。

加芬克尔的破例试验揭示了某些与涂尔干的世界非常相似的东西。在其例子中,惯常的社会实在是神圣物。加芬克尔的试验,亵渎了神圣物,导致了类似部落成员违背禁忌、基督教徒亵渎圣经,或爱国者玷污旗帜的结果。在涂尔干的理论中,道德情操是与神圣物联系在一起的。当这些神圣物遭到侵犯时,这一道德团结的积极情感会向消极情感转化,变成针对过失者的正当愤怒。加芬克尔试验中也正是如此:对违反日常认知惯例的人表现出愤怒。加芬克尔的策略与涂尔干的策略是相似的:即通过揭示当打破某一情况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而说明了维持社会事实的条件。涂尔干应用自杀和犯罪,来强调社会团结是它们的对立面;加芬克尔将该方法拓展到了整体现实的建构中。

认为常人方法论对情感缺乏明显的关注是一种误解。有人很可能会说日常生活现实的建构是一个情感过程,而且当社会现实遭到破坏时,维护现实的情感会以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加芬克尔已经表明,人类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社会秩序无法建立在理性的、有意识的一致意见之上。涂尔干(1893/1964)持有相同的观点,不过是在批评功利主义的背景中。如果认知不能使社会聚合在一起,那么,是什么做到了这一点呢?加芬克尔倾向于将该问题放在认知实践的层面上讨论(主要是借鉴了舒茨的观点);但它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形式——在缺乏更多认识的情况下如何设法成功的认知实践。常人方法论似乎具有某种支撑社会秩序的神秘的X因素,恰恰是索引性的概念阻止我们进一步探索。但让我们再开始一次冒险:撇开认知,把这种X因素看做是情感。

互动仪式理论提供了一幅情感在互动过程中如何转变的明细图画:仪式的开始伴随着情感要素(也许是全部类型的情感);它们增强了情感,变成了共有的兴奋,涂尔干称之为“集体兴奋”;而后它们产生了作为结果的其他类型的情感(特别是道德团结,有时是诸如愤怒这类攻击性的情感)。这使我们可以利用贯穿情境的情感流作为微观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这种微观关联又进一步与宏观模型联结起来。这些IR链模型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从宏观的视角来看表现为分层。社会秩序产生于微观层面:也就是说,所有的情形,无论在短暂的情境还是局部的群体中,都完全可以按照阶层、种族、性别或其他可以相互划分的东西进行分层。互动仪式产生了道德团结性,但这种结果在人群中是变化的、不连续的。如果我们追随个体行动者从一个际遇到下一个际遇的话,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其链条史——社会学家习惯上称之为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具有情感与充满情感的认知,这些又成为接下来的际遇的组成要素。因此,就像互动仪式所做的一样,它增强、转化或减少了这些情感要素,从而使人们来自充满了情感结果的情境,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下一情境所要发生的事情。4接下来,我将要说明分层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情感要素与结果如何形成的线索。分层理论有助于变化的情感的分布理论;情感的微观社会学也有助于分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