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全胜说

阿周那满怀怜悯,

眼中饱含泪水;

看到他精神沮丧,

黑天这样说道:(1)

吉祥薄伽梵说

你怎么在这危急关头,

萎靡不振?阿周那啊!

这为高贵者所忌讳,

不能进入天国享殊荣。(2)

注:“薄伽梵”(Bhgavan)是对黑天的尊称,意谓尊者或世尊。唐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其中就包括“薄伽梵”这类词语。

阿周那啊!不要怯懦,

那样与你不相称,

抛弃委琐的软心肠,

站起来,折磨敌人者!(3)

阿周那说

在战斗中,杀敌者啊!

我怎么能用箭射击

这两位可尊敬的人,

毗湿摩和德罗纳?(4)

即使在世间乞食谋生,

也强似杀害尊贵的老师;

即使杀害贪财的老师,

我的享受也会沾上鲜血。(5)

我们胜利或者他们胜利,

我不知道哪个更重要;

杀死面前这些持国子,

我们也不会愿意再活。(6)

我受到心软的弱点伤害,

思想为正法困惑,请开导!

我是你的学生,求你庇护,

明确告诉我该如何是好?(7)

即使获得无比富饶的王国,

甚至获得天国世界的王权,

我也实在看不出,有什么

能解除我烧灼感官的忧烦?(8)

全胜说

对感官之主黑天,

阿周那说完这些话,

说道:“我不参战。”

然后,他保持沉默。(9)

阿周那精神沮丧,

站在双方军队之间,

婆罗多后裔啊!

黑天仿佛笑着说道:(10)

吉祥薄伽梵说

你说着理智的话,

为不必忧伤者忧伤;

无论死去或活着,

智者都不为之忧伤。(11)

注:阿周那的忧伤出自对正法的考虑,所以他说的是“理智的话”。但黑天认为他是“为不必忧伤者忧伤”。有些抄本在这颂后面增加有一颂:

看到亲族进入死神之口,

你内心受到人情侵袭,

已被忧虑和困惑压倒,

满怀怜悯,失去意识。

我、你和这些国王,

过去无时不存在,

我们大家死去后,

仍将无时不存在。(12)

正如灵魂在这个身体里,

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

进入另一个身体也这样,

智者们不会为此困惑。(13)

注:这颂中,灵魂的梵文原词为dehin,即“有身”。“有身”泛指有身体的人,特指有身体的灵魂。

但是,接触物质对象,

冷热苦乐,来去无常,

婆罗多后裔阿周那啊!

但愿你能忍受它们。(14)

智者对痛苦和快乐,

一视同仁,通向永恒;

人中雄牛啊!这些东西

不会引起他们烦闷。(15)

没有不存在的存在,

也没有存在的不存在,

那些洞悉真谛的人,

早已察觉两者的根底。(16)

注:印度自吠陀时代起,就有关于“存在”(sat)和“不存在”(asat)的思考: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产生于“不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产生于“存在”。这里的观点与《歌者奥义书》(Chāndogya Upaniṣad,6.2.1—2)一致:“最初只有存在,独一无二。而有些人说,最初只有不存在,独一无二,从不存在产生存在。这怎么可能呢?最初确实只有存在,独一无二。”这段话中所说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指“自我”,也就是梵。

这遍及一切的东西,

你要知道它不可毁灭;

不可毁灭的东西,

任何人都不能毁灭。(17)

身体有限,灵魂无限,

婆罗多后裔阿周那啊!

灵魂永恒,不可毁灭,

因此,你就战斗吧!(18)

倘若认为它是杀者,

或认为它是被杀者,

两者的看法都不对,

它既不杀,也不被杀。(19)

注:这颂与《伽陀奥义书》(Kaṭha Upaniṣad,1.2.19)相似:

如果杀者认为杀它,

被杀者认为它被杀,

两者的看法都不对,

它既不杀,也不被杀。

它从不生下,也从不死去,

也不过去存在,今后不存在,

它不生,永恒,持久,古老,

身体被杀时,它也不被杀。(20)

注:这颂与《伽陀奥义书》(1.2.18)相似:

这位智者不生,也不死,

不来自哪儿,不变成什么,

不生,永恒,持久,古老,

身体被杀时,他也不被杀。

这里所说的“这位智者”指“自我”(“灵魂”)。

如果知道,它不灭,

永恒,不生,不变,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

杀什么或教人杀什么?(21)

正如抛弃一些破衣裳,

换上另一些新衣裳,

灵魂抛弃死亡的身体,

进入另外新生的身体。(22)

刀劈不开它,

火烧不着它,

水浇不湿它,

风吹不干它。(23)

劈它不开,烧它不着,

浇它不湿,吹它不干,

永恒,稳固,不动,

无处不在,永远如此。(24)

它被说成不可显现,

不可思议,不可变异;

既然知道它是这样,

你就不必为它忧伤。(25)

即使你仍然认为

它常生或者常死,

那么,你也不应该

为它忧伤,大臂者!(26)

生者必定死去,

死者必定再生,

对不可避免的事,

你不应该忧伤。(27)

万物开始不显现,

中间阶段显现,

到末了又不显现,

何必为之忧伤?(28)

有人看它如同奇迹,

有人说它如同奇迹,

有人听它如同奇迹,

而听了也无人理解。(29)

注:这颂与《伽陀奥义书》(1.2.7)相似:

许多人甚至不能听到他,

而即使听到,也不知道他;

听到而善于说出者是奇迹,

知道而善于教诲者是奇迹。

居于一切身体内,

灵魂永远不可杀,

因此,你不应该

为一切众生忧伤。(30)

注:以上11—30,黑天以灵魂不灭劝慰阿周那不必忧伤。

即使考虑自己的正法,

你也不应该犹疑动摇,

因为对于刹帝利武士,

有什么胜过合法战斗?(31)

注:阿周那属于刹帝利种姓,因此,这里所谓“自己的正法”指刹帝利的正法或职责。

有福的刹帝利武士,

才能参加这样的战争,

阿周那啊!仿佛蓦然

走近敞开的天国大门。(32)

这场合法的战斗,

如果你不投身其中,

抛弃了职责和名誉,

你就会犯下罪过。(33)

你将在众生嘴上,

永远留下坏名声;

对于受尊敬的人,

坏名声不如死亡。(34)

勇士们会这样想,

你胆怯,逃避战斗;

他们过去尊重你,

今后就会蔑视你。(35)

敌人也就会嘲讽你,

说许多不该说的话;

他们贬损你的能力,

有什么比这更痛苦?(36)

或者战死升入天国,

或者战胜享受大地,

阿周那啊!站起来,

下定决心,投入战斗!(37)

苦乐、得失和成败,

对它们一视同仁;

你就投入战斗吧!

这样才不犯罪过。(38)

注:以上31—38,黑天以刹帝利武士的职责勉励阿周那投入战斗。

以上讲了数论智慧,

现在请听瑜伽智慧,

你掌握了这种智慧,

将摆脱行动的束缚。(39)

注:这里所说的数论(Sāṇkhya)不同于后来的古典数论哲学体系,可以称作史诗数论或早期数论。它使用的一些术语与古典数论相同,但不像古典数论那样系统,在一些基本观念上也有差异。

古典数论认为有两种永恒的实在。一种是不变的、永恒的自我。有多种多样的自我,每一种自我都是独立的实体,即原人(puruṣa),也就是精神。另一种永恒的实在是原质(prakṛti,即原初物质,或译自性)。原质处于未显状态。但它具有善、忧和暗三种性质。这三种性质出现不平衡,原质发生变化,首先出现觉或大,然后依次出现我慢、心根、五知根、五作根、五种精细成分和五种粗大成分。因此,原质是运动的,而原人是不运动的。痛苦产生于混淆这两者,解脱产生于分清这两者,也就是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摆脱一切行动,从而摆脱一切痛苦。

而在《薄伽梵歌》中,只是主张摆脱行动的成果,而不主张摆脱一切行动。此外,在《薄伽梵歌》中,不仅承认个别的自我(灵魂),还承认至高的原人、至高的神(自在者)和人格化的至高之神黑天(大神毗湿奴的化身),这也是与古典数论的不同之处。

这里所说的瑜伽(Yoga)也不同于一般的瑜伽。通常,瑜伽是指修炼身心的方法。波颠阇利(Patanñjali)的《瑜伽经》(Yogasūtra)中提到八种瑜伽修炼方法:禁制、遵行、坐法、调息、制感、专注、沉思和入定。瑜伽的词义是连接、运用和约束。在《薄伽梵歌》中,它泛指行动方式,其中也包括修炼身心的方法。它分为行动瑜伽(Karmayoga)、智慧瑜伽(Jñānayoga)和虔信瑜伽(Bhaktiyoga),或称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整部《薄伽梵歌》讨论的就是这三类瑜伽,即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上述所谓数论,也属于智慧瑜伽。

这里没有障碍,

努力不会落空,

只要稍有正法,

就会无所畏惧。(40)

坚决的智慧单纯如一,

俱卢后裔阿周那啊!

枝枝杈杈,漫无边际,

那是不坚决的智慧。(41)

注:俱卢(Kuru)是俱卢族和般度族的共同祖先。

阿周那啊!无知的人

说些花哨漂亮的话,

他们热衷谈论吠陀,

宣称没有别的存在。(42)

注:吠陀(Veda)是印度最古老的颂诗集,婆罗门教的经典,共有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在《薄伽梵歌》中提到的吠陀,是指前三种吠陀。《薄伽梵歌》并不否定或摒弃吠陀,只是认为遵循吠陀不能获得解脱。

充满欲望,一心升天,

举行各种特殊仪式,

宣称再生的业果,

求得享受和权力。(43)

注:吠陀崇奉祭祀,认为只要举行祭祀仪式,供奉崇拜天神,就能获得现世幸福,死后升入天国。

贪图享受和权力,

思想由此迷失,

哪怕智慧坚决,

也无法进入三昧。(44)

注:“三昧”(samādhi)是沉思入定。

吠陀的话题局限于三性,

你要超脱三性和对立性,

超脱保业守成,把握自我,

阿周那啊!永远保持真性。(45)

注:“三性”(traiguṇya,或译三德)是原质(原初物质,事物本性)的三种性质:善(sattva,或译喜)、忧(rajas)和暗(tamas)。善性表示轻盈、光明和喜悦的性质,忧性表示激动、急躁和忧虑的性质,暗性表示沉重、阻碍和迟钝的性质。对立性是由原质引起事物的矛盾、冲突和对立,从而引起人的好恶爱憎。“保业守成”是指获得和占有。这些都形成对自我的束缚。因此,要超脱这些,把握住自我。“真性”(sattva)按梵文原文与上述“善性”相同。既然要超脱三性,故而这里译作“真性”。

自我(ātman)也可译作灵魂。在本书中,ātman作为第一人称反身代词,译作自己;作为灵魂,一般译作自我。但有时也难以截然区分,似乎译作自己或自我均可。

所有的吠陀经典

对于睿智的婆罗门,

其意义只不过是

水乡的一方池塘。(46)

注:“水乡”,若按梵文原文直译是“周围到处有水流”。

你的职责就是行动,

永远不必考虑结果;

不要为结果而行动,

也不固执地不行动。(47)

摒弃执著,阿周那啊!

对于成败,一视同仁;

你立足瑜伽,行动吧!

瑜伽就是一视同仁。(48)

比起智慧瑜伽,行动

远为低下,阿周那啊!

为结果而行动可怜,

向智慧寻求庇护吧!(49)

具备这种智慧的人,

摆脱善行和恶行,

因此,你要修习瑜伽,

瑜伽是行动的技巧。(50)

智者具备这种智慧,

摒弃行动的结果,

摆脱再生的束缚,

达到无病的境界。(51)

注:“无病的境界”也就是获得解脱。

一旦智慧克服愚痴,

对于已经听说的,

对于仍会听说的,

你就会漠然置之。(52)

如果你的智慧,

受到所闻迷惑,

仍能专注入定,

你将达到瑜伽。(53)

注:“所闻”(śruti)指吠陀经典。

阿周那说

智慧坚决,专注入定,

怎样描述这类智者?

他们怎样说?怎样坐?

又怎样行?黑天啊!(54)

吉祥薄伽梵说

摒弃心中一切欲望,

唯有自我满意自我,

普利塔之子阿周那啊!

这是智慧坚定的人。(55)

遇见痛苦,他不烦恼,

遇见快乐,他不贪图,

摆脱激情、恐惧和愤怒,

这是智慧坚定的牟尼。(56)

注:牟尼(muni)是对圣人和贤士的尊称。

他不贪恋任何东西,

无论面对是善是恶,

既不喜欢,也不憎恨,

他的智慧坚定不移。(57)

他的所有感觉器官,

摆脱一切感觉对象,

犹如乌龟缩进全身,

他的智慧坚定不移。(58)

注:感觉器官(indriya,简称感官)主要是眼、耳、鼻、舌和身,相应的感觉对象是色、声、香、味和触。

除味之外,感觉对象

已经远离戒食的人,

一旦遇见最高存在,

连这味也远远离去。(59)

注:这是以戒食的人依然留恋食物的味道为例,说明认识到最高存在的人,不仅摒弃感觉对象,也摒弃对感觉对象的留恋。

即使聪明而又勤勉,

怎奈感官激动鲁莽,

强行夺走他的理智,

贡蒂之子阿周那啊!(60)

用瑜伽控制一切,

坐下专心思念我;

所有感官受到控制,

他的智慧坚定不移。(61)

注:“思念我”是思念黑天,以黑天为最高存在。

如果思念感官对象,

也就会产生执著,

从执著产生欲望,

从欲望产生愤怒。(62)

然后由愤怒产生愚痴,

由愚痴而记忆混乱,

记忆混乱则智慧毁灭,

智慧毁灭则人也毁灭。(63)

而那些控制自己的人,

活动在感官对象中,

感官受到自我控制,

摆脱爱憎,达到清净。(64)

注:纵然感官活动在感官对象中,但本人不执著感官对象,也就摆脱爱憎,达到清净。

达到清净的人,

脱离一切痛苦;

心灵达到清净,

智慧迅速稳定。(65)

不能够约束自己的人,

没有智慧,也没有定力,

没有定力则没有平静,

没有平静,何来幸福?(66)

感官游荡不定,

思想围着它们转,

就会剥夺智慧,

犹如大风吹走船。(67)

因此,大臂阿周那啊!

谁能让自己的感官,

摆脱感官对象束缚,

他的智慧坚定不移。(68)

芸芸众生之夜,

自制之人觉醒;

芸芸众生觉醒,

有识之士之夜。(69)

注:有识之士控制感官,芸芸众生放纵感官,因此,如同黑夜和白天、觉醒和沉睡,互相看法截然不同。

欲望进入他,犹如江河

流入满而不动的大海,

他能达到这样的平静,

而贪欲之人无法达到。(70)

摒弃一切欲望,

摆脱一切贪恋,

不自私,不自傲,

他就达到平静。(71)

这也就是梵之所在,

达到它,就不愚痴;

立足其中,阿周那啊!

死去能够达到梵涅槃。(72)

注:梵(Brahman)是世界的本原,永恒不灭的至高存在。涅槃(nirvāṇa)原是佛教用词,指摆脱生死轮回。巴利语佛典《法句经》(Dammapada)中说道:

健康是最好的收益,

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信赖是最亲的亲人,

涅槃是最高的幸福。

《薄伽梵歌》中借用“涅槃”这个词,与“梵”组成复合词“梵涅槃”(Brahmanirvāṇa),指达到至高的平静和幸福,获得解脱,与梵同一。参阅第五章24—26。

本章章名为《数论瑜伽》(Sāṇkhyayoga)。黑天以灵魂不灭说和刹帝利的职责解除阿周那的疑虑,勉励他投身战斗。接着,黑天向阿周那宣讲数论瑜伽,也就是要在智慧瑜伽指导下,从事行动。

以上是吉祥的《摩诃婆罗多》中《毗湿摩篇》第二十四章(24)。